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辞典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

哲学辞典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1)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ー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史上就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都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是可知论者。但唯物主义认为二者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二者统一于思维。极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性,是不可知论者。辩证唯物主义所主张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而又相互转化,它首先强调物质(存在)对思维的决定作用,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承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即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思想路线 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采取的基本思想原则。思想路线就是化为指导思想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论路线,是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是认识论、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思想路线在本质上和认识路线是一致的。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分野,在社会活动和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思想路线一词是毛泽东于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5页)。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概括出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正式载入中共十ニ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这就是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实际出发 指在认识和实践中承认周围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看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决定人们行动的方法和步骤。从实际出发 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的通俗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根本原理在方法论上的具体体现。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从实际出发同从想当然出发或从书本出发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必须坚持深入实际,作充分的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加以分析综合,将调査得来的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 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客观实际中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一语,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书中称赞汉景帝的儿子刘德的治学态度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指研究学问应该掌握充分的事实材料,然后从事实中探索其真相,得出结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这句原指治学态度的古语,从哲学的高度作了新的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59页)

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反复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遵循这一原则,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认为,是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进行认真研究,正确解释中国革命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从中引出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就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态。理论联系实际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精通理论,深入实际,并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联结、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个显著的标志。

辩证法 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辩证法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进行谈话、辩论。古代哲学家把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而求得真理的方法称之为辩证法。后来被推广到研究世界发展的规律、成了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就有朴素的证法思想。如古代中国的《周易》的“八卦”和以易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及《老子》这部著作都具有正反两面的对立思想。古代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徳等都是自发的证论者。但是,由于历史的限制,这些辩证法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看作是不断运动、変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对辩证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证法,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科学遗产、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辩证法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的利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朴素辩证法 是在入类古代社会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证法思想。是证法思想的初级阶段。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正反两面的对立和统。如中国古代《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韩非子说:“夫事物之一存一亡,年生年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切皆流,一切皆変”,“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亚里士多德则把运动分为本质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两类等等。可见,朴素辩证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希腊古代社会都有。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朴素辩证法只是自发地直观地描述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还缺乏科学的证明,也不能对世界作具体的解剖和分析,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由于它自身的不完备,后来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唯心主心辩证法 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辩证法学说。唯心主义辩证法把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都归结为“观念”、“绝对观念”等精神或思维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古代希腊的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世界是“观念”旳世界。客观外界自然现象是“观念”的“影子”和“摹仿”。他排比“有”和“无”、“一”和“多”、“同”和“异”等观念。认为辩证法就是从最低的、矛盾的观念逐步上升到最高的即“善”的观念的过程。后来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也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系统地阐述了“绝对观念”的辩证法,表述了对观念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阐明了这种发展的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一一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一一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但是,黑格尔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把这些规律和范畴作为思维的规律来阐述的。是建立在虚伪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是关于“绝对观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它的合理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经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批判地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它们都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其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状态,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两个过程。唯物辩证法同唯心主义证法是根本对立的,它把社会、自然的辩证运动作为基础,认为人的意识、思维的辩证运动是它们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主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就依次划分成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辩证逻辑三个部分。唯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其核心。以及一系列范畴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因此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见“唯物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同“主观辩证法”相对。是指自然界、社会自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恩格斯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整个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说客观辩证法是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又支配着客观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它是主观证法的根源,是第一性的。其基本内容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也贯穿于人类思维的活动之中,它和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即是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①同“客观辩证法”相对。指人的思维活动的辩证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4页)即是说主观辩证法是人们对客观证法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人的思维也是辩证地发展的。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辩证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也是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②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是指一种脱离客观的、空洞的、抽象的、诡辩的“辩证法”。

形而上学 ①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安德罗尼克在编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专讲事物本质、本性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的篇章放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后面。故称为<物理学之后>,我国《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的“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故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也有的把它译为“玄学”。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是从黑格尔开始的。他指出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一种简单化的、狭隘的看法。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彻底揭露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它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是由外力推动的,这种观点将导致把事物的发展归根到上帝或“绝对观念”,从而走向唯心主义。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如中国西汉哲学家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在欧洲,则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经过培根、洛克造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形而上学发展阶段。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有时同唯心主义结合,但从本质来说它同唯心主义有密切关系。也常被神学所利用。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书名原文是tametata phgsica(拉丁文 metaphsgica),意为“物理学之后”。据说;公元前1世纪安德罗尼柯在编辑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将此书排列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故名,因此书是亚里上多德论“作为有的有”或“有本身”的著作。即论述事物的本性或本质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的著作,根据中国古代著作《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数译作“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一书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丰富哲学思想。书中论述了作者对哲学的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看法,分析和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特别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详细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理论以及第一推动力的学说。书中还把一些哲学名词汇集起来、并加以解释。书中几乎处处“显露出辩证法的新的萌芽和探索”(《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6页),但也表现出作者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摇摆不定。

变化 是指事物运动的不同状态。一是指事物量的变化,即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场所或空间结构上的变更,这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二是指事物质的变化,即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是种渐进过程的中断,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激烈的转化。变化的趋势可能是上升的、前进的,也可能是下降的、倒退的。

发展 是指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产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高级形式,即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处于永不停顿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世界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

过程 就是指事物(系统)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而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四十五亿年以上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地球的发展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现在正处在其壮年时期。地球也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就必定有它的消亡。人类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也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无论是已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思维领域中,任何科学理论或思想体系的形成也同样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恩格斯指出,在唯物辩证法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3页)“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

发展观 是关于世界是否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基本观点。自古以来,对此就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并且由于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性和外部矛盾的影响,使事物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自然界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同样,人们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客观发展本质的自觉认识的深化。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并且要通过内部矛盾才能起作用。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和“自己运动”的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分歧的焦点。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即否认事物闪部的矛盾性,否认事物的“自己运动”。它把事物的变化归结为位置的移动,单纯的数量增减,而这种移动或增减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这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为人们提供关于客观世界发展的科学指导。

关系 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的状态。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和其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关系,孤立的事物或现象是没有的。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及其它们的特性是复杂的、无限多样的,因而“每个事物(现象等等)的关系不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一般的、普遍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9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