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

这几天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录制节目,来内蒙之前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也向朋友们打听了很多关于内蒙的事情,结果意外总结出了10条全国人民对内蒙古的误解。好多没来过的人,只有一个想象中的内蒙古。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1)

美丽的内蒙古

误解1、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全都住在蒙古包里,买房必须住在草景房里

误解2:内蒙古人都是蒙古族人

误解3、冬天的内蒙古一出门就会冻成冰棍

误解4、在内蒙古学生是骑马上学(都是自媒体带的节奏)

误解5、内蒙古全是草原

误解6、内蒙古人个个人高马大,双脸高原红,满脸横肉

误解7、内蒙古人都会说蒙语(满街的蒙汉双语店铺、大楼招牌)

误解8、内蒙古人喝酒用碗,酒量就是一直喝

误解9、内蒙古的城市名字都是特字结尾的

误解10、在很多电影和南方人眼里内蒙古就是是贫穷落后蛮荒之地,开车闭着眼睛都可以

今天是我来到内蒙古的第四天,工作上的事情非常顺利,和来之前的忐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对于之前认为的困难到这里显得不值一提,总结一下原因就是我遇到的这里的同行效率真的很高,做事干脆利索,待人热情好客,这就足够了。那就让我根据一定范围内的探访和之前自驾游的一些经验,分享一下我对这些误解的感受吧;

误解1、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全都住在蒙古包里,买房必须住在草景房里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2)

蒙古包

这两天和呼市工作的几个朋友也聊过这个话题,来自内蒙古各个地方的他们依稀记得小时候这种情况还是挺普遍的,而现在其实内蒙古和全国大部分省也是一样的,有城市就是乡村,有牧区和就有非牧区(也就是我们说的任何一个地方有繁华的地方,也有偏远的山区一个道理)。在牧区有部分人家还是住在蒙古包中,但是经过这几年国家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很多牧民都从放牧转变为圈养,盖起了砖瓦房。而非牧区就是工业和农耕区,这些地方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全都住在蒙古包里,不仅不可能,甚至占得比例也是非常之少的,至于买房买个草景房,要是有条件和物质基础,那也是可以安排的。

误解2:内蒙古人都是蒙古族人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3)

蒙古族大家庭

我在来这里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内蒙古不就应该都是内蒙古人嘛,结果一到地方就闹了笑话,每见一个朋友就问对方是不是蒙古人,结果一圈过去没有几个,也许是因为在大城市的缘故吧,不过我也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2400万人,共有49个民族,其中汉族占80.62%, 其次蒙古族占15.73%,还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所以说,内蒙古还是以汉族为主体,意不意外。

误解3、冬天的内蒙古一出门就会冻成冰棍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4)

1月31日呼和浩特市温度

在来这里之前,忙忙碌碌半个月,又遇上过年,家里人心里觉得内蒙古啊,冷啊,风大啊,会被刮跑的,买衣服裤子鞋子必须都带上毛毛,穿上羽绒,这还不够还得买一堆暖宝宝,快递停了没法送到,内心紧张的很,知道下飞机前还在想是不是会把脚趾都冻下来,结果,这几天白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空气香甜(据当地人说全是过年放了鞭炮的功劳),外面的体感温度竟然和先差不多,更可气的是跑到任何一家饭店吃饭,里面坐满了穿短袖的人,我脱了外套后就是活生生的外地人。当然了,内蒙古这么大,这几天主要在呼和浩特市周围转,如果是往满洲里,那肯定就是撒水成冰了。刚看了一下现在外面的温度:零下十四度,其实在城市里只要风不是太大,还是蛮好的。

误解4、在内蒙古学生是骑马上学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5)

自媒体短视频

这个玩笑确实要自媒体背个锅啦,没办法,今年好几条内蒙古小朋友骑马上学的视频火遍网络,类似于#内蒙古人骑马上学实锤了##内蒙古网友:我们不...算了不解释了#,但是问了那么多内蒙古的朋友,陌生人,也就一部分人在很小的时候有过这种经历,在特别偏远的地区前些年还是有的,现在?不可能,“你们是不把我们的城管同志放在眼里吗?“那些可能是有人在拍短视频炒作吧”。这下子是真实锤了,大家看到的小朋友骑马只是个例,并不是普遍的情况,在内蒙古上学和其它地方都是一样的,不能骑马上学,外地人不要羡慕,不要失望啊!

误解5、内蒙古全是草原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6)

内蒙古地形图

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有人拉着马头琴哼唱着歌谣,有人骑着马飞奔,远处是大片的牛羊,想象挺美的吧,但全是草的想法这应是一个直接否定的误解,肯定是上学的时候地理课都让体育老师来交了。说到这还有些感慨,在和当地人聊天的时候了解到,内蒙古太大了,有一句话叫“内蒙古人总是在穿越大半个中国“,对于内蒙人而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额济纳与满洲里,它的最西端额济纳和最东端的满洲里,距离超过了2400公里。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地质条件,狭长的内蒙古有森林,有草原,有山地,还有荒漠,地理景观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内蒙古满满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不可能的。

误解6、内蒙古人个个人高马大,双脸高原红,满脸横肉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7)

内蒙古网红恩克

在内蒙古有几大网红,全国人民经常看到,小桃学姐、恩克、喵琦的猫没有毛、宝鲁日、巴图安达(大草原牧民)、泥可松、-乐乐不吃糖、宋嘉儿、阿悠悠、画梅,你是不是被恩克、宝鲁日、巴图安达的长相给带偏了,事实上如果你熟悉了内蒙古的人口民族结构就不会这样想了,我这几天在这边转悠也遇上了不少蒙古族的朋友,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人高马大,双脸高原红,满脸横肉的蒙古族人,在草原上更多的是比较瘦,有点腼腆的蒙古族朋友,当然了肯定在一些地区是有很多人高马大,双脸高原红,满脸横肉的人,但绝对不是每一个人。

误解7、内蒙古人都会说蒙语(满街的蒙汉双语店铺、大楼招牌)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8)

街道两边的双语招牌

到达呼和浩特市的第一天,我就在车上非常好奇的问了当地一位蒙古族的朋友,我说这满大街的蒙汉双语店铺、大楼招牌上面蒙语你认识吗?得到的回答非常肯定,“不认识”,后来问了出租车司机,路上的行人,草原的牧民,结果大部分人不会写,也不怎么认识,只有一些年长的村里的老人可以书写。事实上这些年来古族说蒙语,这点似乎毋庸质疑。但对于在城市中及人口聚居地的蒙古族人来说大部分蒙古族青年已经不精通蒙语,更别说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蒙古人了,所以当地其实还是以普通话为主的。

误解8、内蒙古人喝酒用碗,酒量就是一直喝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9)

酒么,水么,喝么!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每当有从内蒙古出差回西安的朋友,都会绘声绘色的讲上一晚上在内蒙古的喝酒经历,碗中酒(不是杯中酒)永远满着,喝不完,都是被抬着回去的。有一句经典台词就是“来了内蒙古,喝就完事了”站着进来,躺着出去。全国可能在喝酒这方面对内蒙是没有误解的,几乎每个民族的内蒙古人都很能喝,我反正体验三天了,但是用碗喝,一直喝绝对夸张了。

误解9、内蒙古的城市名字都是浩特结尾的,是都要好的寓意。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10)

内蒙古城市行政图

关于这个,首先自己去看一下地图,好多城市肯定没有带浩特两个字,而它真实的寓意其实是从蒙古语来的。呼和浩特、二连浩特、巴彦浩特、锡林浩特......和外省人交流的时候,内蒙古人经常听到的就是在问:究竟那个地方是哪个浩特来着?我来普及一下(网上资料),在古代蒙古语中,浩特是“游牧定居点”的意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浩特从游牧的含义转化为了农耕文化中的固定城邦的意思,现在的意思就是城市,如同中亚的那些“斯坦”的意思,这样大家就好理解了,呼和浩特就是青色之城,乌兰浩特就是红色城市,二连浩特就是五光十色的城市,巴彦浩特就是富饶之城,锡林浩特就是高原之城。

误解10、在很多电影和南方人眼里内蒙古就是是贫穷落后蛮荒之地,开车闭着眼睛都可以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11)

内蒙古乡村道路

这个问题没来过内蒙古的老司机估计都在心里幻想过,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一马平川,是四大高原中最为平坦的高原,可以在高原上骑马、开车,任意驰骋。但是你觉得可能吗?交警同志不答应,你自己的家人也不会答应吧。现在的内蒙古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了,我这次的工作是陕西卫视的“丝绸之路万里行—西望中国”大型融媒体活动,开着车一路穿越内蒙古,无论是道路,生态环境,还是城市乡村,都非常的美丽富饶(其它个例肯定有),用一句话就是十年的光阴里,内蒙古人奋起直追,大搞建设,不断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打造自身崭新的形象,把一个与时俱进的内蒙古、活力迸发的内蒙古、生机盎然的内蒙古形象树立在世人面前!自己来看看吧,亲身体验是最真实的。

为什么去内蒙古的人很少(解开外省人对内蒙古的十大误会)(12)

1月29日拍摄阴山下的敕勒川

写在最后:经过这么多天的深入探访,我想全国人民唯一没有误解的就是内蒙古人的性格了,豪爽,热情,还有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