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内容和感受(红色影视吸引观众的秘诀)
◎胡一峰今年春节前后,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形成了一股近年少有的追剧热潮,豆瓣评分高达9.3分,不少评论家指出,该剧将成为红色影视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就义的场景感人至深清明节期间,很多人自发前往龙华烈士陵园为陈氏兄弟扫墓,鲜花簇拥墓碑的照片在网上传播,再一次激荡着人们的情感这说明,《觉醒年代》的意义已经溢出了电视剧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让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深度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出持久而普遍的影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色电影内容和感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红色电影内容和感受
◎胡一峰
今年春节前后,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形成了一股近年少有的追剧热潮,豆瓣评分高达9.3分,不少评论家指出,该剧将成为红色影视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就义的场景感人至深。清明节期间,很多人自发前往龙华烈士陵园为陈氏兄弟扫墓,鲜花簇拥墓碑的照片在网上传播,再一次激荡着人们的情感。这说明,《觉醒年代》的意义已经溢出了电视剧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让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深度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出持久而普遍的影响。
革命历史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红色影视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英雄儿女》《地道战》到《开国大典》《大决战》再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北平无战事》《觉醒年代》等,这些作品构成了红色影视优秀作品的长廊。但同时,也有一些作品打着革命历史题材的幌子,调侃历史、胡编乱造、亵渎英雄、图解崇高,不时出现饱受诟病的“神剧”“雷剧”,去年被下架的《雷霆战将》就是一例。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可以发现:红色影视作品要吸引观众,必须遵循艺术质量的生命线,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追求审美理想的高线。
质量是口碑之源,也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影视是大众艺术,更应对作品质量孜孜以求。绝大多数红色影视以革命历史为题材,有的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原型,有的虽出于艺术虚构,但也依托一定的历史背景。艺术创作应恪守的历史真实底线,一般被业界概括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实际上也就是在作品中渗透历史眼光和精神。这就要求创作者以艺术手法营造和传递历史感。而历史感并不是几句教科书式的旁白或几件具有年代感的道具就能完成的,它有赖于细腻地表现历史情境,深刻地表达历史趋势,让人物做出符合历史样貌的言行,让事件在符合历史逻辑的轨道上行进。
当然,人们欣赏和评价红色影视作品时,既要看“真实不真实”,还要看“感人不感人”。红色影视创作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把握革命历史的过程。在万物生灵中,似乎只有人类会把自己的历史作为欣赏的对象。可见,历史不但给人以经验启迪,而且具有欣赏性,革命历史更是如此。而文艺创作实践表明,被故事化的历史事件、被典型化的历史人物,往往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凡是受到好评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往往在历史审美化上有所作为,让观众在欣赏“历史”的过程中受到了艺术和美的熏陶,被历史温度中的人性之美所感动,获得一种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共情体验。
而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在于讲好故事。红色历史内容丰富,本身具有传奇性,蕴藏着无限的创作可能,这就要求创作者以艺术手法勾连历史碎片,将其编织为虚实相生、环环相扣的故事。如果在银幕或荧屏上重复教科书式的手法,让观众看一本干瘪枯燥的流水账或一堆支离破碎的情节,就会遭到鄙弃。另一方面,则在于塑造生动的人物。所谓历史,无非是人物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以《觉醒年代》为例,它塑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同阵营的多个历史人物,有的确有其人,有的则是杂取种种揉成一个的艺术虚构形象。不论是李大钊的刚毅质朴,还是陈独秀的激情正直,抑或蔡元培的包容儒雅,哪怕是虚构成分较多的郭心刚,每一个都很出彩,他们既讲述着属于自己角色的语言,构建出历史的图景,又对当代观众讲述着穿透时空的道理,给人以思想启迪,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带动作品走进观众心中。
来源: 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