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评剧白派最好的是谁啊 评剧白派创始人
评剧界盛传白玉霜有“四个第一”
第一个使用北京话,改变了评剧早先说的唐山话,向全国推广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使用评剧名称,代替了落子、平腔梆子戏、蹦蹦戏等纷杂的称谓;
第一个把《海棠红》拍成了电影,扩大了评剧的影响力;
第一个演出过不同的老戏、新戏200余出,名列上演剧目之榜首。
白玉霜是如何走上评剧舞台的?
时光追溯到1921年6月某日,天津南市同庆落子馆。正在“同庆”落子馆演出的评剧艺人粉莲花(本名李景春),当日破例没有登台演唱,却带着妻子李卞氏坐在了台下,心神不安地看女儿李桂珍首次“票戏”。
李桂珍时年14岁,是李景春的养女。开始学唱京韵大鼓,但不时随养父到评剧班中去玩。一天,他正在后台哼哼《马寡妇开店》中的唱腔,恰巧班主孙凤鸣(艺名东发亮,评剧早期著名男旦)正走进后台,发现她唱得很有味,便鼓动她上台“票”一出。李桂珍并不胆怯,但她没有正式学过戏,便嗫嘘地说:“大爷,我只会半出呀!”“半出也行,后边我接着”。孙凤鸣当即拍板。就这样白玉霜第一次粉墨登场,出人意料的是半出《马寡妇开店》竟然唱红,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正应了那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粉莲花本不想叫女儿唱评戏,可一次偶然“亮相”竟决定了她终身命运,鬼使神差地把她推上了评剧舞台。后来就正式拜孙凤鸣为师,孙凤鸣给李桂珍起了个响亮的艺名“白玉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玉霜身材高挑,大眼睛双眼皮,面貌清秀,扮出戏来妩媚艳丽非常好看。嗓音宽厚低亮,吐字行腔,柔媚好听,孙凤鸣为她“开坯子”,教她《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王少安赶船》《雪玉冰霜》等十几出戏。最初给花莲舫等名角演配角和唱开场戏,后来就自己挑梁。除了在天津一些小戏园子演出外,还随孙家班到过山东、大连、营口等地献艺。
白玉霜勤奋好学,肯钻研,有追求。她不仅吸收了前辈演员花莲舫、李金顺、陈艳梅,同时期演员刘翠霞、喜彩莲、爱莲君等的艺术精华,创造性地把别人的声腔揉进自己的腔调,丰富自己的唱腔,而且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中低音强,共鸣音好,丹田气足的特长,一改老腔老调的高亢粗犷,代之以委婉、柔润。尤其是她采用的低弦低腔唱法,低回婉转,增强了评剧声腔抒情色彩。她独具一格的唱法尤擅长刻画角色悲伤情绪,所以她演的《秦香莲》《李香莲卖画》《临江驿》《玉堂春》等悲剧,独具特色,最为拿手。她还经常观摩京剧大师程砚秋、尚小云的戏,吸收了京剧的台步、手势、水袖等表演程式。然而她在艺术上的改革创新也不是一帆风顺,1934年吉林之行便栽了一个大跟头。
那时她刚刚在天津初露锋芒之际,首次出关演出,在吉林丹桂戏院,首场演出《李香莲卖画》。当地观众对评剧情有独钟,吉林也出了不少评剧名角,听说天津来了个白玉霜,观众怀着浓厚兴趣前往观看。可听惯慷慨激昂“大口落子”的吉林观众,一听白玉霜的唱法很不习惯,说她“用鼻子哼哼,不卖力气!”头天“打炮”戏院满员,到了第二天连半堂座也不到,第三天就没人买票。白玉霜不得不草草收兵,提前“打道回津”。
经过这番挫折,白玉霜并未气馁,仍然不改初衷,坚持走革新之路,在同仁的帮助下,她排新戏,创新腔,完善自己的演唱艺术。1935年的上海之行,终于石破天惊,达到了她从艺生涯中的顶峰。
摘录自《赵德明剧作评论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