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莆田农村灌溉 每周读志阳信县灌溉形式

井灌清及民国,土砖井主要供人畜饮用,兼浇菜园,多用辘轳提水,灌溉农田者很少1949年县内共有土砖井3758眼,井灌面积4560亩1950年始,陆续增打新井,推广铁制水车车水灌溉农田,至1957年土砖井增至18908眼,井灌面积增至12892亩其中1955~1957年增打新井12732眼当时有的不顾实际效益,部分水浅或无水其后以井中打井、下横泉等措施补救,有的还在水源好的地方打梅花井,群井汇流远浇,扩大灌溉面积,1959年井灌面积3.03万亩,比1949年增长5.64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记忆中莆田农村灌溉 每周读志阳信县灌溉形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记忆中莆田农村灌溉 每周读志阳信县灌溉形式

记忆中莆田农村灌溉 每周读志阳信县灌溉形式

井灌

清及民国,土砖井主要供人畜饮用,兼浇菜园,多用辘轳提水,灌溉农田者很少。1949年县内共有土砖井3758眼,井灌面积4560亩。1950年始,陆续增打新井,推广铁制水车车水灌溉农田,至1957年土砖井增至18908眼,井灌面积增至12892亩。其中1955~1957年增打新井12732眼。当时有的不顾实际效益,部分水浅或无水。其后以井中打井、下横泉等措施补救,有的还在水源好的地方打梅花井,群井汇流远浇,扩大灌溉面积,1959年井灌面积3.03万亩,比1949年增长5.64倍。

经过1959~1961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土砖井、水车越来越不适应大面积灌溉的需要,出现自然淘汰趋势,1962年土砖井、水车分别比1959年减少775眼和872部。1964年始,试打机井,推行机械提水灌溉,至1967年先后试打浅机井(井深25~30米)3眼,深机井(井深100~120米)3眼,均因井水含盐分过高而废弃。从1968年起,采用电法勘探水质,择优定点打井,结果所打机井眼眼成功,1971~1978年共打机井3248眼,包括井深350~420米的自喷井20眼。1975~1978年陆续完成机泵配套利用,最高灌溉量的1978年为4万亩。从此取代了土砖井和利用水车、辘轳提水灌溉方式。同时伴随引水灌溉效益的扩大,1979年机井利用下降为2385眼,1983年为1940眼,1985年为1218眼,井灌面积减至1万亩以下,机井也已堙废大半。

引河灌溉

1960年始利用一干、二干引黄河水灌溉。由于当时缺乏经验,重灌轻排,排灌不配套,导致土壤次生盐溃化上升,盐碱蔓延,1962年停止引黄灌溉。而后,通过赴外地参观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按设计标准整修排灌沟渠,1966年恢复引黄灌溉。经过对比试验,黄河水质优于地下水和其他地上水,从此以黄河水为主要灌溉源,引黄灌溉面积迅速扩大。

1957年在钩盘河修筑崔家寨拦水坝,拦蓄汛末尾水,于冬春早季灌溉农田。后又先后引东支流、南支流、白杨河、青坡干沟、沙河、商东河、德惠新河水灌溉,弥补黄河水远不及近的缺陷。但是,由于受蓄水量少的局限,蓄灌矛盾始终未解决。如德惠新河,年均入境客水量13965万立方米,年出境量12365万立方米,年利用量仅1600万立方米。

蓄水灌溉

1985年县内有拦河闸4处,即德惠新河王杠子闸,蓄水1000万立方米;东支流长庄闸,蓄水100万立方米;白杨河王集闸,蓄水100万立方;商东河戚家闸,蓄水100万立方。总蓄水1300万立方米,保浇面积13万亩。

此外,积年用土形成的坑塘(俗称大湾)和作为农田水利工程挖掘的坑塘(亦称水库)共463个。汛期蓄水,旱季提水灌溉。1975~1979年完成机泵配套,利用131个,年均灌溉面积1万亩。洋湖乡朱杨村西南有一大湾,净水面积3300平方米,最深处7米,常年保浇面积100亩。商店镇南小王村于1965~1968年,就原柴家湾改挖为面积5亩的南小王水库,保浇面积190亩,鹁鸽李乡赵家楼村1970~1977年先后挖坑塘7个,总面积30亩,保浇面积650亩。

1980~1985年蓄水灌溉无新发展。

——节选自《阳信县志(1840—198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