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是个什么玩意儿(身处荒漠的坎儿井)
吐鲁番是中国有名的火炉,高温少雨,在《西游记》中有师徒四人途经火焰山的场景,这著名的火焰山就来自于吐鲁番,虽说不像小说中那样,但夏季时的炎热却也让人感到炙热难耐,这时吐鲁番纵横的地下暗渠就发挥了它的作用,让这片本应是荒漠的土地变成了绿洲。
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不像其它两个工程那样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关于坎儿井的起源,历史学界却有不同的论述,大概有三种结论。
第一种就是坎儿井起源于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据研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坎儿井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后来历经战争被占领,但虽说亚述帝国不在了,但其存留下来坎儿井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坎儿井通过丝绸之路一路传到了中国新疆,证据就在于波斯语中的karez不仅与维语中karez拼写完全相同,而且与中亚等多个国家坎儿井拼写字母相同,这也成为了域外传入说的依据。
第二种便是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在汉代关中地区就有了关于“井渠”的建造方法,这种方法传入新疆后,新疆人民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发展出了属于新疆的坎儿井。
第三种便是起源于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吐鲁番人民在长期耕作中,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挖掘出适合自己井渠。
为何要在这里建造坎儿井?
“坎儿”意味井穴,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灌溉系统,为荒漠农业提供补给。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也是发展农业必要的条件,要想在水源稀少的吐鲁番地区锁住水源,促成坎儿井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是水源,吐鲁番虽说降水量稀少,却有丰富的冰山融水,盆地周边的博格达峰和喀拉乌成山组成了连绵的雪山带,一到夏季冰雪消融,就为这片土地带来丰富水源,又因气候炎热,水分难以在地表储存便渗入地下,日积月累形成了地下暗河。
其次便是地势,要想让流水向地底渗入,良好的地势非常重要,盆地地形让它的整体弧度呈现出一个大大的坡形,斜斜的坡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让水流渗入地表,并向低处河流流去。另外,修建坎儿井的土质结实牢固,这里的土壤紧致不疏松,适合深井的挖凿。
坎儿井是什么样子的?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一般用于通风和挖掘,以及修理坎儿井,地势越高竖井越长,间距越长,从空中俯瞰一个个圆形的小洞便是竖井。
暗渠与明渠相连,是坎儿井的主干,它将水源不断引出为明渠提供补给,同时暗渠的存在也减少了水量的蒸发。明渠是指坎儿井出水口到涝坝那一段位置,会用于灌溉农田,并将多余水源输送涝坝。
涝坝则相当于一个蓄水池,将多余的水源储存下来,周边环境优美,水草丰富,一个小型绿洲在此形成,适合牲畜鸟兽在此栖息停留。
坎儿井现状
在降水量稀少的干旱地区,坎儿井无疑是居民赖以生存的源泉,它让这块本来寸草不生的土地变成了绿洲,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都享受着坎儿井所带来的馈赠。
在古时人们利用它种植菜食果蔬,发展畜牧,维持小农生活,现代的人们不再像以前那般依赖农业,人们将葡萄种植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业,不仅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打卡,也让吐鲁番的葡萄走向全国,这一切都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应,而坎儿井的价值还依旧继续发挥着热度。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坎儿井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干涸断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上世纪60年代,新疆地区坎儿井的数量多达1700条,可如今仅仅只有一百多条,无论是地下水位还是水流量都在逐年减少。
耕地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机井在不断抽取地下水源,水库的修建更是雪上加霜,这些都给坎儿井的生存带来了危机。如果这些情况不加以改善,终有一天它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人们在漫长的探索之中创造了坎儿井,在过往,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灌溉了无数土地,也孕育了美丽的绿洲,那条名叫吐尔的坎儿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余热,环境恶化需要我们去改善,对于坎儿井也需要有更的多人去保护。
#谣零零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