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哪三大鬼节(我国民间三大鬼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也是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人节、鬼节、神节三类通常认为,人节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节注重人伦温情,鬼节侧重缅怀亡灵,神节则以祭拜神为主在这些节日当中,又以鬼节最为神秘,在国人的思维里,对鬼既怕又敬,属于比较忌讳的范围,所以有关鬼的节日,总有一些神秘莫测的意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民间哪三大鬼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哪三大鬼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也是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人节、鬼节、神节三类。通常认为,人节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节注重人伦温情,鬼节侧重缅怀亡灵,神节则以祭拜神为主。在这些节日当中,又以鬼节最为神秘,在国人的思维里,对鬼既怕又敬,属于比较忌讳的范围,所以有关鬼的节日,总有一些神秘莫测的意味。
清明节:春日•四月细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清明节,描述人们内心活动的同时,也表现了独特的自然气候。因为清明既是一个节日,也是农历三月的一个节气,它融合了“节气”和“节俗”。清明节前后,气温回升、雨水充沛,既是农耕良机,又是人们远足户外、亲近自然的好时候。
所以在清明节这个重要的祭祖扫墓的日子,古人也没有浪费阳光明媚的大好时光,而是在扫墓途中踏青,让自己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从现有资料看,清明在唐代之前还只是一个节气,此后才逐渐融合上巳节与寒食节习俗的复合性节日。唐初,寒食与清明并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朝廷甚至以政令形式将扫墓活动法定于寒食节。在宋代,逐渐地清明、寒食合一,清明节将寒食节习俗收归名下。明清以后,上巳节彻底退出节日系统,寒食节基本消亡,清明节愈发成为重要节日。
中元节:阴盛•七月流火
七月十五作为鬼节来讲,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民间传言,每年七月初一阎王爷大开阴间之门,让那些终年禁锢在阴间的鬼魂获得短期自由,游荡人间享受其亲人供奉的祭品,所以七月被称为鬼月。
在道家看来,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中元地宫清虚大帝”的诞辰,因此人们举办“中元会”以祈福祛灾。而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盂兰”系梵语音译,意为“解救倒悬”,“盆”为盛放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奉此器皿可解救亡人苦楚。佛教典籍《盂兰盆经》记载了“目连救母”的故事。
佛教盂兰盆节的教义与儒家宣扬的孝道思想合拍,使得这一天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祖先的“鬼节”。
寒衣节:初冬•十月授衣
十月节是在十月朔,即十月初一,俗称“寒衣节”。农历十月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礼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月,同时也是冬寒乍起的时节。十月,在古人看来是一个既喜也忧的月份。人们在十月节一面聚餐会饮欢庆丰年;一面祭祀祖先,祈请先人护佑,为度过寒冬作精神准备。
寒衣节,顾名思义,就是祭奠先人,为先人送去“寒衣”。因为天气变冷,故去的先人也要增加衣物以御寒冬。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丰收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金秋十月,五谷飘香,故而先民选定十月初一用黍粟祭祀祖先,沿袭成俗,遍及南北。
至于民间选择十月初一向亲人鬼魂送寒衣,则源于孟姜女十月初一启程给远在山里修长城的丈夫送衣御寒的传说,当她赶到筑城工地,闻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并被埋入长城脚下,孟姜女嚎啕痛哭,感天动地竟致使长城坍塌,她收殓丈夫尸骨与御寒衣物一并火化掩埋,然后殉情自尽。世人闻此深受感动,于是在每年十月初一焚化纸制寒衣以示对孟姜女的敬重,从而逐渐形成了后世的寒衣节。
孟姜女的故事虽然凄美,实不足信。一般认为,寒衣节的原型是秦朝以夏历十月初一为其岁首,也就是秦历新年。秦朝虽昙花一现快速消亡,但其岁首习俗并未消亡,不仅汉武帝定历之前,数代沿用秦历,即使改历之后,民间仍以秦岁首为节日。
到宋元以后,寒衣节成为与清明节、中元节并列的悼亡节,地方风俗志中对寒衣节俗多有记述,祭先上坟、焚送“寒衣”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
这三大“鬼节”占据了一年的春、秋与冬。有人把三个“鬼节”放在阴阳五行的学说里看,说:清明时节四月,是水气即阴气“死”的阶段,这时鬼节起到收鬼的作用;七月中元,水气“生”鬼门开,正是饿鬼的时候,这时鬼节起到为鬼施事避免祸害的作用;十月是水气“壮”的阶段,是鬼的“旺月”。从中元节的“放鬼”到清明时节“收鬼”,中间有寒衣节,三者循环往复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古话说,“事死如事生”,这三大鬼节实际上是人们对鬼的信仰,反映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现实世界的体现。三大“鬼节”各种各样有趣的传说与禁忌习俗,背后充斥的是先人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