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这4条养生建议你一定听过(这是养生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近日,名为《著名养生专家因病逝世,享年59岁》的文章刷屏,该事件结合某教授“凡是长寿人全部不锻炼”的言论,引发了关于“锻炼养生无益长寿”的广泛讨论。愿“逝者安息”,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但是留下的问题却是养生需不需要锻炼?养生就是为了长寿吗?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应该赋予养生什么样的含义呢?
被称为“著名养生专家”的梅墨生先生,真正的职业是“画家”,他的头衔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不过,梅先生被广为人知,并不是因为他出众的书画作品,而是在2019年6月14日之后,这一天他因肠癌病逝,享年59岁。愿“逝者安息”,是我们对于生命最起码的尊重,但很显然,梅先生没有得到这种尊重,他被一些人当做案例,用来证明“养生无益长寿”的言论。
与梅先生一同被提及的,还有41岁因白血病逝世的健美操教练马华、39岁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的同仁堂董事长张生瑜,甚至享年49岁热衷寻找长生不老之法的秦始皇。他们的英年早逝,以及他们与健康养生有关的职业和爱好,都成了受人嘲笑的原因。
这也反应出一个畸形的思维定式——凡养生的人必须长寿,否则就成了一个笑话。这就像要求医生不许生病一样,充满了道德绑架的意味。
而养生和长寿、学医和健康之间,难道仅仅是简单的“因为……所以……”关系吗?
稍微动动脑子,就会明白此种思路有多无知和荒谬。而且,用逝者做案例的做法何其“聪明”,因为他们已无法开口,为自己做出任何辩驳,他们只能沉默地接受舆论侵袭,哪怕是不明就里的,哪怕是歪曲事实的。
最近还有两起死亡事件在网络刷屏,一个是在美国失踪的27岁女孩章莹颖,时隔2年犯罪嫌疑人终于承认了谋杀;一个是深圳5岁男童路过住宅楼时,被掉落的窗户砸中身亡。
如果说章莹颖的遇害,是为所有单纯善良的女孩子鸣起警钟;5岁男童的意外离世,是令人足够重视高空坠物的危害;那梅先生的病逝,绝不是为了证明“养生无用论”。
梅先生擅长跨界,除了在书画界享有一席之地,他还有诗人、学者、太极拳家等身份,他是“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毋庸置疑,无论从梅先生涉猎的哪个行业来说,他的离世都是一大损失。相信在近日被舆论裹挟的嘲讽漩涡里,一定也夹杂着悲恸声和惋惜声,它们来自于梅先生的亲人、朋友和同事。
他们的声音在舆论中显得微弱无力,但他们是最了解梅先生的人,也是在梅先生离去后最哀痛的人。在此呼吁,若不能还之以公正,请至少还之以宁静。
无法决定生死,我们该怎样控制生死之间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也就是说,每2.1秒有一个新生儿出生,每3.2秒有一个人去世。
每时每刻都有人出生,有人死亡,面对这些数据,我们除了感慨生命流转的速度之快,是无法感受到每个数字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而最终,我们自己也会成为这些数字,成为那千千万万个逝去生命中的一员,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在变成数字之前,究竟该把生活过成什么样,这才是活着的终极意义吧。
有个粉丝曾经对我们说,“我并不指望能活的有多久,只希望尽量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活得舒服,活得质量高一些。”而我已经70岁的父母,一个坚持每天早晨出去跑步锻炼,一个坚持每天做穴位和经络按摩,同时积极参加体检,也并非是想长命百岁。
他们只是抱着一个特别质朴单纯的目的——要保持健康,不能病倒,孩子们工作那么忙,万一我们病倒了,会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增加负担。说实话,我特别感激父母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自己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同时也维护了子女的生活质量。
对于现代家庭来说,父母对子女最大的爱,就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我的亲属中有因行动不便,常年无法出门的人,还有在医院卧床数年后离世的人,父母每次去探望,回来都会谈及锻炼和养生的重要性,直言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毫无质量地活着。而那些嘲笑养生却无法长寿的人,目的究竟何在。他们是想抹黑养生,还是根本就误读了养生这个概念呢?
养生究竟是什么
“养生”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如此说来,真正的养生,是在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基础之上,尽可能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正常的人体生理和心理节律,去积极地保养自己的身心,以更健康的姿态去生活。
有些人的养生是口头上的,并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而沦为一种行为艺术;还有些人的养生,其实是“伪养生”,用的都是伤身的方式;还有人对养生的要求,就是必须要长命百岁。
类似这样的“养生”,都不是真正的养生,所以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为什么要养生
从“养生”的词条解释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古代养生,目的是“延年益寿”,而现代养生,是对自己身心的主动养护。
说白了,现代养生,已经褪去了对于长寿的追求,而是为了实现“爱自己、滋养自己”的目的。养生成为了一个认识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与怕,而对勤于养生的人群来说,爱的是自己,怕的不是死,而是怕活得不好。这充分体现了,对自己的生命勇于负责的态度。
什么样的人需要养生
“90后都开始养生了”,似乎是个博眼球的话题,但仔细想想,又说得有些在理,毕竟,年轻人正渐渐成为养生主力军。
从何时起,养生不再是老人和病人的专利,而成了全民皆兴的生活方式?对此,有个网友,评论非常客观:养生的兴起,是这代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倒逼。生活节奏快,亚健康,物质丰富,以及人性的低自控,都让各种疾病年轻化。
经常胡吃海塞、压力山大,年纪轻轻就月月痛经、时常失眠的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养生,难道心里没点儿谱吗?
养生能带给我们什么
养生并不意味着不会生病和死亡,但养生能够大概率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是一场设定了起点和终点的大秀,养生可以帮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洒脱的姿态,从容走过这场人生大秀。
身患乳腺癌,通过全方位养生调理,最终活到106岁的宋美龄,曾多次谈到:“人之生死,自有天定,而身体健康与否,则多与饮食习惯是否合理相关。”
养生是个慢功夫,它不能马上让我们变年轻,不能马上让我们的疾病痊愈,但是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资本,去对抗岁月的侵蚀,去抵御疾病的伤害。
养生也并不代表确凿的承诺,而是一种尊重生命的选择,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向,是我们对自己的呵护与成就。
养生的终极价值
我认识一对80岁的夫妻,他们都是高知退休,可以说生活优渥,但他们平时特别节俭。被问及为何如此省吃俭用时,他们的回答是,“攒钱将来住院用。”这个答案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他们深知以自己的年纪,必定有天会在医院流连。但他们选择应对的方式,是攒足够多的钱去住院,而不是“主动进行身心养护”。但在医院住病房,甚至插着管子的生存状态,真的是毫无质量可言的。有人说医院是没有尊严的地方,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医院经历生死。
而我们在走进医院之前,能够做好自己健康的日常管理,把控自己的生命质量,这就是养生带给我们此生最积极的作用。
在新时代的今天,那些热爱养生的人,正是一群即使活到80岁,依然坚持不懈,对生活质量有所要求;依然不肯轻易将自己的健康管理权,拱手交付于医院;依然保持着自尊姿态,昂首阔步、体面地走向人生终点的可爱可敬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