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海战役发起时间调整看战略决策艺术(从淮海战役发起时间调整看战略决策艺术)

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从战役提出到战役发起的40余天里,经历了10月10日到11月6日的近10次调整。回顾淮海战役发起时间调整变化的过程,对于我们学习领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超的谋略艺术和卓越的指挥才能,研究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汲取新时代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所需的智识与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淮海战役发起时间调整看战略决策艺术(从淮海战役发起时间调整看战略决策艺术)(1)

01

统一思想、充分准备——初定于10月10日

关于淮海战役发起时间的第一个明确指示见于毛泽东1948年9月25日给粟裕的电报。9月24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华东野战军济南战役后作战的初步设想,就战役发起时间,粟裕倾向于“秋凉”为发起战斗的好时节,最好“即”举行淮海战役。9月25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起草电文批复:“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明确了战役发起时间为10月10日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度,形势逐步发展到进行更大规模歼灭战乃至战略决战的阶段。对长期处在战斗状态并分散作战的华东野战军来说,形势任务和部队现状,都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干部会议,解决存在的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纪律,以迎接更大胜利。对此,中央军委、毛泽东高度重视。9月25日,在收到粟裕提出作战建议后,军委回复的第一封电报是指示粟裕召集谭震林、王建安等可能到会的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问题的会议,以集体意见报中央审查。9月28日再次指示,战役发起时间可以推迟。

02

敌变我变、乘势而上——推迟至10月20日左右

9月28日,毛泽东发出第二封电报。此时,敌情发生了变化。济南战役中增援的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回防徐州以东新安镇的信息已经证实,毛泽东对敌情进行了重新评估。电报中,毛泽东第一次估算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时间:“新安镇地区距离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甚快。这一战役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至酉哿(10月20日)左右”。敌情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徐州“剿总”邱清泉、李弥兵团参战的可能性增大,战役规模和不确定性随之增大,作战部署和战前准备的内容随之变化,粮食物资供应等后勤任务随之加重。同时军委对华东野战军各部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我攻济兵团特别是9纵、13纵等攻城部队的伤亡情况,部队需要相当时间休整和整补方能继续作战,纵队、师首长掌握部队整补情况后参加会议,更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将会议开出实效。综合以上考虑,军委决定将战役发起时间推迟至10月20日左右。

03

全线出击、攻其不备——预定11月5日发起战斗

10月12日之后,随着淮海战役作战部署的进一步确定,战役发起时间基本确立为11月8日统一发起战斗。

华东野战军曲阜会议期间,粟裕主持召开了三次作战会议。10月9日的第一次作战会议上,与会人员讨论了中央军委的指示,研究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部署。12日子时,华东野战军前委将研究结果上报中央军委。根据陇海路以北仅有郯城至丰鱼一线敌有前哨、徐州“剿总”主力集结在陇海线的敌情以及华东野战军各纵队的实际情况,华东野战军前委拟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部署,提出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为“本月25日前后发起战斗”。华野9纵、10纵、13纵为总预备队,因9纵和13纵伤亡较大,需要补充新兵,所以迟于其他部队南下,“约迟一周到达”。亥时,华东野战军前委再次致电军委:“因棉衣要到10月20日才能发齐,建议将战役时间推迟至10月28日左右。”

中央军委分析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部署,10月14日丑时,毛泽东代表军委起草了一封长达千余字的电文,对华东野战军12日部署作出了指示,指出部署的缺点是“将打援兵力放在正面,而不是放在侧面”。10月11日,军委曾致电华野,提出钳制徐州敌人主力、集中优势兵力首歼黄百韬兵团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封电报将这一思想具体化。电报指出,我军各项部署要达到“使其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时间歼灭黄兵团”的效果,并对徐州西北、东北、东、东南等各个方向钳制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作出了具体指示。华野9纵的任务由预备队调整为会同两广纵队直出丰县、鱼台地区,从西北方向威胁徐州。这样,原定迟于其他部队南下的9纵、13纵等的出击时间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关于棉衣问题,毛泽东指出:“你们不但应等候棉衣、棉花完全到手分配,而且应该等候攻济各部的兵员补充及由济南附近开到临沂、邹县之线,因此全军从临邹线向南出动之日期,应推迟至11月5日至10日之间为适宜。”也就是说,为实现钳制各方援敌、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役目标,各部应同步行动,不要参差不齐,宁可等待个别部队整补完毕,也不要急于发起战斗,同时力求后勤工作和政治工作完备周到。

10月15日,华东野战军召开会议研究军委14日丑时指示,华东野战军前委致电军委对淮海战役作战部署提出补充建议,关于战役发起时间,决定“于10月31日前进至邹、临线集结准备位置。突然全线发起攻击,至11月5日为宜”。10月17日,军委复电:“完全同意你们删申(15日申时)电各项部署,望照此执行。”10月23日,粟裕、陈士聚、张震签发淮海战役预备命令,规定各纵队11月3日向指定地域开进,预定11月5日发起战斗。

04

谋定全局、隐藏意图——11月8日统一发起战斗

淮海战役发起时间基本确立后,由于战役发起尚有时日,随着战役准备期间敌情的变化以及华东野战军前委对各纵具体任务的进一步分析与分配,战役发起时间又经历了多次调整。

10月28日,粟裕与谭震林、王建安研究作战部署时,分析了当前敌情,认为敌李、黄兵团靠拢固守各点,便于互相声援策应。如发现我主力攻击黄,李会快速机动,因此我军必须更好地隐蔽首攻黄兵团的意图。戌时,粟裕与饶漱石、谭震林联名致电军委,提出第一阶段作战部署的调整建议,主要是西北、东北、东南各部7日晚发起战斗,而主攻部队8日晚发起战斗。

10月30日,军委复电详细阐述了对这一调整的意见与建议。电报指出“计划与部署甚好,请即照此施行。只有一点,分为虞(7日)齐(8日)晚发起作战,是否有使黄兵团闻声警觉,于齐日(8日)白天你们尚未接近该敌时迅即收缩集结之虞”,中原方面“亦请于虞日或齐日同时动作”。可见,华东野战军和中央军委都认识到隐藏我主攻意图对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都根据敌情我情进行了分析。华东野战军前委站在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首战目标的角度,希望隐蔽前行,快速穿插,不待敌猥集,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相比粟裕的声东击西,毛泽东更倾向全面出击。对黄百韬而言,声东击西有可能使其“闻声警觉”,从全国战局的角度,国共双方最高统帅部均处在战略部署的关键时刻,淮海战场的风吹草动,会增加蒋介石从徐州撤退的决心和徐州“剿总”回陇捍卫徐州的风险。各处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才无法相顾,而“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但又因我各部均已迫处他们面前,又无法互相增援,尤其使黄兵团各部丧失收缩集结之必要时间”。也就是说,既要让敌人无法判明方向,也要做到即便判明了也无济于事,这样的部署更为稳妥。

收到电报后的第二天,即10月31日,粟裕致电军委:“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齐晚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11月3日,根据陈邓当前敌情,军委致电陈邓:“攻击时间似与华东野战军同时或早一天为好。”11月4日,粟陈张签发《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决定:除陈邓指挥的中野各部与华东野战军3纵、广纵等8日前在徐州西北、西南方向发起攻势外,华东野战军各部于11月6日夜由集结地出击,7日黄昏前完成架桥准备,8日晚统一发起战斗。

05

机断专行、立付施行——提前至11月6日行动

1948年11月6日,正当华东野战军各部按预定计划向战场推进时,华东野战军前委发现了新的敌情。国民党军第7兵团第44军有撤退至新安镇归黄百韬指挥的动态,第13兵团主力仍在瓦窑至运河线,冯治安部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的行动更趋积极,王洪九等部仍盘踞在郯城码头地区。如此,黄百韬的兵力将达到5个军,于我对其实施分割围歼大为不利,而何张起义又于我穿越该部南下歼敌大为有利。时不我待,必须立即发起战斗,逼近冯治安部迫其起义,扫清当面之敌,驱逐与解决沂河以东沿岸少数土顽,掩护架桥和主力快速开进战场。

11月6日戌时,华东野战军前委向军委、陈邓报告了当面敌情和部署调整。粟裕在电报中指出:“依据上述情况,淮海战役决按已定方针执行。为着驱逐与解决沂河以东沿岸少数土顽,便于掩护架桥和主力开进,今(鱼)晚即以鲁纵围歼郯城大埠之王洪九顽部,6纵围歼码头及南北沿河岸之敌,7纵围歼峄、枣之敌,10纵包围临城,逼独立旅起义”。这样,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中的鲁纵7日晚“采突然奔袭速决手段围歼郯城大埠王洪九部”等的行动时间提前了。电报最后指出:“我们今晨已到临沂,各纵均已全部完成展开,进入开始攻击准备位置。”6日晚,鲁纵完成对郯城王洪九部的包围,6纵主力渡过沂河,解决码头地区之敌。至此,淮海战役全面打响。11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复电:“完全同意鱼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1949年1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祝贺淮海战役胜利的贺电中使用了“淮海战役自去年11月6日开始”,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至此有了统一表述。

综上所述,淮海战役发起时间的变化,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央军委、毛泽东、淮海战役前线指挥员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性急盲动,立足全局和实际情况谋而后动、坚决执行,充分利用时间创造力量优势和有利态势的战略战役决策艺术。正因为如此,淮海战役中,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得到了统一,人民军队的将帅们得其时而得其他,最终指挥人民军队取得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20年第3期,原标题为《得其时而得其他——淮海战役发起时间的调整 》

作者:贾萍(作者单位:淮海战役纪念馆)

责任编辑:朱瑾

从淮海战役发起时间调整看战略决策艺术(从淮海战役发起时间调整看战略决策艺术)(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