三十而立的大事件(我们要立身更要立志)

三十而立多一点的年纪,我们努力温度和深度再多一点,也希望理解和信赖再多一点。31 年,刚刚而立,立身更要立志,新文化报会继续为读者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31 年,还不到不惑,未来的路,我们也要和大家同行。

岁月染黄了纸张,却清晰了几代人的记忆。看见过读者期待的眼神,也看见过读者激动的泪水。在新闻的路上,我们不仅看见,还在守望,我们一直在这里 ……

钟情《新文化报》——二十来年的坚持 因为我们喜欢

长春市民李女士今年已经 84 岁,如果您看过 7 月 22 日的《新文化报》,那么对她就不会陌生了,她就是那位准备为祖国庆生创作了剪纸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少年版"的人。现在她不仅要为祖国庆生,还要为《新文化报》创刊三十一周年送上祝福。

三十而立的大事件(我们要立身更要立志)(1)

李女士回忆起她和老伴刚开始订阅《新文化报》的时候,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才思索着说:"那可真是有年头了,我们都订了二十来年了!"

李女士与报纸的渊源可就说来话长了,因为她既是报纸里面的人物,也是报纸对面的读者。面对友人对李女士上报纸的夸奖,李女士也只是笑笑,谦虚地说:"这份报纸在提供给我们信息的同时,对我还有一种督促作用,让我接下来也得做得更好。"

三十而立的大事件(我们要立身更要立志)(2)

这二十来年的时间,这份报纸守望着读者,读者也在支持着报纸。李女士表示,自己和老伴之所以订阅了这么久的《新文化报》,主要是因为很多报道都和老百姓的生活很接近,同时还不缺少一些新政策、新规定的报道,服务性很强。"尤其是一些关于老年人的报道,也可以给我们大家伙儿提个醒,避免以后上当。"她说。

李女士和老伴几年之前搬过一次家,家庭地址变了,但是订报的习惯没有变。"搬家之后我和老伴接着订《新文化报》,每天都得看。"

李女士所在的小区还有很多人也在订阅《新文化报》,每当看过当天的报纸之后,有机会几个人还会在一起交流一下各自不同的看法。得知又快到了《新文化报》社庆的日子,李女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和期待:希望《新文化报》的内容更加丰富,发展越来越好!

珍爱《新文化报》——收藏了泛黄的合订本 有感谢也有祝福

"我这儿有一本《新文化报》的合订本,还是 1993 年的呢!从 1 月份到 12 月份的,这里面都有!" 79 岁的长春市民康女士兴奋地对新文化报 ·ZAKER 吉林记者说,康女士和记者打了招呼之后便转身走到另一间屋子,小心翼翼地拿起了靠在床头柜上的一个小袋子,还习惯性地摩挲了一下,尽管这个小袋子上并没有灰尘。然后从小袋子里面取出了一沓东西—— 1993 年《新文化报》合订本。

三十而立的大事件(我们要立身更要立志)(3)

提起当初得到这个合订本,康女士表示,这可有年头了,但现在已经二十五六年了。当年她出去溜达,碰巧看见了它,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就收在了自己手里,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因为她一直就喜欢读报、听广播。"当时我看见它就想,这可得留着,万一以后有用呢,你看看,这里都是一些很有用的材料!"她颇有些骄傲地说。

这本合订本虽然被康女士视为"宝贝",但是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新。相反,它的封面已经粘上了星星点点的油渍和水迹,甚至还破了两块,从右下角都可以直接看到报纸上的内容了,曾经的栏目"新文化之声"赫然入目。合订本的最开始几页和最后几页的纸张边角也有些卷了,但是中间的页码仍保存完好。

那年的《新文化报》还是周报,里面的字体还有繁体字。"你看上面的字,还有不少繁体字呢,看着真好!"康女士一边指着报纸上的繁体字,一边向记者表达着她拥有这个合订本的喜悦,"之前它一直在我家的阳台收着呢,那天我儿媳妇帮我找旅游鞋,看见了,还问我这个还要不要继续留着。我说当然得留着,这我都留了二十几年啦!"

三十而立的大事件(我们要立身更要立志)(4)

康女士平时也很关注社会上的新闻,康女士说,虽然这是 1993 年的,但是她在家还会时不时地翻出来看一下。"关键是这上面不仅有当时的社会新闻,还有一些情感方面的文章,我现在看起来也很不错!"康女士说。

康女士表示,现在她仍然喜欢看《新文化报》,上面的消息和通知都很实用。"现在岁数也大了,腿脚不方便,有时候就需要通过报纸和广播去了解外面的事。就像之前说关于老年卡的问题,我就是看了报纸才知道的!而且很多大事也都在《新文化报》报道了。"康女士说,"还有我手上这个橙色的手环,也是当时看了报纸之后领回来的。其实这么多年,我很喜欢《新文化报》,对它也特别有感情,有关它的活动我也经常参加。"

康女士表示她周围的人也都很喜欢《新文化报》,得知又到了社庆的时候,康女士也送上了她的祝福。"我也不会说啥,但真的喜欢这份报纸,感觉之前接触的工作人员都挺辛苦的。我对这份报纸,有感谢,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事儿;还有祝福,希望这份报纸越办越好!"康女士笑着说。

文字总是比简单的记忆有力量,报纸上的笔墨更是如此。也许年代已久远,也许纸张已泛黄,也许字迹已模糊 …… 但是报纸上记录的事实却仍旧清晰可见,同样的,那个时代的先进文化也依旧鲜活。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报纸在众多媒介中得以长久发展,得到众多读者的支持,《新文化报》也向关注、支持我们的读者说一句感谢。

记者手记

初识《新文化报》——感动与坚持

记者并非长春市人,第一次接触《新文化报》是在大二的时候,刚来到长春市不久。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重庆路商圈附近,时间大概在 3 月份。那时候的天气春风吹起来还是凉飕飕的。走到一个拐角处的时候,一个穿着校服的男孩有点犹豫地走了过来。"要买一份报纸吗?我们在参与义卖,想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献出一份爱心 …… "他小心翼翼地说出这句话,但是具体是帮助什么人记者有些记不清了,然后与记者同行的人都买了一份报纸。"感觉现在这样的活动已经不多了,但其实挺有意义的。"其中一位同伴说。

本以为和这份报纸的缘分就是这样了,没想到过了没多久,记者第二次接触到《新文化报》,这次帮助的对象很清楚,是那位当时牵动全城人心的糖糖,后来关于糖糖的后续报道大家应该也很清楚了。报纸不仅帮助了糖糖一个人,还推动了相关规定的进展,也许这样会帮助更多的"糖糖"们。

缘分很奇妙,有时候好像开始了,就很难结束。没错,我与《新文化报》有了第三次接触,而且是长时间的接触——我参加了报社的面试。面试成功后就在这里工作了,由之前的读者成为提笔的人。

工作后遇到了很多陌生的事,气愤、无奈、感动 …… 感受最深的就是感动。有一个叫做胡万江的市民,每逢报社生日的时候就会送上礼物。藏头诗、书法作品,都是他的原创,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份报纸的祝福。胡万江和以上两位女士一样,都对《新文化报》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真诚、朴实,对于祝福的话没有过多的修饰,但他们的举动却印证了那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工作过程中,除了他们几位,还有很多这样的读者,他们以订报的方式表达对报纸的支持。

让读者感动的,不仅是这份报纸,还有为报纸付出努力的人。他们不畏风雨,积极在一线报道,为读者提供最新的路况和天气信息等,瞬间就想起了那些采访对象口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征集:

如果您也与《新文化报》也有着特殊的故事,或者是与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渊源,无论您是曾经通过我们献出爱心,还是通过我们获得了帮助,都可以与我们联系,再次与《新文化报》讲讲您的故事和感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也可以拨打新文化报热线电话 0431-96128 跟我们聊一聊,或者在新文化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