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

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1955年末,北京城内料峭的寒风里,正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的周总理,忽然听到了门外邓颖超女士的呼唤。

披上衣服,大步流星走到门外,总理的目光先扫过邓颖超女士脸上高兴的神情,却紧跟着又被其身后那个奇怪的箱子吸引:

“颖超,你这是带来了一个什么?”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2)

总理发问,邓颖超却少见地卖了个关子,只是说这是青海人民送给总理的礼物,是“柴达木之宝”,需要让总理自己来看。

言罢,总理笑着说了声:你说你卖什么关子。就小心翼翼地探出身子端详摆在眼前的礼物,待到那个箱子被打开,看清其中摆放的礼物,总理却是一时间高兴起来。

只听他不无感慨地说:

“好啊!这可是给中国人民立了大功啊!这个‘柴达木之宝’当之无愧!”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3)

怎样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不管在什么年代,生产力水平都始终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当时间迈入工业时代,石油作为新时代的“工业血液”,自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

抗美援朝中,新中国连挑联合国军十几个“堂口”,最终让新中国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这顶帽子。可是同样在上世纪50年代,另一顶名为“贫油国”的帽子,却始终结结实实地扣在中国人的头顶,让人直不起腰来。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4)

为什么外国专家说中国是“贫油国”?

一方面,在21世纪上半叶“海相生油”地质理论为主导的背景下,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东部基本上是陆相沉积盆地,所以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所以他们就断言,即便中国有中国有着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中国依旧是贫油国。

至于另一方面,日本人曾在占据台湾与当时的东四省后,在我国宝岛与东北大地上,拉开架势进行了好一番细密的勘探,结果一无所获。除了日本人,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事实上也曾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等地进行石油勘探,只不过和日本人一样,美孚的勘探队,在中国同样没有收获。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5)

伴随着这样一系列“无功而返”勘探,专家的理论与实地勘探的情形,似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让人相信了中国是个贫油国的现状。

那么中国真的是贫油国吗?

当这个问题问到地质学家李四光身上,李四光却说:

“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这个问题答案不应该由外国人解答。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6)

李四光

自清政府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外国人的所谓“洋油”就开始以一种空前的规模在中华大地上倾销,以至于中国石油工业,尚未起步,便已被打压得千疮百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上下需要原油累计1000万吨,可在当时,全国石油总产量却只有12万吨。

而缺少石油储备,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就是空谈,一句话:要使社会主义建设奋勇向前,要让这个年轻且“身体虚弱”的共和国尽快强盛起来,想要摘掉外国“专家”口中那顶“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工业就必须要强大。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7)

为此,毛主席专门找到当时国内的地质学专家李四光询问:

“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天上飞地,地上跑地,没有石油都转不动,你说我国天然石油这方面的远景怎么样?”

李四光闻言,当即信心十足地表示:他始终深信陆相生油理论的合理性,也始终坚信在中国如此广袤的大地上,一定有着未被发现的大油田。

就这样,国家地质部根据李四光的《西北旋涡地质构造》理论,将目光投向了新疆、甘肃和青海。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8)

李四光

殷切期待与“柴达木之宝”

据《青海省志·石油工业志》的记载,伴随着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展开,柴达木地质大队作为第一支深入柴达木盆地的勘探队,于1954年初步探知了盆地西部有可能存有含油层系分布的信息。

等时间来到1955年元月初,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就把柴达木盆地西部选定为1955年的石油工业重要勘探点。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9)

勘探队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接到通知的燃料工业部迅速从陕北、玉门等地调配了2000余人的工程队伍。与此同时,由第19军57师整编而来的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也在参谋长陈寿华率领下,派出一支2000人的队伍,一同进军柴达木。

我们都知道,中国大地上有一道区分了半干旱与半湿润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界线”,而作为降水量远不足400毫米,且位于青藏边缘地区的柴达木盆地,毫无疑问,这里高寒缺氧、风沙极大,可谓原始而荒凉。

毫无疑问,在这样荒凉的环境中,勘探人员即便结伴出行,也仍然会有迷失方向、被困失联的危险。再加上当时柴达木地区横行的野兽,事实上,数位勘探队员便以因此在勘探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0)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632地质普查大队、柴达木石油研究队、青海石油勘探局地质队等众多队伍,却终究是咬紧牙关,凭着自己的双腿,来到昆仑山脚下,来到那棱格勒河两岸,来到大小柴旦、冷湖、马海、俄博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诸多队伍的协同配合之下,石油地质勘探队直至1955年底,共发现上百个可能储油的地质结构,而在青海石油勘探局将该消息上报后,远在千里之外的总理,却是立刻向这些发现可能储油地质结构的勘探队表示嘉奖,将他们称为“中国地质尖兵”。

也正是同时,总理还转达了毛主席下达的命令,要求他们:

“一定要打赢这场柴达木油田的‘大会战’!”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1)

伴随着周总理的嘉奖与毛主席一声令下,青海石油勘探局决定,要首先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地区寻找有利构造进行钻探,然后再向中部和北部发展。

就这样,当时间来到1955年11月24日,青海省内首个石油钻探点开始工作。也就在众多勘探人员与石油工人,乃至政府干部的注视下,1955年12月12日,这个被叫做“沥青嘴”井口,在钻探至360米时,赫然溢出了黑色的原油。

经过检验,让人为之欣喜的是,这处原油矿藏中的轻质油含量高达68%,质量好,再加上开采难度不大,所以,这处油井的出油,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柴达木油田大会战”的第一个胜利,预示着石油勘探开采极为美好的前景。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2)

不过,也就在营地好一番兴高采烈的氛围中,那些曾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地质尖兵”的勘探队员们在兴奋之余,却也忽地想起万里之外的总理,想与周总理分享自己此刻的心情。

怎么分享呢?经过商议,他们最终决定将“油1井”中涌出的“第一股”原油送给他们敬爱的周总理。

就这样,六口分别灌装着原油、石蜡、汽油、煤油、地蜡的瓶子被封装起来,登上火车,最终不远万里地来到了周总理的院落,亦被周总理毫无遮掩地认可了这六个瓶子所谓“柴达木之宝”的名头。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3)

柴达木之宝

而在接到勘探队员对自己的问候后,周总理又说:

“所谓先行行业,就是动力、地质勘察、交通运输,它们是开路先锋,我们的五年计划要求你们把地质工作赶上去,要让你们成为先进部门,现在,我认为你们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

说完,周总理却又感叹:

“不过现在出油还不能算成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克拉玛依,柴达木大会战你们也要继续努力!”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4)

百年瞬间,柴达木油田大会战!

有了总理的激励,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很快便获得了工业油流,而这口油田的诞生,在给“贫油”的中国带来“脱贫”希望的同时,也同样再次激励了一线的工人们。

一时间“到柴达木去”成为一个响彻全国的口号,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数万名党员、青年、石油工人陆续从玉门、胜利、四川、克拉玛依等各地区向着柴达木汇聚。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5)

张永高当时是青海油田的副总地质师,而他如此回忆当年那幅热火朝天的画面:

“兰州以西,整个自然环境越来越荒凉,但是从年轻人的心来讲,就越来越沸腾了。因为那时候的精神,人们就是觉得越到边远的地方,越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就感觉到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应当做的贡献更大!”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6)

就这样,在这块“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海拔3000米的大戈壁滩上。

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自己动手搭帐篷,挖土窖;水里含碱太高,不能浇筑混凝土,他们就从干净的水源地打水再一步一个脚印地用“劳动车”拉回来,最后甚至在没有路的戈壁上踩出了一条路来。

正因如此,毫无疑问,工人、青年,他们的热情毫无疑问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染红了这块荒凉的大戈壁。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7)

1959年底,柴达木盆地的冷湖油田在无数人为之前赴后继的努力后,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成为共和国第四大油田,也在我国石油产量异常低下,国民生活乃至国防部署都无法实现保证的背景下,为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注入一口底气。

1960年,青海石油管理局移驻冷湖,冷湖也因石油的产出而被破格提拔为市级行政区划。

在这段时间里,冷湖油矿的年产达30万吨,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稳中有进,石油工人与有志青年也随着产量的增加不断汇聚到这个“不毛之地”,到最后,这里却是汇聚起一个,大都是石油工人,人数足足十几万人的大型城镇。

也正因如此,“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三抖”的口号,始终飘扬在这片鲜红的大地上。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8)

今天的柴达木,永远的“大会战”

诚然,历史告诉我们,不管是再辉煌的诗篇,也终有落幕的那天,因石油产业而兴盛起来的冷湖也概莫能外。

当时间进入90年代,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移向沿海,以及柴达木大会战这个名字终究被人们渐渐淡忘,冷湖油田,这个曾经的中国四大油田在石油储量渐渐后继乏力之后,也终究逐渐衰败下来。

现在,那个能够在人迹罕至的西北居住超十万人口的城镇已经被废弃,尽管我们还能在城镇的入口清楚地看到“冷湖欢迎你”几个大字,却再也看不到能够欢迎游客的人们。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19)

荒凉的戈壁滩、废弃的城镇、垂垂老矣的“年轻人”,这些事故才是现如今这里的主基调。

然而,柴达木“大会战”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虽然一座废弃的城镇“冷湖油矿”被留在了戈壁滩上,但在这个废弃驻地不远的地方,却始终耸立着两座纪念碑。

其中,一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冷湖油矿“地中四井”喷油而建,至于另一座,仅从此碑之后密密麻麻共几百座石油工人的坟冢,以及上书的四个大字:“永垂不朽”,我们也能知晓这座纪念碑为何建立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20)

时至今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内也还安静地摆放着六个小瓶子,在其展柜下方,却是写着:

“1955年,青海柴达木盆地发现油田,献给周恩来同志的石油样品‘柴达木之宝’”——

这样一行字眼。

没错,这就是当年柴达木地区油矿出油后,周总理收到的“柴达木之宝”,而总理在之后也将此极具纪念意义的礼物,辗转送给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则将其悉心保管至今。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21)

不过话说回来,这六瓶小小的“柴达木之宝”当然是“无价之宝”。

但同样的,当我们回顾柴达木石油勘探开发史,却又怎么能忘记那群带着伟大理想,奋不顾身奔赴柴达木的地质队、石油队伍、青年们的英雄业绩呢?

他们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柴达木之宝”,要一代代传下去。

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是什么(青海工人送来六个瓶子)(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