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德育大课堂(打造贴近生活的德育课堂)

《家庭小账本》一课是鲁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大纲要求,我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宗旨,那就是: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继而懂得感恩和节约同时让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趣味德育大课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趣味德育大课堂(打造贴近生活的德育课堂)

趣味德育大课堂

《家庭小账本》一课是鲁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大纲要求,我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宗旨,那就是: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继而懂得感恩和节约。同时让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课前预备阶段我播放了一首欢快的歌曲《劳动最光荣》,首先想让孩子们放松一下心情,安静下来。其次是想让孩子们通过听歌,通过歌词和画面,初步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是件光荣的事情。接下来,我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们的广泛参与。

活动一:“家庭消费面面观”环节。在自由讨论中,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我因势利导问:“你们想过没有,这些消费都需要什么呀?”学生答:“钱。”我追问:“那么家里的钱是怎么来的呢?”通过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成年人(包括每一个人的父母)挣的钱都是有限的。这就为后边谈节约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通过介绍父母的工作来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环。课前我安排几个父母工作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提供家长的工作照(包括警察、教师、商贩、个体户等),并把他们的工作照做成幻灯片,课堂上一边放幻灯片一边请这几个学生到讲台介绍家长的工作情况。此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有些老师在讲到这一点时往往容易出现失误,会让孩子们感到,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比如那些家长是教师、公务员或者是老板的孩子,介绍起家长的工作来可谓神采飞扬,自豪感溢于言表,而一些家长没有正式工作的孩子羞于举手。为了避免这种糟糕局面的出现,我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特意照顾一下“两极”的孩子。学生介绍过家长的工作之后,我会在课堂上随机进行一个小采访,比如家长是交警的,我会提问:你体验过爸爸在烈日下、寒风中、暴雨中、汽车尾气中执勤是什么感觉吗?比如家长是个体户(火烧铺打火烧的),我会提问:你的父母一天工作几个小时?他们干活时是站着还是坐着呢?恰好这个孩子是班里课堂纪律最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我继而问:你的学习动力来自什么?此时,这个孩子眼里已经满含着泪水,他小声地哽咽道,爸爸妈妈已经够辛苦的了,我不能再让他们为我的学习操心。瞬间,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通过父母辛勤劳动获得,不管做什么工作,父母都要用自己的辛苦付出获取报酬;家庭的收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收入是合理的,这样的劳动者就是值得尊重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活动三:我安排了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目的是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思考题包括:你曾经和父母一起劳动过吗?你知道父母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吗?

接下来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工作图片:建筑工地、废品回收站、农田等场景,对应的有搬运工、清洁工、田间劳作的农民等照片。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每一天能安全、快乐、方便地生活,他们在默默地付出汗水、时间甚至是宝贵的健康,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孩子们在懂得尊重和爱自己父母的同时,也要把同样的尊重和爱给别人的父母。

活动四:钱该怎么花?课进行到这里,谈论节约的话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事实证明,只要精心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可以成为真正的绿色生态的课,而不是单纯的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的翻版或者大杂烩。

(作者:曾照东,单位:山东省莱芜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06日第10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