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小孩长大能变正常吗(安静的孩子也可能有)

有些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学习不好,纪律差,还经常惹麻烦,这部分孩子多半是“多动症”,这点多数人都理解;有些孩子很文静,看起来和“多动症”挨不上边,其实也有可能是“多动症”,这一点很多人肯定感到意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多动症的小孩长大能变正常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多动症的小孩长大能变正常吗(安静的孩子也可能有)

多动症的小孩长大能变正常吗

有些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学习不好,纪律差,还经常惹麻烦,这部分孩子多半是“多动症”,这点多数人都理解;有些孩子很文静,看起来和“多动症”挨不上边,其实也有可能是“多动症”,这一点很多人肯定感到意外。

有哪些表现的孩子才是“多动症”?家里有“多动症”的孩子该怎么办?今天,我们请专业医生来说一说。

文/记者 汪燕妮 龚小莞

通讯员 厦童宣 陈鹭

漫画/小牛

典型案例

小话痨注意力不集中

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

明明(化名)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课堂上连5-10分钟的专注力都难以保持。在家做作业也特别容易分心,经常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不时摸摸这摸摸那。别人和他说话时,他总是似听非听。写字时经常跳掉一些字,数学考试时,卷子上很显眼的送分题,他也经常会漏掉。生活中也是丢三落四的,自己的学习用品、玩具也无法整理清楚。此外,他的精力非常旺盛,喜欢到处攀爬,乱跑乱动,就像永动机一样。他还是个“话痨”,自己说个不停,还时常干扰其他人的正常对话,缺少等待的耐心。

明明从幼儿园开始就出现了这些表现,他的父母却并未重视,直到上小学后才在老师的建议下,带着明明到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就诊。儿童心理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吴为阁对明明进行全面评估,诊断其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

非典型案例

文静女孩成绩不理想

上课时总是发呆走神

和明明的表现相反,8岁的童童(化名)是个很文静的女孩,只是上课时她总是发呆、走神,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经常跟家长说这事,家长也很发愁。经过详细检查,童童被确诊为多动症。

厦门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医师林伟泽说,很多家长以为,只有好动的孩子才可能患多动症,安静的孩子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实这是认知误区。“事实上,多动症分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三种。像童童这种情况,就属于注意力缺陷型,表现出来就是比较安静,但易转移注意力,特点是被动注意占优势、主动注意不足。主动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被动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比如全神贯注或相对集中注意力地看感兴趣的电视、玩有趣的游戏。”

如何判别

孩子是否有多动症

从三个方面可判断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了多动症?吴为阁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是看症状是否符合标准。主要看注意障碍、多动、冲动三大临床特征,一周有3天或以上时间出现这些症状,才有可能是多动症,如果一个月才出现一两次,那就不典型;二是严重程度(功能损害)达到中度或以上标准,对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三是病程标准,起病于12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六个月。

吴为阁说,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个性冲动等,多动症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社交、课堂纪律、生活等,孩子已经没办法正常匹配其所处年龄段的角色要求。有的孩子虽然好动,但是有分寸,会看场合,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调整角色,例如上课时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即便犯错误,一两次就能矫正。而患多动症的孩子则很难配合服从,且屡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林伟泽说,“好动”并不代表就是多动症。好动的孩子,多表现在特定的情景下,如课后游戏、户外活动等,在需要安静或有纪律约束的场合多能保持不动、控制好自己行为,有目的性、有计划和安排。而患多动症的孩子行为冲动,无计划,自控能力差,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会心神不宁、动个不停。

林伟泽补充说,以学习为例,患多动症的孩子经常是家长盯得紧了,学习成绩就会上去,家长稍一松懈,成绩又下滑了。“除了学习成绩的起伏变化,如果孩子好动,但家长不确定是否是多动症,可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即便不是多动症,也可以通过分析孩子多动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帮助孩子短时间内提升自控力和注意力。”

危害多大

早期若没有及时干预

青春期后问题更突出

吴为阁说,“多动症”是一种病,对孩子的危害是长期甚至终身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损害。多动症不仅损害儿童的学业,造成学习困难、成绩差、厌学和辍学,也严重损害他们的社会功能、人际交往、情绪及自信心的发展,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危害。

家长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儿童多动症的早期识别。很多父母觉得小孩子多动才聪明,长大就好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事实上,如果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就被发现有轻微的多动症,就应及时进行干预,不然到中年级时会因影响课堂纪律、打扰别人,容易被同学排斥、孤立。像明明就是这样,都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对同学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而且才9岁就有青春期叛逆的倾向了,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医学上称之为“对立违抗障碍”。如果未及时干预,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进入青春期(初中)后,随着成长带来的社交圈子的改变、自我力量的觉醒,其性格缺陷造成的冲动、攻击性、破坏性行为会更加突出,并由此引发厌学、人际关系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孩子可能将青春期的精力转移到社会场合中,过早社会化,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从学校到社会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规范化教育,将给个人的价值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医生提醒

老师别贸然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不要实施“棍棒”教育

吴为阁提醒,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识别危险因素。老师如果发现问题,不要贸然当着家长的面给孩子贴标签,要用关心孩子的口吻和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就诊。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工具,来初步评估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倾向。他特别推荐SNAP-IV量表,只要扫描二维码便可使用。这一筛查量表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执行操作简单,结果可即时查阅,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筛查、评估诊断工具,由老师或家长评估都可以。

林伟泽说,对患多动症的孩子,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及时送孩子就医治疗,不能对孩子非打即骂,实施所谓的“棍棒”式教育。“棍棒”式教育不仅不能医治多动症,还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紊乱,让孩子的病情雪上加霜。“棍棒”式教育还会破坏亲子关系,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林伟泽提醒,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即使症状较轻、不能明确诊断,家长也应努力改善亲子关系,关心和体谅孩子,保持良好的耐心,对孩子的学习任务不应当过于苛求。注意保证孩子的合理作息,适当鼓励孩子,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维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个性特质的形成,还会对其人生观、价值观、时间观的塑造产生正面作用。在饮食上,应当合理膳食,不能让孩子有饮食偏好,不过分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作者:汪燕妮 龚小莞

来源: 厦门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