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之前是哪个皇帝(刘秀是开国皇帝吗)

班固的《两都赋》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作品,明章之治是光武中兴以后,汉朝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时期,从汉和帝开始,汉王朝就全面走向了衰落。

刘秀之前是哪个皇帝(刘秀是开国皇帝吗)(1)

班固

01 汉赋的地位和作用

班固在序文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后人大都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说法作为这句话的注解。刘勰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汉赋与《诗经》就这样建立起了文体上的勾连。

汉赋最大的特点就是铺排叙事,文辞华美。《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文体和内容,赋比兴是表现手法。

根据班固的《两都赋序》,赋和颂有比较直接的关联,主要用于歌功颂德,他首先例举了汉武帝汉宣帝时期的祥瑞种种,“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国泰民安,带动文学的繁荣。

班固说自汉武汉宣始,汉赋“兴废继绝”,“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就是说汉赋兼具诗经风雅颂的特点,但重点是颂,“润色鸿业”。

班固的这种复古情结,进一步体现在他对历史的回顾上,他说:“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于孔氏,列于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上古皋陶歌颂舜帝的诗文,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大夫歌颂鲁僖公的诗文,都被孔子收录进了诗经和尚书。因此,汉赋颂扬当朝是符合孔子思想的,这是要表达汉赋的政治正确。

刘秀之前是哪个皇帝(刘秀是开国皇帝吗)(2)

刘秀

02 刘秀是开国皇帝吗?

从班固的序文中,我们完全看不出西汉和东汉的隔阂,班固非常自然地陈述了西汉朝汉武帝、汉宣帝和汉成帝的功绩,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都是西汉时期的官员,在班固看来,自己和他们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是一家人。而且《两都赋》是班固呈送给东汉汉明帝的,可见这种观点符合当时的官方口径。

后人常常把西汉和东汉分成两个王朝,称刘秀为开国皇帝。刘秀虽是汉室宗亲,但到他的父亲这一代已经边缘化为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了,不再享有皇室的尊荣。因此,刘秀登基,并不是嗣传。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也是时势造英雄,各路豪杰并起,最后刘秀异军突起,倾覆新朝,重建汉室。从这个角度看,刘秀的东汉王朝是西汉断代以后的重新开国。

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即“耳孙”,祖宗十八代的最后一代,就是耳有所闻,非常遥远了。但仍然可以看作是承继了汉统,可以看作是复辟,不算开国,所以刘秀还是把国号定为“汉”,他是要彰显自己是正统的汉室皇帝。后来的刘备称帝,国号也是“汉”。

显然刘秀宁愿自己不是开国皇帝,他的子孙和大臣们也作如是想。刘秀死后的庙号为“世祖”,“世祖”一般不是开国皇帝,而指开创王朝全新时代的君主。

刘秀之前是哪个皇帝(刘秀是开国皇帝吗)(3)

长安

03 汉朝的都城之争

西周的都城在长安地区的丰京和镐京,丰镐隔水相望,周文王在两地轮流办公,周武王最终以镐京(宗周)为都。但东方诸侯不愿臣服者众,还发生了武庚和三监之乱。周公旦于是又在中原营建了都城洛邑(成周),立九鼎,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震慑东方。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周公居成周,召公居宗周。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即指成周的周边地区。东周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

长安和洛阳的都城之争一直是汉朝政治的热点。

公元前202年1月,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杀,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洛阳为临时都城,并有意永久定都洛阳,以图与周王朝相媲美,群臣大都是山东人士,刘邦所思颇合朝廷上下的心愿。

但娄敬反对,理由是:周部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尧帝时期的大臣弃,舜帝时即被封为诸侯,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再到周文王周武王。经过世代几百年的经营,才有统一的周王朝基业,可谓根深叶茂。而大汉初定,刘邦只是一介草莽,尚无坚强的政治根基,两者所处的境况是完全不同的。第二,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易守难攻。虽然北地匈奴未定,定都长安,反而易于瓦解匈奴的侵犯,如果都城远在洛阳,长安则有可能不保,有匈奴兵南下长驱直入之忧。第三,即使中原发生内乱,只要关中稳固,假以时日,不愁祸乱不平。

刘邦举棋不定,关键时刻,张良支持了娄敬的观点,刘邦于是下决心定都长安。那么刘秀为什么又选择洛阳呢?

刘秀之前是哪个皇帝(刘秀是开国皇帝吗)(4)

光武帝刘秀登基的时候,关中地区仍处于赤眉军政权的控制之下。另外,西汉末年,关中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割据势力盘踞周边。而洛阳周边是刘秀的根据地,政治基础比较扎实。加之,西汉虽然灭亡了,但西汉在政治文化上也打下了两百年的基础,这是刘秀可以凭借的,所以刘秀以汉统自居,这是他高明的地方。基本逻辑与娄敬的观点还是一致的,当初周朝能够定都洛阳是有经营基础的。而且无论是周朝还是东汉,最后定都洛阳都有不得已的成分。我个人观点,长安是更优的选项。

光武帝时有杜笃作《定都赋》,主张定都长安,到了汉明帝,东汉已经定都雒阳多年,仍有不少迁都长安的呼声,班固又作《两都赋》,认为定都雒阳是明智之举。但《两都赋》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其政治价值与汉初贾谊等的政论散文不可同日而语。汉赋长于润色鸿业,不善于说理,大致如此,其价值仅在文学本身。

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刘秀为什么要改字呢?有一种说法,东汉朝五行属火德,国号是汉,都洛阳,“汉”和“洛”水旺克火。国号“汉”是刘秀想要的,只能把“洛阳”的水去掉,加上“佳”字,这就是“雒”字。佳字有两个土,可以克“水”。

曹魏属土德,于是魏文帝曹丕就下命令把“雒阳”重新改回“洛阳”。魏略曰: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於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关于历朝五行的说法很多,各不相同。此说似乎尚能自圆其说,不失趣闻,姑且信之。

#传统文化##汉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