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际交往的三个准则(孝道和与朋友交的原则)

论语人际交往的三个准则(孝道和与朋友交的原则)(1)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

“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中这个“色”字是态度,形色的意思,“贤贤易色”的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大,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随之而转。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的。这句话有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

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孝顺,是非孝不可的。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行,孝要竭其力,但是不要过分了。比如说,穷人家儿子,为了给父母看病去偷东西,犯了法,从心理上来说,多数人都觉得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对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反倒让父母背了不是。

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成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原心不原迹”就看他的心孝不孝顺,“原迹贫家无孝子”,一定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来,那穷人家里就没孝子了。所以,孝顺父母是尽自己心力做能做到的就是孝了。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不是君王的君,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朋友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然已经答应帮忙,就要尽心尽力,言而有信。如果表面恭敬答应做好,而背后却不恭敬甚至捣乱扯后腿,这样就非常不诚恳了。

所以,这几句话的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态度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集体,放弃自我的私心。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

在感情,可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对朋友做到了言而有信,但是我对自己的反省,觉得自己真的非常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非常的困难。有时候答应了朋友的事做不到,心里很难过,为了自己的道德要求,想尽办法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好。所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子夏就说,如果有人能做到这样,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我也一定说这个人真有学问。

论语人际交往的三个准则(孝道和与朋友交的原则)(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小时候,父辈们聊着天,我们小孩子插话的话,他们都得冷下脸来,赶我们去读书,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时刻板着脸严格要求。事实上,“重”是自重,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人家一看,你自己都没信心,做什么事畏首畏尾的,这是心理问题。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重,这个学问是没法稳固下来的,这个知识对你没用,因此,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无友不知己者”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不如自己的人。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就是要尊重人家了。我们既要自尊,也要尊重每个人的自尊心。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做到“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论语人际交往的三个准则(孝道和与朋友交的原则)(3)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是相对孝道而言,他们说:慎其终者,是对过去的,死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民德归厚矣”是在家如果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那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孝顺父母,怀念先人是我们必做的,但这句话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理解。

“终”是结果,“远”是很远的远因,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想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几乎每件事都会有因有果的,有过去造的因,才会有后来的结果。一般人畏果,比如死刑犯人,到执行死刑时才后悔,这个结果他才知道害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一开始就要慎重。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了这个道理,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了。

孝顺父母,自重并尊重他人,谨慎开始每一件事,我们的社会风气必然厚道严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