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微信公众号“诗会”(shihui-01),请打开微信搜索“诗会”。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小学生的教材看到了这么一则故事:
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了,记得我少时读书的时候也看过,还深深记住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而且当时我学的教辅,明说这则故事出自《后汉书》,还非常误导性地在文末加了一句:“后来陈蕃举兵作乱,果然失败”。
后来我翻阅《后汉书》,才发现原文是这样的: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薛勤只有“甚奇之”,并没有吐槽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世说新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陈仲举(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滕王阁序》因此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句。
事实上,陈蕃是东汉名臣,在大多数史书的评价里,他为政清廉,礼贤下士,犯颜直谏,一生对抗专权的外戚与弄事的宦官,刚正不阿,最终为诛灭宦官举事,事泄遇害。
那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又出自哪里呢?
清代文学家刘蓉著有《习惯说》,是这么写的: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于是后人以讹传讹,就将这句话,安在了更为出名的陈蕃身上。
我认为,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辨识能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能是为了说明:成大事者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小事做起。但“扫一屋”与“扫天下”之间,我觉得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都说以史为鉴,有时候解读历史,常会衍生出误人的鸡汤,对待历史人物尤其要慎重,不能随便扣帽子,而三两言语就以成败盖棺论定,好像一个人最后一步走错,之前每一步都错了。
以前师长常把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与他的成功联系在一起,但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何尝没有“大丈夫宁折不屈”呢?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又何尝没有“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呢?
天下的道理,很多时候要因时制宜,并不是颠扑不破的。
最怕的是,为了阐述一个道理,常常带有倾向性地,去描述,甚至扭曲、编造一件事,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佐证。那样,跟现在流行的公众号鸡汤,又有什么区别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