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奖状(底色教育这究竟是奖状)

江苏省教育奖状(底色教育这究竟是奖状)(1)

看完这则新闻,心里真不是滋味:

近日,安徽的一名学生,在今年中考中只考了523分,没有能够考上妈妈心仪的重点高中。

妈妈失望至极,在看到分数的刹那,将贴在墙上的多幅奖状一股脑地撕了下来,一边撕,还一边哭。

心里呢,可能已经不知咒骂儿子几百回了……

作为一名老师,深知奖状对于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每次家访,都会在客厅的正面或者侧面看到一张张的奖状。

“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学习标兵”、“进步标兵”……

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重要或不重要,都作为自己孩子成长路上的闪光点被公开展示。

所见即所得。贴在墙上,就比放在档案或者藏在抽屉里更易让人知晓,传扬。

——要了解国人对奖状的执念,抽空可以看一看由范伟、王志文、陈好、赵宝刚等主演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

于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肯定,满足更多家长的荣誉感,学校也立足于“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甚至在阶段性总结的时候让学生就自己表现好的方面“申请”一张奖状。

这是符合激励原则和教育规律的,本无可厚非。

可凡事都应该有个度。

江苏省教育奖状(底色教育这究竟是奖状)(2)

奖状(也可以包括证书)是对一个人过去一段时间内作出成绩的一种总结和肯定。也就是说,他只代表过去,并不必然昭示未来。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上大学、参加工作都出类拔萃的人毕竟是少数,成功与失败参半、兴奋与沮丧并存才是人生常态。

可是有很多家长并不这样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沿着一条向上的抛物线成长,不允许有向下滑落的趋势和可能。

由于缺乏换位思考,并且有意无意地忽略基因与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不断进步”当成了一种必然,无法接受“完不成目标”的现实。

新闻中的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方法却值得商榷。

这满墙的奖状在她看来是对儿子的鼓励与督促,但在儿子眼中何尝不是一张张“军令状”,一道道“催命符”。

可以想见的情景是:

每天回到家,看到这些奖状,孩子就感觉到压力山大。在母亲的关爱和催促下,无滋无味地扒拉几口饭,喝上几口汤后,就迅速躲回自己的卧室。打开书本开始发呆,在时钟滴滴答答的声响里,孩子的厌学情绪也开始无限滋长了……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社会竞争加剧,就业难年复一年,父母的焦虑几乎无处不在。

尽最大可能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找个好的工作是普通家庭的义务与使命。这是当下的环境所决定的,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另辟蹊径。

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这种对子女教育的使命感不能变成强迫症。

江苏省教育奖状(底色教育这究竟是奖状)(3)

笔者接触过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有一点放松(比如说看看手机)就连吼带叫,尖刻叱责,仿佛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似的。

除了正常学习外,又用各种课外兴趣班占满孩子的课余时间。在很多家长的意识里,唯有让孩子远离手机、电视,远离无效的活动,远离无用的人,孩子的成绩才会优秀,才有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但是,每个生命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别的孩子能够做到的,自己的孩子未必就能做到。另外,父母的失败,并不能成为孩子必然要成功的理由,这种“补偿心理”根本要不得。

大部分人都看过下面这个段子:

爸爸送儿子上学,在路上跟他说,你现在成绩不好,还不努力,你知道什么叫笨鸟先飞嘛?结果儿子反问:你知道现在笨鸟有几种吗?爸爸说,有几种?儿子说,第一种是先飞的,第二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特特别讨厌了,在窝里下个蛋,拼命让下一代飞。

当然,父母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也一定会出类拔萃。时过境迁,条件发生了变化,一些优秀的素质和那些偶然因素根本无法传承。

抛开这些不谈,父母对孩子,原本就是一种天然的、无条件的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呵护与尊重。

借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话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培养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否则,大概率会失望。弄不好,还会酿成悲剧。

江苏省教育奖状(底色教育这究竟是奖状)(4)

湖底浮萍2018

探究人性奥秘,擦亮教育底色,记录成长经历,分享读写经验。欢迎关注湖底浮萍2018,一起交流,共同提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