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起多囊卵巢综合征(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据统计,5%~8%女性患有此病,近些年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

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是一种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被认为是女性中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是以生殖障碍、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和精神问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从青春期开始,一个卵巢中,每月有3~10个小卵泡开始发育,在生长过程中,卵泡会产生激素,经过“优胜劣汰”,只有一颗卵子发育成熟,随后释放出一个卵细胞,这称为“排卵”。

PCOS患者的卵巢会产生10多个小卵泡,都不能发育成熟,患者的激素水平失去平衡,不会如期每月排卵。

睾酮虽然被称为“男性激素”,但在女性体内也存在。正常情况下,卵巢只产生及少量的睾酮。而PCOS女性的卵巢不能正常工作,睾酮产生过多。

主要症状表现有哪些?

PCOS多起病于青春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雄激素过量和肥胖。

①月经失调为主要症状,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日~6个月)或闭经,闭经前常有经量过少或月经稀发,也可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行经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②PCOS导致的排卵障碍通常会导致不孕。

③雄激素过多,可能引发多毛、痤疮、脱发等临床体征和/或血清雄激素浓度升高。

④黑棘皮症:阴唇、颈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

⑤肥胖:50%以上PCOS患者肥胖(体重指数≥25),且常呈腹部肥胖型(腰围/臀围≥0.8);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游离睾酮比例增加及与瘦素抵抗有关。

⑥阴道超声检查可见典型的卵巢多囊样改变。

为什么会得多囊卵巢综合征?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某些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涉及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复杂调控网络;除遗传因素外,后天环境影响很大,尤其是饮食因素;现代研究认为,饮食、肥胖、运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如何治疗?

PCOS不仅影响女性的月经及排卵,也可增加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PCOS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子宫内膜癌、代谢综合征等风险也会增加。

无论肥胖或非肥胖PCOS患者,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基础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应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以降低体重和缩小腰围,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睾酮水平,从而恢复排卵及生育功能。具体如下:

饮食干预:总能量的控制及膳食结构的合理化是关键,推荐碳水化合物占45%~60%,并选择低生糖指数(GI)食物,脂肪占20%~30%,其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均应小于10%,蛋白质占15%~20%,以植物蛋白、乳清蛋白为主,同时要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

运动干预:对于肥胖或超重的患者,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身体脂肪分布及减重,研究表明,体重下降5%~10%可使患者的生殖和代谢异常得到明显改善。建议每周累计进行至少150min中等强度(达到最大心率50%~70%)的运动效果,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20~60min,视运动强度而定。

药物治疗:

1

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推荐应用短效避孕药,这是高雄激素和调整月经周期的一线用药;

2

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还需要针对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同时使用降脂药物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通过前期的激素调整后,配合促排卵药物的使用,达到排卵和生育的目的。

手术治疗:

腹腔镜卵巢打孔术可能对部分PCOS有效,具体治疗方案需专业医生制定。

怎样引起多囊卵巢综合征(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1)

多囊卵巢综合征日常如何预防?

如果患者超重或肥胖,减重能改善许多症状。研究表明,体重下降5%~10%可使患者的生殖和代谢异常得到明显改善。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影响女性一生健康的复杂的妇科内分泌疾病,由于PCOS病因不明,目前无有效的治愈方案,临床上以对症治疗为主,兼顾长期的健康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就诊科室

妇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和个体情况来决定应该接受哪些检查。常见检查包括:

1

内分泌检查:检测性激素水平、甲状腺功能、血糖、胰岛素和胆固醇水平;
2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外观评估有无高雄变现;
3盆腔超声:了解卵巢是否存在多囊样改变。

作者 | 北京华信医院 张康

来源: 北京114预约挂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