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

作者简介:周毓华,男,汉族,本科,独立学者,1974年生,研究中国古代音律十余年。

先秦文字艰涩难懂,今人多不能释其义,曾侯乙编钟铭文尚有多处错漏,且铭文中对音名大量使用了简略写法,更加大了研究编钟的难度。通过对铭文中音名的释读及对均名的整理,确定了五音的排列顺序,对铭文中的错误之处进行了更正,添补了缺漏的铭文,归纳总结了音名的略写方式,对均名与律名进行了辨析,为研究曾侯乙编钟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

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1)

曾侯乙编钟

一、五音排列顺序

通过阅读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可以发现,钟号中一9至钟号中一1的一组编钟的五音排列顺序为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少宫、少商、少角、徵反、羽反、宫反,钟号中二9至钟号中二1的一组编钟的五音排列顺序为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少宫、少商、少角、徵反、羽、宫反,这两组编钟的角音之上是少徵音,少角音之上是徵反音,由此可以知道曾侯乙编钟的五音排列顺序为徵、羽、宫、商、角,而不是现在公认的宫、商、角、徵、羽。

《史记·乐书》云:“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古人以右为上,商张右傍的意思就是商弦拉在宫弦的上方,宫弦为君,居于中央,故五弦古琴从下至上的弦序应为徵、羽、宫、商、角。从字面意思推测,当时的琴弦大概只有粗细两种,徵弦、羽弦、宫弦用的是粗弦,商弦、角弦用的是细弦。

《管子·地员》云:“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凡将起五音之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从中可以知道,春秋时期齐国五音的排列顺序为徵、羽、宫、商、角,与曾侯乙编钟的五音排列顺序是一样的。

五音排列顺序为宫、商、角、徵、羽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然而《周礼》的成书年代,至今仍有争论,大致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新莽时期的伪书。《周礼》一书的出现年代,晚于战国时期,大致是西汉初年的景武之际。

如从时间先后来看,则最初的五音排列顺序极可能是徵、羽、宫、商、角,而流传至今的宫、商、角、徵、羽的五音排列顺序,就有可能是后世以讹传讹了。

徵、羽、宫、商、角相当于西乐里的5(sol)、6(la)、1(do)、2(re)、3(mi),因此严格来讲,徵、羽、宫、商、角只能算是五音的唱名,而不是音名。如果徵、羽、宫、商、角只是唱名,那么徵、羽、宫、商、角的五音排列顺序与宫、商、角、徵、羽的五音排列顺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把徵、羽、宫、商、角作为音名,那就一定与十二律有对应的关系,宫对应于黄钟律。

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2)

曾侯乙编钟构成

二、均名律名辨析

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铭文的仔细释读,发现编钟上的铭文提到的均名一共有30个,结合编钟的测音实验[1],按照各均宫音音高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整理如下:

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3)

综观整个编钟铭文并未发现有提及律名的情况,故笔者以为均名与律名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均名而未必有其律名,如有嬴孠均,却不一定有嬴孠律。钟号下二5的编钟上有“姑洗之在楚号为吕钟,其反为宣钟”的一段铭文,就明确表示在楚国比吕钟均高十二律(一个八度)的是宣钟均,如果均名和律名一一对应的话,那就远不止十二个律名了。从表1中的曾国律名来看,基本上与传统的十二律名相符,只是古代有时以音表意,各国在用文字表示律名时名称并不完全一样。

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提到的律名应该都有其来历,只是今人无从知道,无法考证而已。笔者在此对其中的均名试释一二:

(一)嬴孠

孠通嗣,嬴孠即嬴的子孙,有嬴氏之意,故嬴孠均极可能与秦国嬴氏有关,可能就是秦国的黄钟均。

(二)兽钟

兽钟应该是兽国之钟或兽侯之钟的意思,曾国的黄钟均在楚国又叫做兽钟均,而兽字与曾字在金文中字形相似,故曾侯乙极有可能是对兽侯乙的误读,而且兽字的发音与随字更为接近,兽随一国似乎更为合理可信。

(三)文王

方建军先生通过研究得出东周早期的黄钟音高是E4,对照表1可以发现,文王均的宫音音高也是E4。楚文王生活的年代刚好是东周早期,如果文王均是以黄钟为宫,那么文王均就是楚文王时的黄钟均,那个时候楚国的黄钟音高和东周的黄钟音高还是相同的。

(四)新钟

新钟应该是相对于旧钟而言的,新钟均应该就是对新的黄钟均的称呼,而新钟均很可能是相对于文王均等旧黄钟均而言的,文王均是新钟均之前的黄钟均。

根据以上的理解,嬴孠均在秦国叫做黄钟均,是曾国无铎均的别称,新钟均是楚国的新黄钟均,兽钟均在楚国应该是太簇均的别称,文王均在楚国应该还叫做无射均,是楚文王时期的黄钟均。

曾国的黄钟均、大族均、姑洗均、妥宾均、韦音均、无铎均与黄钟律、大族律、姑洗律、妥宾律、韦音律、无铎律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浊姑洗均、穆音均、应音均、嬴孠均应该没有与之对应的律名。楚国的兽钟均也不是以兽钟律为宫,而是因为这个均的宫音与曾国的黄钟均的宫音音高相同,因而又叫做兽钟均 ,它在楚国应该还叫做太簇均,是以太簇为宫,就如曾国的无铎均又叫嬴孠均一样,兽钟均只是太簇均的别称。

总体来看均名是不断增加和变化的,如嬴孠均和无铎均就是同一均,只是叫法不同,新钟均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旧钟均而言。而律名出现的年代较早,十二律的记载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国语》成书于战国初期,里面记载的的律吕名称已很完备,故伶州鸠在答周景王时说:“律吕不易,无奸物也。”可见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的名称在曾侯乙所处年代之前就已确定,而均名并不受律名的局限。如可以把嬴孠均当作无铎均的别名,也可用别的名称来作为无铎均的别名,但是它们的宫音都相当于曾国的无铎律。

均名相当于西乐的调式,“宫=?”相当于西乐的“1=?”,律名相当于西乐的音名,律名的音高与西乐音名的音高一样,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如黄钟的音高就是一个固定的音高,但在不同的均中,黄钟的唱名并不一样,黄钟可能是宫,也可能是徵或别的唱名。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黄钟音高并不一样,这一点已经在考古实践中得到了确认。即使是同一个诸侯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钟的音高也是发生变化的,如楚国文王均的黄钟与新钟均的黄钟。

曾侯乙编钟的定音方法,应该是以一支律管的吹奏音音高作为宫音的音高,然后再结合均钟,得出徵、羽、商、角和其它音的音高。《周礼·大司乐》郑玄注:“以律立钟之均。”均钟的使用方法可能与《管子·地员》中所说的一样,是使用三分损益法来确定的。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器,可能就是均钟,五弦的排列顺序为徵、羽、宫、商、角,根据弦长的倍半关系,得出各个组别对应音名的不同音高,然后再对编钟进行调音。

无独有偶,笔者日前在一位朋友家中见到了一支祖传的白玉管(图1),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先秦时期的无射玉律。白玉管为和田玉质,单孔贯穿,管孔系从两端向中间对钻而成,管外壁刻双螭穿云纹。经使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白玉管长12.81厘米,管外径2.60厘米,孔径0.77厘米。从纹饰风格看,白玉管应为先秦时期之物。以手指掩其一端,用嘴从另一端管口吹气发声。白玉管外壁的螭虎纹饰具有鲜明的先秦时代特点,双螭共用一个躯干,躯干前身钻入云中,两个螭头及前足自云中穿出,一个螭头朝上,一个螭头朝下。在螭脑与颈部之间,有一长且分叉的独角,状如鹿角,螭虎面部如猫脸,双耳向下弯曲,四爪足如虎足,刚劲有力,单尾上扬,末端向内卷曲,地子留空处刻有典型的先秦时期所独有的蘑菇状云头纹和带状勾云纹。

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4)

图1

《汉书·律历志上》云:“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东汉蔡邕《月令章句》云:“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无射者,夹钟之所生,三分去一,律长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约等于四寸九分九厘四毫,则一寸的长度=12.81÷4.994≈2.565厘米,一尺的长度=2.565×10=25.65厘米,九寸的长度=2.565×9=23.085厘米,三分的长度=2.565×0.3≈0.77厘米。

由白玉管推算得出的一尺之长与明代朱载堉《律吕精义》中的夏尺长25.48厘米(杨荫浏实测)非常接近,九寸之长则与根据新莽铜嘉量推算得出西汉一尺长23.0886厘米(刘复推算)的结果相差极小,与战国晚期各诸侯国一尺长23.1厘米[2]也大致相当,符合《汉书》“(尺度)本起于黄钟之长”的说法。白玉管的孔径0.77厘米与《月令章句》“孔径三分”的说法也完全符合,再结合白玉管的纹饰、沁色和包浆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白玉管是一支先秦时期的无射玉律的观点是完全可信的。

笔者根据无射玉律的形制复原了一支铜质的黄钟律管,长23.085厘米,孔径0.77厘米,管外径2.565厘米。经使用半音调谐器测音软件测试,得出黄钟律管的吹奏音频率为360赫兹,音高为#F4-40音分,这个音高与韩宝强先生等人对曾侯乙编钟测音得出曾国嬴孠均(无铎均)的宫音音高#F4-15音分[3]十分接近,仅仅低了25音分。故笔者认为嬴孠均(无铎均)的宫音音高,就是此黄钟律管的音高,嬴孠均(无铎均)的宫音,就是以此黄钟律管来确定的。

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同律度量衡,其他诸侯国的典籍毁灭殆尽,均名亦已不传。秦始皇统一音律之后,仅仅保留了相当于曾国嬴孠均(无铎均)的黄钟均,并以此作为正统,确立了十二支律管的标准音高,把给宫音定音的律管,作为唯一的黄钟律管。中国古代音乐的音高标准,由此得到了统一。

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5)

曾侯乙编钟近景

三、音名释读

曾侯乙编钟涉及的音名除了徵、羽、宫、商、角以外,还有X角、X曾、下角、X甫页 、X甫页下角、变X、氵音X、歆X、少X、X反、珈X、终、鼓、壴、喜、巽、归、鴃、中镈、鼻镈、宫之角、商之角、龢等音,现一一释读如下:

(一)X角

即X音的角音,比X音高四律。如徵角、羽角、宫角、商角。

(二)X曾

即X音的曾(ceng)音,曾通層,同角角音,古代汉语书写顺序为竖写,角角为层,层叠之意,故记作曾(层)音,是X音的角音的角音,比X音高八律。如徵曾、羽曾、宫曾、商曾。

(三)下角

即角音,下在此作语气助词用。

(四)X甫页

金文里甫字与角字形似,甫页字可能是对角页字的误读,角页同角,即X音的角音,比X音高四律。如羽甫页、宫甫页、商甫页。

(五)X甫页下角

甫页同角,即X角下角,是X音的角音的角音,与X曾音相同,比X音高八律。如徵

甫页下角、羽甫页下角。

(六)变X

即X音的变音,比X音低一律。如变徵、变羽、变宫、变商。

(七)氵音X

即X音的氵音音,比X音低二十四律(两个八度)或三十六律(三个八度)。如氵音徵、

氵音羽、氵音宫、氵音商、氵音角。

(八)歆X

即X音的歆音,比X音低十二律(一个八度)。如歆商。

(九)少X

即X音的少音,比X音高十二律(一个八度)。如少徵、少羽、少商、少宫、少角。

(十)X反

即X音的反音,比X音高十二律(一个八度),与少X音相同。如徵反、羽反、宫反、商反、角反。

(十一)终

终与止意思相同,止通徵,终音即徵音,多用来表示比徵音高十二律(一个八度)之音。

(十二)珈X

即X音,珈在此作语气助词用。如珈徵,珈归。

(十三)鼓

鼓与羽发音相近,即羽音。

(十四)壴

壴通鼓,即羽音,多用来表示比羽音高十二律(一个八度)之音。

(十五)喜

喜与壴字形相似,是壴的别字,喜音多用来表示比羽音高十二律(一个八度)之音。

(十六)巽

巽通宫,即宫音,巽音多用来表示比宫音高十二律(一个八度)之音。

(十七)归

归与角发音相近,即角音。

(十八)鴃

鴃与角(jue)发音相似,即角音,多用来表示比角音高十二律(一个八度)之音。。

(十九)中镈

等同于氵音角音,中镈是氵音角音镈钟的特称。

(二十)鼻镈

等同于歆徵音,鼻镈是歆徵音镈钟的特称。

(二十一)宫之角

即宫音的角音,也就是角音,比宫音高四律。如符於素宫之角。

(二十二)商之角

即商音的角音,比商音高四律。如符於素商之角。

(二十三)龢

等同于羽曾音,是羽音的高八律之音。

四、铭文略写归纳

曾侯乙编钟的铭文中大量地使用了简略的写法:

如钟号下一1的编钟铭文中的“浊新钟之徵”就是“浊新钟之氵音徵”的略写,“浊坪皇之商,浊文王之宫,浊姑洗之下角”就是“浊坪皇之氵音商,浊文王之氵音宫,浊姑洗之氵音下角”的略写,徵、商、宫、下角之前均省略了一个氵音字。

如钟号下一2的编钟铭文中的“大族之珈归,无铎之宫曾,黄钟之商角。文王之变商,为韦音羽角,为应音羽,迟则之徵曾,姑洗之羽曾,为槃钟徵,为妥宾之徵角下角,为无睪徵角”就是“大族之氵音珈归,无铎之氵音宫曾,黄钟之氵音商角,文王之变氵音商,为韦音氵音羽角,为雁音氵音羽,迟则之氵音徵曾,姑洗之氵音羽曾,为槃钟氵音徵,为妥宾之氵音徵角下角,为无睪氵音徵角”的略写,珈归、宫曾、商角、商、羽角、羽、徵曾、羽曾、徵、徵角下角、徵角之前均省略了一个氵音字。

如钟号中一1的编钟铭文中的“羽反”、“宫反”就是“少羽反”、“少宫反”的略写,羽反、宫反之前均省略了一个少字。

如钟号中一5的编钟铭文中的“新钟之羽角”就是“新钟之少羽角”的略写,羽角之前省略了一个少字。

如钟号中6的编钟铭文中的“浊文王之少商,浊新钟之宫”就是“浊文王之少商,浊新钟之少宫”的略写,宫之前省略了一个少字。

如钟号中一11的编钟铭文中的“姑洗之歆商,穆钟之角”就是“姑洗之歆商,穆钟之歆角”的略写,角之前省略了一个歆字。

如钟号中二2的编钟铭文中的“姑洗之鴃,浊兽钟之喜,穆钟之喜反,浊兽钟之巽,姑洗之终反,浊新钟之少商”就是“姑洗之鴃,浊兽钟之喜反,穆钟之喜反,浊兽钟之巽反,姑洗之终反,浊新钟之少商反”,喜、巽、少商之后均省略了一个反字。

如钟号中二3的编钟铭文中的“穆钟之终反,浊坪皇之鴃”就是“穆钟之终反,浊坪皇之鴃反”的略写,鴃之后省略了一个反字。

如钟号上一1的编钟铭文中的“羽曾”和“羽”就分别是“少羽曾”和“少羽反”的略写,羽曾之前省略了一个少字,羽之前省略了一个少字,羽之后省略了一个反字。

如钟号上一4的编钟铭文中的“徵曾”和“徵”就分别是“少徵曾”和“少徵反”的略写,徵曾之前省略了一个少字,徵之前省略了一个少字,徵之后省略了一个反字。

曾侯乙编钟铭文中的音名简略写法大量存在,在此就不做一一例举了。铭文中的X音既可能指X音,也可能指氵音X音、歆X音、少X音、X反音和少X反音。

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6)

五、铭文补正

曾侯乙编钟铭文之中存在多处错误杂乱,这给今人释读铭文带来很大困难。笔者通过对铭文的辨读,结合铭文的本义,并参照编钟的测音实验,对出现错乱的铭文一一补正如下:

(一)钟号中一4的铭文有与本钟无关的铭文

钟号中一4的铭文为:“少羽:坪皇之终反,姑洗之壴。浊新钟之壴,兽钟之喜,新钟之徵角,浊坪皇之鴃。宫反:姑洗之巽,新钟之商角,浊新钟之终。”其中“浊新钟之壴,兽钟之喜,新钟之徵角”是与本钟无关的铭文,且“浊新钟之壴”应为“浊新钟之巽”, 壴字是巽字的误写。

(二)钟号中二10的铭文与钟号中二11的铭文混淆互换

钟号中二10的编钟铭文为:“宫角:文王之宫,坪皇之商,姑洗之角,新钟之商曾,浊兽钟之羽。徵:文王下角,新钟之商,姑洗之宫曾,浊坪皇之终,兽钟之宫,新钟之商,浊姑洗之羽。”其中“徵:文王下角,新钟之商,姑洗之宫曾,浊坪皇之终,兽钟之宫,新钟之商,浊姑洗之羽”应是“宫曾:文王下角,新钟之商,姑洗之宫曾,浊坪皇之终,兽钟之宫,新钟之商,浊姑洗之羽”,“徵”是“宫曾”的误写,文中第二个“新钟之商”属于重复多余。

钟号中二11的编钟铭文为:“商角:嬴孠之宫,嬴孠之在楚为新钟,在齐为吕音。商曾:大族之宫,其反在晋为槃钟。穆音之宫,穆音之在楚为穆钟,其在周为剌音。”

钟号中二10的编钟测音数据显示音高为“宫角:#F4-7,徵:#A4 18”。[4]而该钟正确的铭文应该是“宫角”和“宫曾”。宫角音的音高应该是#D4 44,但在此应当记成E4-56。宫曾音的音高应该是#G4-40。

钟号中二11的编钟测音数据显示音高为“商角:#D4 44,商曾:#G4-40”。[5]商角音的音高应该是#F4-7,商曾音的音高应该是#A4 18。

相邻的宫角音与商角音比较,宫角音的音高要低于商角音二律。同样宫曾音要低于相邻的商曾音二律。故钟号中二10的铭文与中二11的铭文是在铸钟时因为混淆而互相调换了。

(三)钟号中三2的编钟铭文语序错乱

钟号中三2的编钟铭文为:“商角:嬴孠之宫,嬴孠之在楚号为新钟,其在齐号为吕音。商曾:号唯槃钟。剌音,其在晋,之在周号为,大族、穆音之宫,穆音之在楚号为穆钟。”

按照语法顺序,钟号中三2的编钟铭文应为:“商角:嬴孠之宫,嬴孠之在楚号为新钟,其在齐号为吕音。商曾:其在晋号唯槃钟。之在周号为剌音,大族、穆音之宫,穆音之在楚号为穆钟。”

(四)钟号中三5的编钟铭文有多余之字

钟号中三5的编钟铭文为:“羽:姑洗之羽,妥宾之终,黄钟之羽角,无铎之徵曾。宫:姑洗之宫反,姑洗之在楚号为吕钟,其反为宣钟,应音之角,穆音之商,新钟之变徵,韦音之变羽。”其中的“姑洗之宫反”结合音高判断,“反”为多余之字。

(五)钟号中三9的编钟铭文语序错乱

钟号中三9的编钟铭文为:“羽:姑洗之羽,迟则之徵,新钟之徵,新钟之徵曾,应音之变商,韦音之羽曾。羽角:姑洗之羽角,为文王羽,为坪皇徵角,为兽钟之羽角下角,无铎之徵,为应音羽曾,为大族之徵角下角,为槃钟徵曾。”其中的“新钟之徵”在文中的位置不对,新钟之徵与姑洗之羽角音高相同,其位置应当在“姑洗之羽角”之后。

(六)钟号上二3的编钟铭文缺一字

钟号上二3的编钟铭文为:“商。羽曾。()音之宫。”结合测音数据判断,钟号上二3的编钟铭文应为:“商:应音之宫。羽曾。”文中空缺一字为应。

(七)钟号上二4的编钟铭文缺一字

钟号上二4的编钟铭文为:“商曾。羽角。()音之宫。”结合测音数据判断,钟号上二4的编钟铭文应为:“商曾:韦音之宫。羽角。”文中空缺一字为韦。

六、不同组别音名表现形式

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铭文释读及测音实验[6],曾侯乙编钟的不同组别音名从低到高依次用氵音X、歆X、X、少X、少X反来表示。如姑洗均各个组别的宫音音高就如下表所示:

编钟铭文释文(曾侯乙编钟铭文拾遗补正)(7)

七、结语

曾侯乙编钟出土已有四十周年,前人对编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笔者才疏学浅,对专业研究尚很陌生,只是出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仰慕,对编钟的铭文进行了释读和梳理,由此得到了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和发现。有些观点可能先贤早已提及,只是笔者并不知道,因此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敬请谅解!写作此文的目的,旨在为研究曾侯乙编钟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资料,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拾遗补缺的作用。编钟上的有些文字今日字库里没有,只好以形近之字假代,如给阅读带来不便,还望见谅!

参考文献

[1] 韩宝强、刘一青、赵文娟.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3):108-110.

[2] 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1.

[3] 韩宝强、刘一青、赵文娟.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3):110.

[4] 韩宝强、刘一青、赵文娟.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3):109.

[5] 韩宝强、刘一青、赵文娟.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3):109.

[6] 韩宝强、刘一青、赵文娟.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9(3):108-1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