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复习笔记整理方法(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必备知识及答题策略)

文学复习笔记整理方法(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必备知识及答题策略)(1)

一、有关理解词句的题型

理解词语

提问方式

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模式

直接用原文解说。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

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如: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

(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

(2)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

(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

(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理解句子

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

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词语

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做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4)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揭示句子内涵,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5)根据修辞特点,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本义。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附:引用名句和某句子在开头或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用名句使文章有文化内涵,有文采,也增加文章内容,同时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某句子在开头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某句子在结尾的作用是呼应前文(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二、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理解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谈能很好地表达出某种感情。

如:(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对策小结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富有情趣,新颖别致,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4)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①产生连贯的气势,增强行文的语势。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透辟有力。用排比来状物,可以把事物刻画得细致入微。

②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给人以美的感受。

(6)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紧凑感,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增强节奏美和韵律美。

(7)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对比、反衬的作用:突出、反衬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衬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以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有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事衬人、以彼物衬此物等。衬托分正衬、反衬。反衬有以动衬静、以悲衬乐、以丑衬美等。)(渲染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加强其艺术效果。)

三、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理解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中间……。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策小结

几种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升华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文段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或很好地表达出了某种感情) 。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鉴赏中的热点、难点,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讲,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考生在解答时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所以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对策小结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朴实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

(2)夹叙夹议: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灵活多变,表意自由。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4)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5)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6)托物言志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

(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8)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9)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0)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11)扬抑:反差中突出事物,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使行文跌宕,曲折多变。

(12)做铺垫(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加时代加性格加阶层加典型)。

答题模式

1.先总括人物形象,即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概括(时代、地点、身份、地位)。

2.详细分析人物性格(好的性格、不好的性格)。

3.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社会意义,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对策小结

分析人物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深刻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寄托感情。

(2)在划分情节结构的基础上,从矛盾发展的角度分析情节的走向,看情节安排(结构、线索、铺垫、伏笔)之妙并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

(3)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

附1: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概念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对策小结

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得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一般: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

②渲染某种氛围。

③烘托人物某种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三,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作用一般:

①展现故事发生时代背景,为故事情节展开提供舞台场景。

②揭示人物性格成因及命运结局。

附2:文学作品中所用的人称及作用

提问方式

1.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改为某个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白“我”内心的喜怒哀乐。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其实是“我”在向作品中的某形象叙述与倾谈。

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用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更丰富的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