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来自哪里(品读河北河北非遗)

西河大鼓来自哪里(品读河北河北非遗)(1)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154个。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河北省内的国家非遗有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2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3项。

西河大鼓来自哪里(品读河北河北非遗)(2)

西河大鼓来自哪里(品读河北河北非遗)(3)

西河大鼓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河间市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的著名艺人马瑞河(马三疯子),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传统节目长、中、短篇都有,已知名目的有中长篇一百五十余部,书帽及小段三百七十余个,内容多为历史征战故事和民间通俗演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

西河大鼓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流行地群众的喜爱,出现过马瑞河、朱化麟(朱大官)、毛贲(王振元)、王再堂(转眼王)、张双来、郝英吉、赵玉峰、马连登、王书祥、李全林、马增芬、王艳芬、段少舫等著名艺人,以及《响马传》、《呼家将》、《薛家将》、《刘公案》、《施公案》、《前后七国》、《小两口争灯》等经典节目。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创演凋零,传人断档,大有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西河大鼓来自哪里(品读河北河北非遗)(4)

西河大鼓来自哪里(品读河北河北非遗)(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