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二人转很受老百姓欢迎(揭秘过去的大俗)
(此文写于十几年前,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演出了。配图与内容无关。)
我早就想看看东北二人转,但一直没机会,或者说还是没那么大的兴趣吧!这种现已代表了整个东北文化的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性下也不得不妥协,为了招徕观众而加进去了小品、通俗歌曲、魔术,以及一些七荤八素的东西。所以说,看二人转演出的人大多不是为了听戏而去的。不能因此责怪观众的品位低,在这个快节奏的紧张型社会,以及娱乐产业极大过剩的市场中,也许只有曲意迎合才能抢到一碗饭吃。
G镇的一台小班子到我们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搭棚子表演已经有几天了,我去看得正好是最后一场,台下没几个观众,而且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妪(我父母都没陪我去看)。
演出开场,一男一女、一唱一和,唱的什么,听不太懂。男的比较有功底,可能是戏班儿的“台柱”,他嗓音不错;女的十几岁的模样,还是个孩子,她上了浓妆、花枝招展,但表演较生涩,在唱哭腔的时候面部表情僵硬,好像一直在忍着笑似的,看上去很滑稽。两出大戏下来,一个多小时,第一出叫XX算命,没听明白内容;第二出是关于包拯和他嫂子的,他嫂子报假丧,以试探包公的孝心。表演还算精彩,哎哎呀呀的唱词充满了乡土气息。
锣声一响,换人上场,其他的内容也就来了。也是,再听大戏就有人睡着或退场了。一个长头发、很秀气的小伙子上台说起了不那么秀气的荤段子,倒也马上把台下的那几个老娘们逗得嘎嘎笑(这时人渐多)!不一会,他的搭档来了,是一个喜剧化的胖妞,她庞大的肺活量唱起《青藏高原》马上带动起了全场气氛。这一段演出以没心没肺的插诨打科和流行歌曲为主,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段落。
又一轮锣鼓敲过,刚才打板儿的小孩子换上了丑角的行头上场了,满脸的油彩倒给我吓了一跳。没想到他也是满口脏话、举止猥琐,让我看得很不舒服。我刚进帐篷的时候注意过他,那时的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知道在想什么。我本想和他聊聊,但又怕会说到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家里穷、父母有病、赚得少·····而我又帮不上什么忙。我不喜欢他的表演,这些与他年龄不符的成人内容,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觉得别扭。这些节目不知道是谁教给他的,会对他尚未发育完整的身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他肯定是辍学了。看着这孩子在台上翻跟头、打滚、出洋相、骂大街,我觉得很心疼。
孩子表演到一半,观众走得也差不多了,演出临近尾声,棚子也开始拆除了。最后,先前唱戏的小女孩又换上了一套民族风、带亮片的服装上场了,她唱了几首歌,顺便表演了“下腰”的功夫,同时又不断提醒着我们以后要去哪里看他们的演出(幸福剧场)。这时工作人员已经拆舞台了,我恍然发现自己就坐在居民楼环绕的、空旷的市场中心,感觉好不自在,所以没等人全走光我就离开了。
最后提一下这个班子的“乐队”:两个干瘦的拉胡琴老人、一个键盘师(外号神秘大佛,从人人都拿他开涮的情况来看,他的脾气是最好的)。打板的人是轮换的,暂时不表演的人就客串打板儿。还有一个收钱的老太太(才三块)、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不知道谁是老板),还有一个神秘的小伙儿,有可能是学徒,他在这台演出里的唯一上场就是做了一回“白龙马”,被那个长发小伙给骑了一骑,最后还把他掀翻在地,让大家开心了一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