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夜市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6月6日,星期六。上午9点,义乌又下起了雨。三挺路上行人稀少,车流也不多,显得有些冷清。

对义乌不熟悉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就在若干个小时之前,这条位于义乌中心城区、长度不过350米的支马路,是义乌城市热力图上温度最高的一点:每天傍晚6点,当设在路口龙门架上的“三挺路夜市”五个字亮起灯光,摊贩的叫卖声与油炸食品的香味随之开始在空气中弥散。数以万计的人流连于此,共同勾画出义乌夜生活最具标志性的图景。

义乌本就是小商品之都,人流大,客商多。作为当地规模最大、客流最多的夜市,三挺路夜市已有30余年历史。虽然受疫情影响,三挺路夜市开年后一度休市超过3个月;但是自5月15日重启至今,夜市运营情况一路高开高走,日均客流量已与往年同期相当。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的烟火气,在夜市里展露无遗。在“夜经济”的概念被屡屡提及的当下,义乌这个经久不衰的夜市,是长三角区域内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样本。

6月5日,星期五。傍晚,就在三挺路夜市即将开门迎客之际,义乌几乎下了一整天的雨突然停了。记者跟随人潮步入这个老牌夜市,在记录三挺路这一夜的同时,尝试解读夜经济的奥秘。

义乌夜市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1)

网红打卡点

和所有公共场所一样,亮码测温是进入夜市前的规定动作。夜市门口,一位保安师傅如同复读机般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来者戴好口罩。

保安说,夜市里有至少500位外国人。若放在往年,“500人”这个数字显然偏小了:根据三挺路夜市管理方,义乌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统计数字,2019年三挺路夜市全年接待外国人在40万人次左右。

虽然异域面孔少了许多,但是这并不影响夜市的人气。5月15日、22日,三挺路夜市百货区和饮食区先后复市。百货区复市当日,客流总数近4万人次,超过往年日均客流数;一周后饮食区重启时,夜市管理部门在义乌当地网络论坛直播,总计吸引了35万人“云逛吃”。义乌人对于三挺路夜市的回归,热情可见一斑。

当地人朱阳瑾的娘家就在三挺路上,虽然平日工作生活在金华市区,但每次回义乌她都要逛一逛自家楼下的夜市。在她看来,逛三挺路夜市,是义乌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衣服饰品到日用百货,从鞋帽箱包到小家电,在夜市里什么都能买得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你可以不顾形象地在路边大吃大喝,也可以肆无忌惮地和小老板讨价还价。每次逛夜市,我都觉得自己彻底放飞了。”

身处三挺路夜市,总感觉热腾腾:设在三挺路马路正中的夜市全长350米、宽不过29米,却容纳了百货摊位、饮食摊位及便民服务摊位总计839个,夜市经营人员1800余名。加上夜市里密集的客流,这里的气温可能要比周边高上几度。这种“热腾腾”亦是消费热情的具象化体现,可以转化成统计数字:2019年,三挺路夜市共计接待游客和消费者近千万人次,实现营业额2.56亿元。

不仅仅是本地人,在客商云集的义乌,三挺路夜市同样备受外来者的青睐。三挺路夜市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朱高航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三挺路夜市素来都是义乌的头号“网红打卡点”:“你上网去搜‘义乌哪里好玩’,跳出来的第一个结果肯定是我们夜市。”

义乌夜市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2)

夜市升级史

如果说义乌人对夜市的热情滋养了义乌的“夜经济”,那么义乌这座“市场上的城市”独特的重商氛围,便是夜经济植根的土壤。

上世纪80年代末,三挺路夜市初见雏形。彼时,小商品之都方兴未艾,在距离如今的三挺路夜市不远的县前街、南门街交接区块,出现了一小片自发形成的夜市。据义乌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老职工张旭回忆,当时有近40人在这片区域撂地设摊,兜售购自市场的小商品赚取差价:“绝大部分是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的居民,也有一部分是白天上班的人,晚上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的。”

今年65岁的吴汝建就是其中之一。老吴原是当地一家建材厂的工人,看到身边有人做起小商品买卖赚了钱,他也不免心动。然而,当时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升级到第三代,不仅商铺难求,同时也有一定资金门槛:“铺位的租金加上货品采购的成本,少说也得四五万元,对于我们这种普通工薪家庭,根本想都不敢想。”

县前街的夜市让吴汝建看到了希望。他从市场里批发了数十元的内衣和童装,带着一张塑料布便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塑料布往地上一铺,货往上面一摆,就算是开张了。”只是,撂地生意当时在老吴看来多少还是有些不体面,偶有熟人路过,他总是下意识地低头,唯恐避之不及。

县前街、南门街一带是当时义乌最具人气的地段,夜市每晚生意红火。进价5角钱的短裤卖7角,每条净利润2角。出了几天摊,吴汝建每天至少能赚2元钱,生意好时一晚上甚至能赚5元。需知,1985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大约96元,老吴的收入算是可观,原本“不体面”的感觉也日渐淡了。

夜市一天比一天红火,但是夜市的存在却造成了周边卫生环境和交通秩序的混乱。夜市肯定要管,但怎么管?“取缔,不是义乌的风格。”张旭说,工商管理部门当时在征得市政府同意后,开始为夜市经营户审批办理营业执照。于是,乱设摊变成了合法经营,老吴的腰杆子又挺得更直些了。

义乌夜市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3)

1991年,吴汝建的妻子从皮鞋厂下岗,便与丈夫一道打理起夜市的生意。两年后,夜市搬到了当时新建的工人路上。为了遮风避雨,经营户的地摊也陆续升级成了货架和临时棚。夜市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摊位达到500余个,年成交额60余万元。

“那时候已经没人觉得做夜市不体面了。和我一起摆摊的人里,甚至还有老师和医生。”吴汝建说,“当年我们做夜市,就像现在老头老太跳广场舞一样。”

义乌夜市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4)

生意和感情

1995年,义乌市工商局成立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负责夜市运营管理。两年后,夜市再度易址,迁入附近的义乌针织市场内,以“一场两用”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白天,市场里针织生意正常进行;晚上打烊后,夜市经营户就在店外通道上设摊。

彭红喜就是在“一场两用”时期开始自己的夜市生涯的。1999年,这个一心想做生意的江西人在义乌已经当了几年打工仔,实在意味索然。于是不安分的彭红喜便蹬上三轮车,载着从义乌篁园服装市场里批发来的衬衫和一张简易钢丝床,在义乌街头打起了游击。

彭红喜的“生意”说到底是违法设摊,每日提心吊胆地和城管玩猫鼠游戏,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于是,他最终规规矩矩地申领了营业执照,带着衬衫和钢丝床走进了夜市。或许是真的有经商的天赋,彭红喜做夜市生意第一年就赚了一万多元:“之前打工两年,总共也就存下了两千多块钱。是夜市让我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01年,夜市最后一次搬迁,来到了如今的三挺路。夜市的经营规模一次又一次地扩大,夜市里的小老板也逐步成长为大老板。2011年,彭红喜离开了夜市,在当年他第一次批货的篁园市场里租下一个铺位,做起了外贸生意。“练摊做夜市的这10来年,对我的确是一种历练。当年做夜市是为了生计,并没有什么远大目标。但正是在练摊的过程中,我积累了财富,也积累了经商的经验。”彭红喜说。

生意做大了,有人选择离开,也有人选择留守。湖北人邱小进在义乌夜市里做了16年生意,如今在三挺路坐拥三个摊位,主营男女内衣,一年的租金甚至高过义乌国际商贸里的铺位。接到夜市复市的通知,他第一时间从孝感老家赶回了义乌。邱小进说,他对夜市有感情,甚至“比对老家还有感情”。

邱小进坦言,受疫情影响,来义乌的外商少了。而他的生意原本有近三分之一仰赖这些逛夜市的老外,复市后的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但纵是如此,他仍打算坚持:“干了这么多年,哪能说放就放。熬过这一阵,总会有转机。”

同样选择留守的还有52岁的义乌本地人金祚跃。在夜市卖鞋多年,作息日夜颠倒:“下午4点多到三挺路,花半个钟头把棚子和货架搭好,然后等到5点正式开张。生意做到后半夜收摊,凌晨3点回家睡觉,睡到中午11点起床进货。20多年了,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做夜市,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金祚跃说,他打算做到至少60岁,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并且还挺享受:“偶尔朋友约我吃个饭喝个酒,我说那也得等到我收摊以后。等得起就等,等不及就散。”

义乌夜市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5)

后来者居上

背靠义乌海量的小商品资源,三挺路夜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夜市灵活的经营方式,对于经营者不仅“压货”风险较小,同时经营成本也相对低廉。而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也为夜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对于怀揣老板梦的创业者,夜市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平台。

而在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的当下,三挺路夜市也迎来了一批后来者。

李小青今年考上了安徽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或许是义乌人天生就自带“鸡毛换糖”的基因,在远赴他乡攻读硕士学位之前,她决定和朋友一起做点小买卖。三挺路夜市复市后,放出了一批临时摊位,李小青以不到50元一天的价格租下了其中一个。上周五晚上,李小青和同伴拖着移动货架和不到1000元货值的童装,出摊了。

“营业额大概300多块,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由于同伴身体不适,李小青在晚上11点就早早收摊,第一天做老板,她感觉不错,“我觉得还挺好玩的,接下来肯定还会继续出摊,当是社会实践了。”

李小青告诉记者,她研究生读的是设计类专业,与经商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身为义乌人,绝不能放弃每一个做生意的机会:“学业归学业,生意归生意。做夜市,一方面是兴趣爱好,一方面也多少能贴补一点。万一以后做着做着就做大了呢?”

义乌夜市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6)

温州女老板林璋璋则有着更为现实的考量。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经营外贸饰品多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她有些措手不及:海外订单大量取消,转投内需市场又缺少经验和渠道。和几个同在义乌做买卖的小姐妹一合计,林璋璋决定来夜市“甩库存”。

“我今天是过来考察调研的,想挑个好铺位。既然做了,就要认认真真做。”林璋璋说,她和姐妹们非常看好未来的夜市生意,“这里人流量大,年轻人也多。我们几个小姐妹什么货都卖,饰品、鞋子、服装、包包……摊子摆出来了肯定不愁销路。现在都说要‘由外转内’,我们就先从零售做起。”

22岁的贵州小伙何锐今年3月才第一次到义乌,在当地的“库存一条街”盘下一处店面,专事雨伞出口。何锐自称运气好,库存生意开张至今做得还算有声有色。年轻人心思活络,抱着能多赚一份钱就多赚一份钱的想法,他又拓展业务,从库存街上批发T恤衫,拿到三挺路夜市来卖。

在义乌,做电商有青岩刘村,做直播有北下朱村。但是在何锐看来,无论是电商还是直播,现在可能都已错过了入局的最佳时机:“做电商流量难搞,做直播也错过了风口。还不如在这里踏踏实实做夜市,最传统的零售方式未必就没有钱赚。”

记者和一群生意人聊了一夜,夜市收摊了。清场完毕后,短短的三挺路上,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烤串的香味和生意人的吆喝消散在了夜里,而城市的烟火气则留在了人们心头。

这份烟火气背后,是一个因市场而兴的城市中,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对机遇的把握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于量 摄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片均于量摄于义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