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的一生(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说起曹操,有的人说他好,有的人说他坏,议论很多,文章也不少,人人各抒己见,这已经不足为奇了。历史上多少的能人将相,后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几乎都是有好有坏,或者好坏参半的。
好人和坏人的争论,不止是曹操,历史上许多人都有。不只是大人,小孩也是。小孩子看戏,红脸白脸上场时,故事没看懂,先问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弄清楚了再决定喜欢哪一个。有些剧中人,凭脸谱可以信口回答,但是一问到曹操,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记载曹操事迹的书,主要是《三国志》,但是看的人不是很多。自从北宋的讲史,说三国的故事,元明以来的《三国演义》,清朝后期的三国戏流行以后,曹操便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人物了。随着印刷术和戏剧事业的发展,识字的人看小说,不识字的人看戏,通过这些媒介,广大人民吸取了有关祖国发展的历史知识。文学家们和艺术家们逐步地塑造成功现代舞台上的曹操脸谱,使得曹操这一名字在群众语言中有了特定的含义。
描写曹操的小说、戏剧,成功地影响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爱憎又反过来影响了小说、戏剧,这种不断的反复影响,曹操在人民群众中成为定型的人物,坏人的典型。说也奇怪,尽管坏,却并不讨人厌,人们喜欢看曹操的戏。
我们的祖先骂了曹操一千年,如今,我来为他翻一翻案。
这个案可不好翻,因为曹操有悠久深远的广大群众基础,小说和戏文已经替他定了型,换一个脸孔,观众会不认得,戏也不好演了。不好翻则不翻之,乱翻把好戏都翻乱了,要不得,我看,旧戏还是不翻为好,况且,何必性急呢,曹操已经挨了一千多年的骂,再多挨些年,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与其改戏,倒不如写新戏,另起炉灶,新编说曹操好话的戏,新编我们这个时代的曹操戏,又有何不可呢?
奸雄——能臣最早对曹操评论的两个人,一个是桥玄,一个是许劭。桥玄说他是“命世之才”,能安天下;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两个人的说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总之,都很佩服他。奸雄这一鉴定是许劭的创造,后来许多关于曹操的评论,大体都和这一创造有关。
这两句话的含义,第一,治和乱是相对的,能臣和奸雄却指的是同一个人。第二,无论乱世还是治世指的都是曹操所处的时代。第三,曹操的人格有两面性,有能臣的一面,有好雄的一面,也就是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有优点,也有缺点。
奸是对忠而说的。对谁奸、又对谁忠呢?从当时当地的人来说,对象是汉朝皇帝,是刘家。从当时当地汉朝的臣民说,对汉朝、对刘家不忠的是奸臣。但从整个历史,从此时此地的人来说,一非汉朝臣民,二非汉帝近属,硬派曹操奸臣帽子,为汉献帝呼冤,岂非没有道理之至。
但是,问题也不简单,尽管过了多少朝代,甚至到了今天,还是有人对曹操夺取刘家政权有意见,。说怪,其实不怪,其中有个道理。
原来国家这一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古代的人对国家的观念并不那样具体。比较具体的象征是皇帝,有了皇帝,也就有了政府了,有了法制了,也就会有统一的安定的局面。没有皇帝,没有政府,没有法制,天下就大乱了。因此,忠君爱国四个字总是连用的。要爱国就得忠君,不忠君也就是不爱国,皇帝没有了,也就失去了忠、爱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和平、统一、安定的秩序。至于皇帝是什么人,什么样子,那倒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和法制。
东汉末年,政治腐烂得实在是不像话,人民忍受不住,起来闹革命,最后演变成地主武装割据地方,互相攻伐、连年混战的局面。这一州,那一郡,这个军事集团,那个军事集团,打来打去,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妻离子散,田畴荒芜,人民吃够了苦头,普遍的要求是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汉朝皇帝这一象征就成了人民向心的力量,忠于皇帝也就是爱国。
曹操掌握了汉献帝这一工具,组织了强而有力的政府,颁布限制豪强法令,也适应了广大人民要求统一和平的愿望,符合了时代要求。总之,曹操这顶奸雄的帽子是扣死在和汉献帝的关系上的。
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意见。镇压、屠杀黄巾是坏事,是罪恶。但是,也应该分别来看,第一不能以曹操曾经镇压黄巾就否定他在这一时代所曾起的作用;第二曹操的对手刘备和孙家父子都是镇压黄巾起家的;人们骂曹操,却同情刘备,称孙家父子是英雄,同样的凶手,祖刘、孙而单骂曹操,这是不公道的。
除此以外,曹操还犯了不少罪,一是攻伐徐州,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睢陵、夏丘诸县;二是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卒八万人;三是以私怨杀崔琰、华佗等人。
至于《捉放曹》杀吕伯奢全家这一件恶名昭著的坏事,倒应该有所分析。据《三国志》注有三说。一是《世语》,说吕伯奢不在,五个儿子在家招待,曹操疑心他们谋害,夜杀一家八人逃走。一是孙盛《杂记》,说是曹操听见吕家吃饭家具响声,以为要暗害他,就杀人逃走。还自言自语说:“宁我负人,无人负我。”《捉放曹》是综合这两说编成戏的。其实孙盛的话就有漏洞,人都杀光了,自言自语的两句话是谁听见的?第三说是《魏书》,说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匹衣物,被曹操杀了几个人。这一说对曹操最有利,但偏偏不用。从历史事实说,裴松之是很小心的,把《魏书》的说法引在第一,三说平列,不加论断。从时代先后说,孙盛是晋朝人,他记的史事一定就比《魏书》正确,也是值得怀疑的。
为统一而做的努力
袁绍、袁术家世显赫,是名门望族,号召力很大,曹操的家世虽然有人做官,却因为出自宦官,算不得名门,有点寒碜,抬不起头。名门望族有政治威望,有的要自立门户,有的勉强敷衍,不肯与他合作。自此,曹操有了军事实力之后,便有意识的打击当时的名门望族,扶植培养寒门子弟和中小地主,作为他依靠的力量。
曹操努力统一全国的事业,虽然得到中原地区人民的支持,但是,面对吴、蜀的坚决抵抗,终究是不能成功。尽管曹操不能及身完成全国统一事业,但是,他毕竟在他所统一的地区做了不少好事,不但安定了秩序,也促进了生产,繁荣了文化,推动了时代进步。
袁绍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袁绍相比,曹操正好相反。他制定制裁豪强兼并之法,并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棉二斤。其他的不许擅兴发,责成郡国守相检察。百姓很高兴。 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农民才得以从大地主的兼并下解放出来,有了定额的租赋,无论如何,比之过去代出大地主租赋,郡国守相要什么就得供应什么的情况,是不同了,这对于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除在政治上抑豪强之外,他还进行了许多增产措施,如屯田,如推广稻田,改进工具等等。
从公元196年开始,曹操就大兴屯田。募民许下耕种,得谷百万斛,后来逐步推广到其他州县,“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明帝时人追说屯田之利说:“建安中仓廪充实,百姓殷足。”屯田的成果不但供应了前线的军食,还增加了生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节省了农民远道运输的劳力。百姓比以前富足了。
在这基础上,202年,曹操下令兴建学校,县满五百户,置校官,也正是在这基础上,他奖励文学艺术的创作,招集文士。他自己手不释书,白天讲武,晚上研读经传,登高必赋,制造新诗,被之弦管。建安文学的形成,他是有诱掖奖进的功劳的。
在政治上,他也采取抑豪强的方针,东汉两个最大的家族,袁杨两家,都是四世作公的。袁家兄弟破灭,杨家杨修有才,又是袁家外甥。孔融是孔子之后,也有重名,都借细故把他们杀了。相反,不是名门大族出身的广陵陈琳为袁绍作檄文痛骂曹操,连祖宗八代都臭骂一通。后来陈琳投降,曹操对他说:“你替袁本初骂人,骂我也就可以了,恶恶止其身,怎么连祖宗八代都骂起来呢?”陈琳谢罪,也就算了。还重用他,军国书檄,多出陈琳手笔。
用人只挑才干,不问门族品德,他有意识地反抗汉末说空话的风气,几次下令求贤,提到不管什么生活不检点的,即使偷窃、盗嫂的都可以用。从政治上来说,曹魏的秘书(中书)监、令,一直继续沿用到元朝。明清两朝也还受到影响。
最后评价
曹操这个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第一流的政治家,第一流的诗人,此外,他还是艺术家,写一笔好草字,懂音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刘备、孙权都远不如他。
他对当时人民有很大功绩,他推动了历史进步,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也犯了不少罪过,这些罪过排列起来一条条都很大。但就曹操整个事业来说,却是功大于过。
曹操是个当时杰出的大人物,有功劳,也有罪过,决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而且所谓的十全十美的完人,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
#曹操是忠是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