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未谋胜先谋败(孙子兵法庸者谋事)

《孙子兵法》: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孙子兵法未谋胜先谋败(孙子兵法庸者谋事)(1)

一、

平庸的人做事只会把眼光和思维局限在某一件事情上,这样的思维执着的通常是事物的表象,而谋局者恰恰相反,他考虑事情的出发点就是根本条件,也是从大局出发,这样的方式寻找的是事物的本质,也是成事的必要方式。

任何事情都存在着连锁反应,当下出现的现象,都是之前一连串条件及因素塑造的结果。

就好像佛家说的“因缘和合”一样,当下显现的状态,都是通过不同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当不同的因素通过不断转变和幻化之后,会交织成各种现象。

不管是生活还是谋事,当你把眼光片面的定格在某一件事情上或者某一句话时,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反而会错判事物的真相。

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本质之中,才能不失偏颇。

孙子兵法未谋胜先谋败(孙子兵法庸者谋事)(2)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焚书坑儒”这个建议最初是丞相李斯提出来的,丞相李斯之所以提出焚书坑儒,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毁灭知识,而是为了平衡现实。

丞相李斯就对秦始皇说:“如今这些读书人没有向现实学习,而去模仿古代来指责现在的社会制度,惑乱百姓,人们的言论都称道古代,损害现在的政策,文饰虚言空语,搅乱事物的本来面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学说为最完善的,非议君主所建立的制度。”

原来在当时,大多数书生没有考虑实际客观环境,一味的模仿古代,只是按照书中的教条去责令当下的制度,并且以此惑乱百姓。

不难想象,这样只是执着于表象而忽略本质的愚昧,对国家制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负面作用,因为当时代不同时,同样的方法只会造就错误的结果。

所以丞相李斯就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目的就是让那些指责制度的人能够放下妄想,结合实际,从“谋局”的本质条件去思考问题。

李斯便说到:“三皇五帝的制度没有互相重复,也没有互相因袭,但各自都得到了治理,不是后代一定要与前代相反,而是时代变化的缘故。”

每一个时代和环境都有特定的因素,一个好的制度一定是符合当下条件所形成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将眼光执着于表象,不顾事物本质提出建议。

孙子兵法未谋胜先谋败(孙子兵法庸者谋事)(3)

二、

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仅仅是在观察事物时要具备探索本质的思维,而在谋划事物时更要有从条件谋划结果的觉悟。

《孙子兵法》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懂得用兵作战的人,行动起来不会迷惑,其作战的策略也变化无常。所以,既了解天时又了解地利,取胜就会无穷无尽。

《孙子兵法》之中提出的概念叫做“战道”,道法自然,这个“道”不仅仅包含道理的意思,更是一种规律,这个规律总结起来就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知天知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天时、地利。

孙子兵法未谋胜先谋败(孙子兵法庸者谋事)(4)

在谋划事务时,能够掌握天时地利等各种外界条件,善于利用外界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善于谋局。

所以在《孙子兵法》之中,将智慧分为了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虚实篇等等,目的就是将作战的智慧分解为各种条件加以阐述,教我们用条件去塑造结果。

一个人能够总结条件而形成结果的人,就是善于谋局者。

比如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案例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个道理。

草船借箭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第一个:了解自己,第二个:了解曹操,第三个:借助天气,第四个:借助水利,这四点刚好对应“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四个条件。

而诸葛亮正是察觉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又掌握了魏军不擅长水战的缺点,通过当时的大雾天气,成功借来了曹操的十万支箭。

孙子兵法未谋胜先谋败(孙子兵法庸者谋事)(5)

作战掌握“战道”,而做人做事也要掌握“人道”,做一个善于谋局的人,善于运用条件,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才会做到一个好的结果,不因循守旧,也不过分颠覆过去,用条件谋划结果,才会塑造自己的理想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