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喀则纪录片(榜样在身边西嘎)
披挂着扎什伦布寺的神秘面纱,承载着江孜古城的悠久历史,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日喀则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圣地。在俊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背后,4000米海拔上冰冷的荒野和幽深的峡谷,也隐藏着日喀则凶险的一面。
一群通信人坚守在这片生命的禁区,埋光缆,架基站,把“信息天路”修到了每一位牧民的家门口。西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日喀则已经工作了七年。
4.25大地震背后有怎样的通讯救援故事
西嘎老师为你讲述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境内发生8.1级强震,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定日县、吉隆县震感非常强烈。据计算,此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汶川地震的1.4倍。
地震发生时,西嘎正在成都轮休调养,刚下飞机就在新闻里看到了地震的紧急播报。随着消息的不断更新,灾区情况被逐渐披露,西嘎的心被揪住了:“这次地震给人感觉不对,我必须马上赶回日喀则。”由于高原气流变幻莫测,最近的航班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起飞,这样的情况让西嘎愈加焦急。
候机的夜里,他的手机一刻没有中断。在得知灾情后的第一时间,西嘎立即通过电话与受灾严重的县局负责人及分管领导详细了解受灾情况,反复强调务必要保证人员的安全,对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作了周密的部署,并为地震波及的几个县区的员工安排了帐篷、食品等物资。直到第二天起飞之前,西嘎还在打着电话,安排支援灾区的应急通讯设备。
2015年4月30日,西嘎在聂拉木县电信局部署应急通信工作。
27日早上10点到达日喀则,西嘎迅速召集各相关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听取了分公司开展的应急抢通、客户服务、后勤保障、信息报道等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对当前抗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各项工作进行再分工。西嘎回忆:“基本信息已经比较明朗了,吉隆口岸已经通过备用通信设备给联系到了,但是樟木口岸始终就是联系不上,成了一个信息孤岛。”下午13时,第一批救灾物资筹备妥当后,西嘎跟随物资运送车队直奔重灾县--聂拉木县。
车队行过聂拉木县,再往前走就是樟木口岸。看着道路两旁倒塌的房屋、沉陷的山体,救援队的心情愈发焦虑。西嘎眉头紧锁,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必须尽快进入樟木。
2015年5月1日,西嘎前往吉隆口岸安置点查看受灾情况。
樟木镇山高谷深,眼看就要进入受灾核心区域,但唯一道路已经被塌方和泥石流完全封锁。时间不等人,西嘎组织了一支突击小分队,背着应急通信设备,由消防战士开路,徒步向二十公里外的樟木镇进发。
28日,小分队进入樟木,天空中飘着连绵的小雨,眼前的景象震撼着每一位队员。据西嘎回忆:由于救灾物资尚未到达,受灾群众没有帐篷可住,难以想象大家拿着塑料袋子顶在头上那种状态,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支撑了几天。小分队迅速投入工作,应急通信设备架了起来,外界终于收到了樟木平安的讯息。
2015年5月10日,西嘎前往吉隆县电信局安置点查看受灾情况。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峡谷地带的余震异常可怕,一旦发生,就存在全镇覆没的可能,这种情况被形象地称之为“包饺子”。进入樟木的第二天一早,政府指挥部下达了撤离的命令。
西嘎把救援队分成两组,第一组携带通信设备前往樟木镇上方的山崖设立临时通信中心,从上向下覆盖樟木镇全境,为撤离工作提供通信保障。第二组由三人组成,包括一位技术员、一位驾驶员和西嘎自己。
到了下午时分,撤离行动接近尾声。西嘎一行三人把樟木镇机房整理妥当,切断了电源,关闭了门窗,登上最后一部通信车,离开了樟木镇。
地震过后,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在感谢信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中国电信是地震发生后“到得最早、通得最快、撤得最晚”的一支通信队伍。
这句话,是一个通信人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评价。
全心全意解决员工生活困难日喀则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壮丽的风光背后也隐藏着大自然的残酷。西嘎告诉记者,日喀则很多县海拔在4000米以上,9个县坐落在边境线上,比如海拔4700米的仲巴县,常年刮大风,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西嘎说:“425地震那天,我之所以只能买到早上的机票,就是因为刮大风的缘故。”
高原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员工吃饭都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西嘎回忆起刚到日喀则工作的情形:“我刚去的时候就发现蔬菜价格很贵,比如说在拉萨一斤青椒几块到十几块钱不等,而到了县里,一斤青椒起码要三十块以上。”
长期吃不上蔬菜,维生素摄入不足,势必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西嘎下定决心:发动员工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然而,日喀则地域广阔,公司人手十分有限,平均每个县局员工只有2~3人,“天天忙种菜不忙业务,显然不现实”。经过深思熟虑,西嘎在区公司党委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日喀则建立了两个蔬菜基地,为市内各县局员工供应新鲜蔬菜。蔬菜基地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员工生活条件,受到了一致好评。
除了蔬菜大棚,西嘎还深入调研各县局实际工作环境,在集团工会和各省援藏单位的帮助下,为高海拔县局配备制氧机、取暖设备,为不通自来水的县局安装净水机。通过几年努力,县里员工洗不到澡、吃不到菜、喝不到水的困难,已经逐步得到了解决。
解决员工实际困难之后,西嘎将目光聚集到员工业务水平的提升上。他重视青年思想教育,将公司驻村工作点设为红色教育学习基地,鼓励公司青年积极体验驻村生活,在实践中升华理想信念;倡导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在全员范围内开展竞争上岗,激发青年员工活力,在全公司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班组”演讲比赛、“因为奋斗,所以美丽”班组风采展示活动、“天翼梦想秀”员工才艺大赛,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西嘎勇于打破藩篱,甩开工龄、资历等限制,为青年员工开辟职业绿色通道,让他们在更合适的岗位上施展自身才华。
将心比心,西嘎用行动换来了员工的敬重和支持。
通往牧民家门口的“信息天路”曾经的日喀则通信极不发达,仿佛一个被现代信息网络遗忘的角落。乡镇上老百姓传递信息、干部上报材料,需要驱车一两百公里到县城去。如今,随着行政村光宽带的覆盖,日喀则的老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以纵览天下事,网络不仅给百姓带来了信息,也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电信普遍服务的建设。
日喀则市地域面积18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用地广人稀形容再合适不过。但在电信普遍服务建设初期,第三方承建单位的人员大多来自内地,对日喀则当地的市场需求了解不深,普遍服务的效果并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嘎明白其中的内情:“在西藏,村委会坐落在这里,老百姓家可能在两公里远的地方。普遍服务刚开展,网线、基站直接拉到了村委会,老百姓覆盖不到,感受不到,这就出现了问题。”
找准了病因,西嘎带领员工在电信普遍服务二期、三期建设和一期优化过程中,因地制宜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把“信息天路”修到牧民家门口。短短几年时间里,西嘎和员工们圆满完成中尼国际干线光缆建设、吉隆口岸开放通信建设、移动通信盲区覆盖项目、日喀则市光网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通信建设项目,新建光缆7300余公里,乡通光缆延伸2400公里,乡镇通光缆率为100%,实现了“乡乡通宽带”,形成了覆盖城区 乡镇 行政村 景区 道路沿线的全网络覆盖。在四个批次的电信普遍服务建设工程中,中国电信承担着其中839个村居的光宽建设和30个行政村4G网络建设。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电信光宽带和4G网络已覆盖日喀则1612个村,覆盖率达98.11%,为日喀则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正是有了通信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曾经遥远的日喀则不再遥远。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西嘎:“面对稀薄的空气、严酷的环境,支撑通信人在这片土地上坚持的动力是什么?”
“靠的是西藏员工的精气神。”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气神?”
西嘎稍作思索,笑着说:“我们这儿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海拔三千八,日喀则是我的家’。”
图文来源:人民邮电报
视频制作:增值业务运营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