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龙标过五溪简要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一生有不少铁哥们儿:孟浩然、杜甫、王昌龄等。对于这些好哥们儿,咱们诗仙从不掩饰对他们的喜欢,曾为他们都写过诗作。其中除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外,最出名的则当属他给王昌龄写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关于这首七言绝句,多年来争议比较多的是到底是“随风直到”还是“随君直到”。这两种说法史书上都有,目前文史专家意见也都不一致。

闻道龙标过五溪简要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1)

除了这个争议外,按道理来说这首诗应该就没什么让人不解之处了,毕竟李白写诗也不太爱用什么高深的典故。诗中的“子规啼”等意象,也都是古典诗词里常用的伤感之语。但偏偏诗词大会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被李白以“龙标”代指的诗人是?

A.王之涣 B. 王昌龄 C.王翰

闻道龙标过五溪简要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2)

这样的题,诗词大会硬是有5位百人团的选手选错了。其实只要记得这首诗的题目,再加上有一些诗词常识,这道题是不难的。虽然这题不该错,但百分之五的错误率在所有的题目里倒也不高,按道理这题没什么可说的。但这道题目本身,却引来了不少观众的争议。

王昌龄有王龙标这个外号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本来就有这样的习惯,喜欢用别人任职的地方来称呼他。比如陶渊明曾在彭泽县当县令,所以大家叫他“陶彭泽”。韦应物曾在苏州任职,所以很多人叫他“韦苏州”。

闻道龙标过五溪简要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3)

王昌龄也因为这种叫法,有了两个外号:一个叫王江宁,因为他曾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任职;另一个就叫王龙标,是因为他在50多岁时从江宁被贬至龙标(也就是现在的湖南黔阳县)。

这样看来,这道题里的“龙标”肯定不可能是指王之涣和王翰了。那为何观众却对题目本身有争议呢?争议点其实就在于李白这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到底是地名,还是人名?

如果是人名,那这句诗就该翻译成:听说龙标兄你被贬了,要经过五溪去赴任了。如果是地名,那这句诗该翻译成:昌龄兄你被贬了,听说要到那偏远的龙标县,是需要经过五溪的。

闻道龙标过五溪简要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4)

两种翻译的方法,其实都说得过去,但很多观众认为第二种其实更通顺,而且也更符合常理,理由有三:

首先,李白写这首诗时,是刚得知王昌龄被贬至龙标,在此之前人家一直被称为“王江宁”。现在人家是被贬的境地,人还没有到龙标呢,你李白就给人家叫上王龙标了,合适吗?不管是韦应物还是陶渊明,也都是在苏州和彭泽待了一段时间后,别人才这么叫他们的。

其次,如果“龙标”作人名来理解,那“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道”用在“闻”和“龙标”之间确实有点儿怪。因为如果是人名,正常的语序就应该是:闻王龙标你将过五溪。

闻道龙标过五溪简要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5)

最后,李白这首诗的名字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题目中诗仙也是叫哥们儿大名。这种对朋友的称谓是符合李白的习惯的,比如他的那首《赠汪伦》,诗中就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接在诗里用别人的大名,这种诗人不多,李白是其中之一。既然如此,为何写到王昌龄时,不用大名而非用龙标之类的呢?似乎也没什么理由。

这样细细品来,这句诗里的“龙标”当地名似乎更有道理。其实对于这种有争议的点,诗词大会这道题不如直接出成:唐代有位诗人被人称为“龙标”,他是谁?如果题目出成这样,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

闻道龙标过五溪简要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6)

当然,古典诗词就是这样,对其中的一些字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大家觉得这一句中的“龙标”到底是地名还是人名呢?欢迎讨论一、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