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

9月2号晚上,受洛宁城事李老师的委托,让我第二天到城头村拍几张石桥照片。洛宁城事李新光老师,对全县爱好文学的朋友们写的文章,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没有一丝的推托言词,不分昼夜的编辑制作,我从心里敬佩这样的老师,也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支持他的工作。

3号早上,我就骑上电动车,顺着村南张坟地边的乡村公路往城头村奔去。路两边地里的玉谷,正是吐穗育籽时期,但受月余无雨干旱的影响,虽说是在早上,但玉谷的叶子已经发了白,没精打采的耷拉着。有的地块儿里的玉谷已经旱死,有风吹过,发出“呲啦呲啦”的声音。看来今年旱塬区的玉谷丰收已无多大希望,只能算是半收,或者只有三分之一的收成。种得早的春玉谷,多少还有个收入;由于麦后干旱,种得晚的秋玉谷,玉谷杆上空空荡荡,由于伏天里的雨水充沛,白白长高了玉谷秸秆,如同甘蔗一样得苗条身材,亭亭玉立,仿佛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棵玉谷的身份!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1)

早上空气新鲜,水泥路上有村里的老人起早锻炼身体,迎面看到,都停下车来问好!老人们除了问我去哪里以外,谈的最多的,就是今年的庄稼,和该交的各项收费,及秋收后种麦时的化肥麦种旋地等各项投资,算算种地,真的划不来,农民除了无奈还是无奈!看看路边地里的蓄水池,自建成到现在,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发挥一丁点儿的作用,白白占了恁好恁大的一片土地,真是浪费的可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如果种上庄稼,或许能打不少的粮食哩。说归说,该办的事情还得去办,告别村里的几位老人,顺着官道坡一路飞驰向下。

下的坡来,就是元岗村。元岗村最美的地方就是靠山面水,村子的路边,有个大竹园。竹园建有围墙,从围墙里面伸出来的竹枝竹叶,青翠欲滴,竹园里遮天蔽日,碧绿一片。以前经过竹园,都有鸟叫声,今天通过,遗憾的很,却没听到一声鸟鸣。过了学校门口的广场,往西直行,就到了连昌河边,一条三米左右的漫水桥,是元岗村连接河对面后官线的必经之路,河水清澈见底,流水哗哗。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2)

城头村位于后官线的西边,处在高崖之上。南有陶峪沟,北有杨坡村,西面坡上连接地坪村,东面有连昌河对岸的元岗村。顺着通往城头村的乡村公路,上的坡来不远,就看到教会附近的石桥。这石桥处在城头村新旧村结合处,用红砖在桥侧两边,新修了一米左右的防护栏墙,粉刷后又涂上了红白相间的安全标识,村里修的水泥路从桥上通过,使这座建于大清雍正十一年,左懋源任永宁县知县时所修的南北走向,长十多米,宽四米的单孔拱形古石桥,又散发出了它的魅力风采!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3)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4)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5)

在桥北平坦处支好车,又到桥南头,顺着农家院门口的小路来到桥下。石桥用大块石头砌成,中间一个圆拱形桥洞,桥两边坡上滚下来的建筑和生活垃圾,已布满河道两边,河沟里栽有杨树,树下落满一层从树上落下来的黄叶,桥洞东侧没有龙尾。弯腰从桥洞东侧,走到西侧,在西侧的桥洞顶上看到一个口里含有固定圆石的石雕龙头,龙头没有龙角,又雕刻的粗糙,没有精雕细琢的灵秀之气,也许是雕刻用的石质不一样,所雕刻出来的物件,也许就不能相提并论吧,但也呈现出厚重与沧桑。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6)

西边的河道两边,无人居住,只有三间用砖石垒砌的旧房子,矗立在河道南边的平地上,而河道北侧,则是一排前人居住的土窑洞。顺着河道往上走,在一拐弯处,也许是当年山沟里水势大,有青石垒砌起来的防护墙,用来保护上边的房子。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又在石头护坡上方栽种了迎春,一丛丛的迎春蓬勃生长,枝枝蔓蔓垂挂在青石垒砌的护坡上,也煞是好看。顺着河道上面的小路往沟里走,抬起头来,竟然也发现了一条高架在两边沟沿之间的混凝土灌渠,只是这灌渠没有牛头村的雄伟完整,有的地方已经塌碎,在下边的沟里,能看到灌渠里面的杂草,由于没有了水的滋润,杂草已呈现出干枯状态。

沟的东面,有个独立的山头,像是一座古寨,看到有路,走上去后,却是一户农民圈建的一个养殖场,只好原路返回,到了桥边,骑上车往寨的方向骑过去。上了一个小坡,就是一个广场,在广场的尽处,是城头村孙氏祖庙。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7)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8)

孙氏祖庙是前年刚刚翻修过,廊檐下的明柱,门窗,全部用红油漆涂刷一新,廊檐下的墙体,用水泥粉刷过,只是没有罩白。庙门上着锁,透过花格窗,看到里面靠近后墙的地方,供奉着孙氏先祖牌位,靠近窗户的山墙处,立有一通《重修孙家祖庙碑记》。这使我想起在春节的时候,去陶峪沟串亲戚,在亲戚的邻居家里,有《重修孙氏祖庙碑记》一文,现抄录如下:

盖树木根本固者枝叶茂,祖宗恩泽厚者子孙兴。孙家祖庙始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距今已有百二十五年历史也。祖庙历尽沧桑,年久失修,墙倒柱倾,房漏门损,危于累卵也。适逢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盛世,为振兴孙氏族脉,传承中华民族孝当先,莫忘本之美德,由族人出面共议,孙姓子孙慷慨解囊,共捐善款人民币壹万捌仟余圆。于二零一六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动工修建,工匠勤奋劳作,族人鼎力相助,于同年二月十二日圆满竣工,祖庙焕然一新,蔚为壮观,祖宗功德遗泽远,子孙孝心似水长。为弘扬孝祖风尚,光启后人,特勒石以示纪念。

族长:孙陶官 副族长:孙红安、宗武

捐资者有城头村,地坪村,黄沟村等村孙氏子孙

时公元二零一六年农历四月九日阖族仝立

城头村孙氏,在城头村是大姓,和地坪村孙氏、陶峪沟村孙氏,当初为兄弟三人,这在孙氏家谱世系中可以看出。孙氏世系家谱序如下:

思祖溯源不忘本,传承孝敬启后人。明朝洪武年间,适逢战乱,孙氏家族为了生计从山西洪洞县迁往全国各地。其中我辈先祖孙相率子移民迁徙至河南洛宁北部城头村定居。其祖坟始于坟坡,一至五世先祖俱葬于此,此支族脉慨述于后,望孙姓之家根据族脉辈份,各续自家家谱,以启后人。

孙氏世系字辈,一——四十世:1.相、2.移、3.守、4.进、5.成、6.学、7.敬、8.世、9.文、10.天、11.有、12.时、13.咸、14.俊、15.英、16.思、17、善、18.建、19.顺、20.永、21.承、22.全、23.新、24.增、25.启、26.宇、27.道、28.升、29.崇、30.仁、31.德、32.好、33.植、34.彦、35.扬、36.国、37.光、38.尚、39.书、40.泽

城头村孙氏族委会

公众二零一七年农历仲冬月

城头村除了孙氏,还有姓袁、曹、宋、张、马、杨、刘等姓氏。孙姓居多,袁姓第二,其他姓氏更次之。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9)

在孙家祖庙的廊檐外右首山墙处,侧放着一通《重修黄籙堂卮言》的古碑。以前曾来此拍过古碑照片,回家后,按照片抄录过碑上的文字,有几处模糊不清的地方,这次来,正好可以逐字逐句重新校正一次,以免有误,现也抄录如下,供读者阅读欣赏:

重修黄籙堂卮言

盖嘗谓:世宙一兴废,局也!而兴之废之者,人握其卷焉。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生玉树也;露蚕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缸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夫人之所兴,人则不保其不废。而人之所废,人又()保其不兴,小()见大粗,可证精類而推之,邪正之间,举可反觀也!城头观旧有皇籙堂,其兴也!不知始何人,而比年来,则惟见其()严,瓦崩废败之,不可支耳。乡之人议兴者,屡而卒不果,兴重光作噩。岁,袁君三桂主其事,而孙君学孟,学稷,建袁及明理共襄之,而又几中止。聚语者,舌乔以为难,乃倏於去年春,际居人创夷之余,一意断兴之,而捐资聚滴,鸠工庀材,匝年而役,已告竣。天旱魃降,割土焦禾毙,鸟无白粒,人有鹄容,蠲租给帑,官史倥偬,昭阳大渊献之,岁何岁也?而皇籙堂之兴踵此以落成,谓非袁君诸人果确赴事蚤夜,经纪慷慨输财之大力哉,於戏意。嘻!天下之生久矣,人心真伪,世风淳浇,孰不关兴废於斯人哉。礼义廉耻,人之四维,四维不张,人乃消亡;孝弟忠信,人之至行,至行一毁,人以黄萋。堂可兴也,则凡此中之垣墉址基,兴一切睦姻,任卹兴学教让,蘇困赀贫,敦人心而厚,风俗者其待人之,撑持而完茸也。视一堂之兴废,迂切缓急不待,智者而决矣,故书之,以为泽兴废者观。

廪膳生员范清晏稿

功德主袁三桂施银三两

化主孙学稷、孙学宗施银三两。孙学孟,袁明理施银二两

石匠杨俊斗刻

瓦匠张白中、木匠王之福施银二钱

解匠张小丑、梁洪材施工三日

乾隆十年旃蒙赤奮若阳复明生之吉

校对完碑文,这才顺着小路,往古寨方向的走去。古寨是民国时期,城头村人为了躲避战乱,土匪刀客骚扰,靠自然地势而修建的土寨。现如今古寨南边修有水泥公路,直通往坡上的地坪村,古寨下边,临着公路的一侧,还有几孔前人挖掘的窑洞,现已无人居住。通往古寨的上面,有一个仅供一人通过的洞口,洞口上方即是寨顶。现如今太平年月,古寨已失去了作用,上面有农户栽种着玉谷,红薯,玉谷也已旱死,只有耐旱的红薯在阳光的照射下,但也是耷拉着叶子,另有一部分土地可能种的是花生,已经收获。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10)

站在古寨上面,往东可以看到连昌河对面的元岗村以及背后的山坡;往连南看,只能看到满川的茂密杨树,村庄都隐藏在了连昌河下游的杨树林中;往西看,则是城头村坡上的坡地和地坪村;往北,也就是连昌河的上游,则是山岭起伏,林木葱郁,远处空相寺处的熊耳山在瓦蓝天空的衬托下,清晰可见。近处的杨坡村,也仅有几座高楼显露于杨树枝头。古寨附近的城头村,农家的房子院落,及院中的家禽牲畜,人来人往,看的一清二楚,这个古寨真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居高临下的好去处。看完古寨四周的风景,顺原路返回,骑上车到城头村村委会,城头村小学的方向开去。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11)

村委会在城头村东北角上,和学校隔邻,大门紧锁。而隔壁学校的大门敞开着,校园里有两个女老师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说是刚刚开学,为了迎接上面领导的检查。说起建校前这个地方的庙宇建筑规模,其中一个老师说:“以前村委会学校这地方,都是古庙,有黄籙堂、大礼堂、关公庙、奶奶庙、二郎庙,尤其以黄籙堂为最,是三间庙宇式建筑。”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12)

后来又问了城头村的马红军老师,他提供的资料为:据黄籙堂嵌杆上记载,黄籙堂第一次维修在雍正年间,第二次维修在光绪年间。黄籙堂后边是奶奶庙,一边为大礼堂。礼堂前,南边二郎庙,东边关公庙,西边钟鼓楼,院外沟口上有泰山庙。后又给我城头村的姨夫打电话,通过咨询,也得到了以上证实。后来又在网上查了黄籙的释义:1.指道士所做道场。道士设坛祈祷,所用符籙,皆为黄色,故称。2.是指道家洁斋之法。其洁斋之法有黄籙、玉籙、金籙等。黄籙,专用于超度亡灵;金籙,除了超度外,还包括延寿受生的内容。玉籙,专用于消灾祈福,祈求国泰民安。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13)

看学校教学楼处的工程铭牌上写着“国家扶贫教育工程,建于一九九八年十月。”两层教学楼带楼梯二十六间,如今随着村里学生的减少,教室的空闲,就把校园中间垒砌了一道隔墙,一边做了学校,一边做了村委会。看村委会院墙上的城头村简介,得知城头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折合3150亩,耕地面积1559亩,人均1.3亩,2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247户,1147口人,城头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种植沙兰杨,蔬菜,养殖牛羊和外出打工为主。

后又听一位老师说道:“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个村民拆了黄籙堂后,除一人害了场大病外,剩下的几个人都在意外中去世。”正如《重修黄籙堂卮言》碑文中所载:“天下之生久矣,人心真伪,世风淳浇,孰不关兴废於斯人哉?礼义廉耻,人之四维,四维不张,人乃消亡;孝悌忠信,人之至行,至行一毁,人也黄萎。”又如我以前看到的一通《重修乐楼碑记》碑文记载:“人莫大于为善,而为善尤莫大于修造之一事。”修造若是为善,而拆毁道观庙宇,便是为恶者也!

河南洛宁合并村镇(河南洛宁家和万事兴-连昌河畔)(14)

作者简介:张红歌,网名崤山洛水,家和万事兴,洛宁县河底镇人,70后,农民工,爱好文学。2017年加入洛宁作协,同年加入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为会员。2018年9月在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理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