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

#中国史#

长篇连载:前三国时期之《乱世群雄》(十七)——孙坚命丧岘山·刘表与献帝失之交臂·公孙度因友得辽东

原创

假期前更新一期,预祝各位读者假期快乐。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刘表单骑入宜城,襄阳豪族中的蒯氏兄弟分别给刘表治理荆州防止袁术提出了“王道”和“霸道”的建议,刘表会采纳哪一种呢?

顺便提一句,古代是宗族社会,各地豪门望族一直是政治运行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皇权强盛时,地方豪族不敢兴风作浪,一旦皇权衰落,像东汉末期这样,地方基本被当地豪强把持,没有地方豪强的支持,朝廷委派的官员啥权也掌不到,啥事也做不了。这种情形在当时比比皆是。

刘表先采“霸道”,以权谋诈术夺取和守护荆州;后纳“王道”,以仁义道德治理统治荆州。

商议好决策,刘表迅速开始行动。先派人引诱宗族豪强前来集会,来了五十五个头领(一说十五个),刘表将他们全部杀掉,收编了他们所有的部队。

其中只有江夏(今湖北东部、河南南部部分地区。治所在西陵县,即今武汉市新洲区,辖周围十四个县)的张虎、陈坐两人没来,仍然拥兵自守。刘表派蒯越与襄阳另一望族的庞季前往劝降,两人于是投降。蒯越因功被拜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至此,江南全部平定,刘表将襄阳作为荆州治所,开始治理荆州,静观时变。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1)

此时妨碍他一统荆州的是驻扎在南郡鲁阳的袁术。虽然刘表曾表袁术为南阳太守,但南阳毕竟是荆州一郡,要硬生生地剥离出去,刘表也心有不甘。而刘表是董卓所任用的,袁术也不得不防,再加上前面讲过的刘表和袁绍的私密关系,袁术也容不得刘表,二人之间迟早会有一战。

关东联盟起兵反董时,刘表也在襄阳集结了一支队伍,但并没有参与盟军的军事行动,当然,盟军本来也没有什么军事行动。董卓曾对长史刘艾说过,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子自服从孤耳,由此可见,当时刘表的实力仅次于二袁。

第二节 孙坚命丧岘山

刘表是董卓指任的荆州刺史,并没有多少反董之心,只是拥兵自保而已。他与袁绍保持紧密联系,既是政治谋略,也是现实需求。

政治上,董、袁相争,鹿死谁手还无定论,双方都不得罪,可以避免引火烧身,还可以给今后留下更大的选择空间。现实中,初得荆州,实力还不够强大,如果身旁的袁术、孙坚突然发难进攻荆州,能否抵抗得住还是个问题。而袁绍兄弟不和,刘表与袁绍又有很好的个人情谊,正好利用袁绍来威慑袁术。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2)

果然,刘表刚在荆州站稳脚跟,初平二年(191年)底,被袁绍打败退回南阳的袁术就派孙坚攻打襄阳,企图夺取荆州。

刘表派黄祖在襄阳以北的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邓县之间阻击(今河南邓州)。孙坚打败黄祖,然后乘胜追击包围襄阳。刘表派黄祖夜晚偷偷出城召集兵马增援,回城时又被孙坚截杀。

黄祖兵败,逃窜到襄阳城外的岘山。孙坚率军追击时也许是求胜心切,也许是战马太快,竟然远离部众,单马行岘山,结果被埋伏在竹木里的黄祖士兵暗杀,年仅三十七岁。(一说孙坚为刘表另一部将吕公士兵所杀,载于《英雄记》,而该书将孙坚卒年都记错,似不可信。仅此书载孙坚死于石头砸伤,其余都记为流矢所中,亦可证此说之误)

身为统帅,孙坚如此轻率地单马追敌,是其胆大包天的性格特征造成的。孙坚一生,可说是成也胆大,亡也胆大。非常遗憾的是孙坚这种特质一丝不差地遗传给了孙策,父子二人,都因胆大轻率而死。

孙坚为长沙太守时曾举荐长沙临湘(今湖南临湘市)人桓阶为孝廉,桓阶因此被朝廷征召为尚书郎。孙坚死时,桓阶正好回家为父守丧,就大胆上书刘表,请求收取孙坚尸体为其送丧。这是当时门生故吏对举主府主表示忠诚的通例,如果不这样做会受到社会的指责和鄙夷。

刘表被他的义举所感动,准许其收尸送丧。孙坚的侄子孙贲收拢孙坚余部投奔袁术,袁术表其为豫州刺史,接替孙坚并掌管其余部。孙贲扶送孙坚的灵柩葬于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内)。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

顺便谈谈孙坚的功过是非。陈寿、裴松之都称赞孙坚有“忠壮之烈”,是“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的忠臣。现在许多人也接受这个评价。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孙坚的忠臣之名,来自于讨伐董卓的英勇和清扫整理汉室宗庙、平塞汉室陵寝的忠义,特别是后者,一直为忠臣烈士津津乐道。这是孙坚攻入洛阳后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政治收益。

确实,孙坚是反董联盟中最为坚决和勇猛的人,可以说是讨董第一猛士。反董联盟人数不少,但真正出兵攻打董卓的,只有曹操和孙坚两支部队。曹操汴水之战铩羽而归后再无进攻之力。孙坚则多次与董卓军交锋,阵斩华雄,挺进大谷。驱董卓、破吕布,占洛阳。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渑池间,拦截董卓退路,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战果。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孙坚起兵反董后的一系列行为并不是十分纯正,仍然有为自己谋取势利的嫌疑。

首先,逼死王睿、杀掉张咨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孙坚在得知袁绍派周颙替代自己的豫州刺史时曾“慨然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他在逼杀王、张二人时,为什么没想到他们二人也是“同举义兵”的战友呢?他们又该与谁共同努力讨贼呢?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4)

其次,孙坚在得知周颙进攻豫州后,立即停止对董卓的军事行为,返回豫州保护自己的领地。这和曹操在得知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时,立即从徐州战场撤退,回军争夺兖州的性质一样,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使自己有能力在群雄并起之世里割据一方。

最后,孙坚一直依附于袁术,甘愿为袁术东征西讨。也许有人会说此时的朝廷已名存实亡,孙坚已经没办法为朝廷效力了。看起来这是个理由,但如果与其他州牧进行对比就知道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幽州牧刘虞、荆州刺史刘表、徐州牧陶谦、兖州牧曹操,包括后来孙坚的儿子孙策等都有过对朝廷的供奉,起码在礼仪上保持着对朝廷的尊崇。而孙坚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举动,哪怕仅仅是礼仪上的行为。

其清扫汉室宗庙,祭祀汉室祖先,平整汉室陵寝的行为更多的是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不然为什么要迎合当时盛传的图谶学说臆造出一个“汉传国玺”的故事,为自己今后称王称霸留下一个天授神权的理由。

因此,孙坚和其他诸侯一样,都是想趁乱割据一方,希图自大的军阀。在那个特殊时代,稍有实力的州牧郡守都会先求生存,再谋发展。孙坚的行为,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5)

孙坚出身低微,在乱世中凭一身武艺打打杀杀谋取些许功名容易,但想成为一方诸侯则十分困难。十七岁任县丞,转来转去到三十岁还是县丞。如果不是黄巾民变给孙坚带来用武之地,还不知道会在县丞的位置上转多少年。

孙坚不是一个鲁莽的武夫,从其孤身杀贼时假装指挥人马包围水匪,逼杀王、张二人所用的计谋,请求袁术调发军粮时先演示必胜的战略战术,后以情理打动袁术等行为中可以看出其很有战术谋略和心计,特别是入洛阳后扫宗庙、修陵寝的行为,更可以看出其政治意识也是很敏锐的。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在,坦言“太守无文德,”因此也非常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即“以盗贼付太守”“以征伐为攻”。他也十分明白自己的薄弱之处,就是出身低微,朝中无故旧,郡中非世族,不依靠自己的武功谋取势力终将一事无成。

这就是孙坚仗着自己一身武艺,借讨董之名残杀同盟壮大自己势力的原因。如果不是受到袁术、刘表两大超强势力的胁迫,孙坚强占荆州的目的还真有可能实现。

因此,孙坚并没有什么“忠壮之烈”,也并不是什么“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的忠臣,在当时皇权衰微,州牧郡守各自为阵的形势下,他也不会傻到去忠于一个名存实亡的朝廷,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服务的。

第三节 与献帝失之交臂

汉初平三年(192年)冬,李傕、郭汜以献帝之名下诏任命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仪如三公,假节督扬州、交州、益州,并委以东南,将帝国的东南地区交给刘表督管,以此拉拢刘表。刘表于是派遣使者向朝廷进贡,但也没有断绝与袁绍的联系。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6)

刘表此时的政治声望达到顶点,献帝尊称其为“伯父”。他本来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但他放弃了。

兴平元年(194年),献帝一是眷恋故土,二是想摆脱李傕、郭汜等西北凉州军阀的控制,准备东迁回洛阳。因洛阳已被董卓、吕布烧成瓦砾,就先派安集将军董承回洛阳修理皇宫。

此前两年(192年)跟随太傅马日磾到关东调解停战的太仆赵岐此时正滞留洛阳,不顾年迈体衰,主动向董承请命,愿意亲自赴荆州劝说刘表带兵前来保卫朝廷,辅助王室。

董承立即上表派遣赵岐出使荆州,督促刘表上交赋税。奇怪的是,并没提带兵前来之事。赵岐到达荆州传达使命后,刘表立即派兵到洛阳帮助修理皇宫,还提供了许多军需物资。同样奇怪的是,刘表也没有像赵岐所希望的那样亲自带兵前往长安迎接献帝,保护朝廷。

刘表为什么没有亲自带兵迎接献帝回洛阳呢?

两个原因:

一、虽然赵岐说的是要动员刘表亲自带兵迎帝,但董承给赵岐的使命里并没有这个内容,只是说“督租粮”,这也是后来刘表源源不断地向洛阳提供军需物资的原因。

赵岐到荆州后,一定会建议刘表带兵迎帝,但也没有看到刘表有任何举动。分析起来应该是董承并不希望刘表染指洛阳,以董承的力量和刘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害怕或者担心会受到刘表的排挤打压,所以不提让刘表带兵迎帝之事。

董承原本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也是西北军阀。刘表摸不清朝廷的虚实,不敢贸然亲自带兵前往,一旦有失,不但自身难保,荆州也会落于袁术或其他诸侯之手。以刘表崇尚自保的风格来看,不会做这种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事情。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7)

二、刘表自己想当皇帝。汉末大乱,诸侯想当皇帝,汉室宗亲也有人想当皇帝。以刘焉为最,刘表次之,刘虞最后。刘虞也奇葩,袁绍、韩馥拥立他当皇帝时他不干,少帝死后,他在幽州逐渐壮大,又有了这种想法。

刘表全取荆州后,就停止向朝廷进贡,其行为和规制也有许多违背礼制的地方,比如举行只有天子才能主持的祭祀天地活动,住所、服饰、车辆都有僭越的行为。

刘表曾经让避难荆州的朝廷雅乐郎杜夔与另一音乐家孟曜一起为天子合成雅乐,合成以后要他们当庭表演,遭到杜夔拒绝,认为这是天子所用的,臣子不能享用。

刘表一系列违反规制礼制的行为曾广受非议,与刘表关系很好的孔融还专门上书为刘表辩护。

有趣的是,刘表自己想当皇帝,反而向朝廷举报益州牧刘焉违规,有不臣之心。不知他是担心刘焉抢先称帝呢,还是因不能阻止刘焉而从刘焉处得到启发,也开始有了非分之想。

第十一章 公孙度因友得辽东

第一节 天上掉馅饼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父亲公孙延逃官避难,迁居玄菟郡。玄菟郡与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合称“汉四郡”,是西汉东北地区行政管辖单位。玄菟郡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灭卫氏朝鲜之后所设,是四郡里疆域最广阔,地理位置最重要的一个郡。其辖区大约是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初期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辽东(今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8)

公孙度先是在郡中做小吏。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十八岁时死了,巧的是公孙度小时名字也叫公孙豹,又和太守的儿子同年,太守就将其视为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他。派他去拜师求学,还为他娶妻。灵帝建宁二年(169年)朝廷诏举有道之士(相似于举孝廉,有道是当时朝廷取士的一个科目),公孙度被举,按惯例担任尚书郎,后外放为冀州刺史,因为谣言被免职。

董卓专权后,其爱将中郎将徐荣是公孙度的同乡好友,极力推荐公孙度为辽东郡(约今辽宁省)太守。这就是同乡、朋友的好处啊。

公孙度本身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和势力,外来户、小吏,就是因为名字和年龄凑巧和太守死去的儿子一样才为太守所喜爱,所以郡内的人都轻视他。殊不知公孙度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又仗着有董卓的支持,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霹雳手段,震慑住了郡内的轻己势力。

比如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令公孙昭曾经征召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为伍长,应该算是帮助公孙度解决了儿子就业的问题,于公孙度有恩,可公孙度上任后居然把公孙昭抓起来在闹市里公开鞭打致死。同时受董卓指使,夷灭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十余家与袁绍有紧密关系的家族。

对外则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9)

第二节 开创公孙家业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得知中原纷乱,就对心腹亲信柳毅、阳仪等说:“汉朝要灭绝了,我应当和你们一起图王霸之业。”公孙度打算称王,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现实原因是中原混战,各路诸侯的注意力都在中原,对东北边陲之地没有兴趣,辽东于是成为相对和平稳定的区域。

心理原因是受图谶思想的影响。谶书上有句话是:“孙登当为天子。”(孙权时立儿子孙登为太子,是否和此有关呢?)公孙度对此的理解是我姓公孙,有孙字。字升济,升就是登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就是说“我应当为天子”。

偏偏当时又出了个祥瑞来凑这个热闹。一个人要当天子的话,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合乎谶语,二是要天降祥瑞。不然就无法取信于众。

襄平延里社有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个小石头支撑,有点象个鼎。(三足鼎立?)有人就对公孙度说,这和汉宣帝(刘询,又名刘病已)时的冠石祥瑞一样啊(汉宣帝的祥瑞也是一块大石头)。石头所在的延里,名字和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的名字相同。社是表示土地的意思,这是表明应当拥有土地,还有三公为辅。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10)

合谶语,有祥瑞,公孙度更加想入非非,迫不及待地想称王。

退居在家的原河内太守李敏,是郡中知名人士,十分厌恶公孙度的行为,担心受到他的迫害,就带领家属渡海逃避。公孙度非常愤怒,挖了李敏父亲的坟墓,剖棺焚尸,并诛杀李氏宗族(李敏有子李信,孙李胤,仕于晋,可知其族并未灭绝)。

李敏儿子李信到处寻找父亲的下落,甚至远出海外塞外,想办丧事又担心父亲仍然在世,就只好象居丧一样过日子,二十余年不娶妻。同乡徐邈(后为曹魏重臣)责备他说:“不孝莫大于无后,怎么能终身不娶呢?”

李信就娶了个妻子,生下儿子李胤后又把妻子休了。他不想娶妻,只是为了尽孝,也真是个怪人。李信的妻子后来嫁给牵招,生子牵嘉。李胤后来官至晋朝司徒。此是后话,兹不赘述。

公孙度为了称王,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并自己安置太守。渡海占据东莱郡各县(今山东烟台、威海一带),设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自称平州牧,追封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修建了汉高祖、汉光武帝二祖庙,在襄平城南设坛除地,举行郊祀天地的活动。还亲耕藉田,整治兵马,出行时坐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皇帝才能有的九条玉串,羽林军也头戴只有皇帝的羽林军才能戴的旄帽。

公孙度由此开始当上了土皇帝(没公开称帝)。公孙家族也由此统治辽东长达五十年。由于该地区相对安定,也成为一些中原名士避乱的地方,如王烈、管宁、邴原、刘政、太史慈等。一直到魏景初二年(238年)魏、(蜀)汉、吴三国鼎立之后,才被魏司马懿所灭,是汉末至魏晋所有割据政权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

三国之从荆州崛起(前三国之乱世群雄)(11)

现在有人以此认为,说三国是错误的,应该是四国。这完全是为了博眼球挣流量的打胡乱说,魏、(蜀)汉、吴都是公开称帝建国,疆域明确,互不隶属,各有其相应的典章制度、礼仪法规、军政机构等国家文明体系。辽东公孙家族从未称帝建国,一会儿臣属于魏,一会儿臣属于吴,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割据政权而已,哪能称为国?不值一驳。

此时的汉帝国已经四分五裂,西北在马腾、韩遂等叛军之手,关中在李傕、郭汜等凉州军阀之手,幽州、冀州、荆州、辽东也都有主了,其他的州郡又有哪些人在争夺,在哪些人之手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