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德(什么是德)

究竟什么是德(什么是德)(1)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对“什么是德”,“什么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等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之中。对此,我也没闲着,也总想着在《道德经》中找到答案,然后给德找个较为合适的概念。现在,我就尝试尝试,对与否,还请大家指正。

究竟什么是德(什么是德)(2)

“德”,又名“玄德”,在自然界中有道德、天德、地德、人德、物德等五种存在形式。

“道德”,又名“玄德”,指道在运动过程中,以道本性之虚无性、清静性、自然性,所示现的物质之德、阴阳之德、生养之德、社会之德、自然之德、运动之德等。它以“大公性、中正性、平等性、大义性、万物为主性、万物自由性”为核心内容,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蓄之于天地万物及人类,是道以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用事的最完美体现,是人类根据道在运动过程中,对有益于万事万物及人类的行为举动,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并以一种道德文化形式,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弘扬和传播。同时还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以此约束或制约人类的不当行为。

“天德”,是天性能的体现,是天在运动过程中,以“无为”为本,所示现的道德、刚健之德、热烈之德、包容之德,是人类根据天道在运动过程中,对有益于万事万物的行为举动,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地德”,是地性能的体现,是地在运动过程中,以“无为”为本,所示现的道德、柔弱之德、宁静之德、承载之德,是人类根据地道在运动过程中,对有益于万事万物的行为举动,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物德”,指各物种所示现的德。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到的“牝、牡、精、水,江、海、谷、毂、埏埴、户牖”等,即“牝”之雌性的柔弱之德,生育养育后代的生养之德等;牡之雄性的刚健之德、生殖之德等;精的繁衍后代之德;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之德等;江、海的善下之德等。

究竟什么是德(什么是德)(3)

“人德”,是人类根据日常学习、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对有益于天地万事万物的行为举动,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以人的先天性和后天性为体现。其中,人表现在先天性上:

一是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示现的道德之“物质之德”,指人与道同,以物质之体参与大自然物质的生化或转化过程,与道天地一起,“以辅万物自然”为表现;“阴阳之德”,指人与道同,是阴阳混合构成之物质,以“传承道的阴阳性延续,而做贡献”为体现;“生养之德”,指人与道同,以“生殖和养育后代,延续宇宙生命”为体现;“社会之德”,指人与道同,以“参与道社会、自然界活动、人类社会活动,为大自然服务”为体现;“自然之德”,指人与道同,以“随大自然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为体现;“运动之德”,指“人在学习中产生的脑力劳动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体力劳动活动等,为大自然服务”为体现。

二是人在天性上,所示现的天之“热烈、刚健、包容”之德。如人在兴奋时产生的热烈情绪;人在艰苦奋斗中表现的刚强和勇敢;人在为人处事上表现的宽容和大度等。

三是人在地性上,所示现的地之“宁静,柔顺、承载”之德,如人在危机时刻表现的处变而不惊;人在不失豪橫的基础上,而表现的侠骨柔情;社稷主所表现的“受国之垢”,天下王所表现的“受国不祥”等。

人表现在后天性上,是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示现的“家族遗传基因”之德,指人以“继承家族优良基因,以人种优化”为体现;“动物之德”,指人与动物同源同本,与动物和谐相处,并参与维护和保护大自然生物链完整,生态平衡,以“保持大自然的持续平衡和谐发展”为体现;“性情之德”,指根据自身的劳作能力,以“一己之力,积极参加社会建设活动”为体现;“欲望之德”,指以“树立为实现人类幸福美满生活,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为体现;“能动之德”,指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为地,以’无为法’为行为准则,积极投入类社会建设之中”为体现等。

人德,是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运动过程,而蓄之人类,是人落后天以“道德、天德、地德、人德、物德”综合用事、“先天性和后天性”综合用事、“显意识和潜意识”综合用事、“无为和有为”综合用事最完美的体现。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老子将人德以“上德”和“下德”区分之。

“上德”,是人从道遗传而来,是人以“潜意识”用事的行为。其表现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是以“虚无、清静、自然”性,所示现的物质之德、阴阳之德、生养之德、社会之德、自然之德、运动之德等。它以“公正性、公平性.正义性、民主性、自由性”为核心内容,以“无为而无以为”为主要特征,是人以“潜意识”用事为体现,是人以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用事的最完美体现,是以“无我”之德、“利他”之德为主要特点。

“下德”,是人由天地蓄之,从万物优处借鉴吸取而来,是人以“显意识和潜意识综合”用事的行为,指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人后天性上,以有为所示现的“道德、天德、地德、人德、物德”为表现形式,是以“上仁、上义、上礼”为核心内容,以“为之而无以为”,或“为之而有以为”用事为主要特征,以纯粹的“利己”,或有图报的“利己利他”,或有图报的“利他”之德为主要特点。

究竟什么是德(什么是德)(4)

以上,就是德的类型、基本概念和特点,是笔者根据道的“虚无、清静、自然”性,及无为和有为的不同用事和产生的不同效果等,总结归纳而来。

什么是德?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境界的人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其说。其道德规范更是分门别类,显得繁多庞杂。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德分为道德,天德,地德,人德,及上德、下德,或有道、无道,或圣人之德,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老子不是在说一般人能理解的德,是说道在运动过程中,自身的物质性、阴阳性、生养性、社会性、自然性、运动性,所示现的玄德;是说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示现的热烈性、刚健性、包容性;是说地在运动过程中,所示现的宁静性、柔顺性、承载性;是说人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所示现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即以“无为而无以为”,或“为之而无以为”,或“为之而有以为”,所表现的上德和下德;是说国家,或社会以“无为法”而治,所示现的有道社会的道德规范;是说国家,或社会,以“有为法”而治,所示现的无道社会的道德规范;是说某些物种所示现的物德等。所以要理解老子所说的德,笔者认为应该从道德,天德,地德,圣德,人德,物德上看。并认清每种德性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对老子所说的德有所认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德与不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至于混淆,陷入迷茫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