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入门第十二讲(云庐九友张继刚)
谈书画鉴定之运用方法与研究
— —
目鉴、比较、分析、考证与心性学
文|张继刚
书画鉴定过程首先要从了解画家生平介入,清晰的知道画家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及心性所在、思想高度、感情意识、审美情趣、思变能力、笔墨问题等。通过这些内在与外在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作品的时代性及个人不同时期的风格面貌,这样真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在书画鉴定中有望气派、考据派以及予所论之的心性学理,无论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目鉴、比较、分析、考证都是必要的,而心性研究更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洞察,对作者心性所生发的笔墨、设色、构图及画家内在的审美追求及人文修养和生命动态的探寻,这些综合因素是奠定学术研究的基础。目鉴——是对作品的初判;比较——是对作者综合研究后与标准作品进行比对;分析——是在比较中分析作品笔墨构图间存在的差异;考证——是通过文献研究确认作品在传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心性研究——是通过对作者内心深处的探索,感受其审美趣味、意境意象与内心深处映照而生发的笔墨、设色、构图等独具特色的形式,强有力地来辅助目鉴、比较、分析、考证所形成的最终结果。
米芾 《蜀素帖》中的殷字
书画鉴定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书画家自身的笔墨风格与时代特征入手,深入研究画家的个人面貌及独树一帜的笔墨特点;二、要感受作品内在流露出来的作者心性与气息;三、从款、印、跋入手,考证款、跋中的避讳问题,避讳为作品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避讳一直被鉴定界认为是鉴定书画作品真伪的有效研究手段。宋代将“匡”改成“辅”字,避赵匡胤讳,“纨扇”改成“团扇”,“纨”与宋钦宗赵桓的“桓”字近音。黄庭坚《小草千字文》中“纨”字改成“丸”字,避讳钦宗,这一卷子被专家认为是宋钦宗以后宋人的仿品,因为黄庭坚没有活到钦宗那个时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米芾名迹《蜀素帖》,帖中出现了“殷”字避讳问题,“殷”字为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之名,米芾在书写这卷作品时将殷字省掉了一捺。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收藏了一卷北宋范仲淹书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文学作品《伯夷颂》,作品中亦出现了两个“殷商”中的殷都缺一笔,此处亦是避讳,与米芾卷“殷”字相同,避太祖父名。成都武侯祠岳飞书行书卷《前后出师表》石刻为伪作,句中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避讳钦宗赵桓的“桓”字。此作品经清人欧阳辅考证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人作伪。清代名家邹一桂有别号让乡,仿者常把乡与卿字误写,这类款识作品必然为假,因为邹一桂父名卿森,仿者不知,造伪在此处露出破绽。
范仲淹书韩愈《伯夷颂》中的殷字
避讳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部分,考证避讳内容是古代书画作品断代及真伪的重要辅助因素。
双胞与多胞问题
双胞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在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模样相同的作品亦不胜枚举。当遇到这类作品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辨别中找出并确定双胞作品的真伪问题,双胞作品无论从立意、构图、用笔、设色、款式、内容、印章等各个方面都相同,几乎难以辨别,但是也不能说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假如双胞为北宋时期的作品,那么首先就要解决的是材质问题,纸、绢是否为同一时期的产品,是否具有那个时代生产工艺的特征,如果不一样或类同,亦不能判定其中真伪,如果一为宋代材质,另为明代材质,即可判定真伪。对纸、绢鉴定除了目鉴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检测纸、绢纤维成分及老化程度。从而确定材质在自然环境中老化的时间及年限。色与印泥也可以在目鉴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检测出色与印泥的成分及在自然环境中的氧化程度,为鉴定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后,就要解决作品中的笔墨问题,双胞作品一定是二者难辨,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观察构图,是否于精微处见有异样,若有异样,或无异样时,就要看笔墨技法了,是否于精微处见妙,于变化中生动自然,气息是否相通,若气息相通者,说明双胞作品出自一人之手,若不相通,其中必有伪作。伪作与真品比较,伪作气息必然不畅,笔墨必然无趣,留有呆板痕迹,这些因素的形成在一个“仿”字,仿必然是在小心翼翼下完成的,局促之中是难现心性真意的。气息是什么?作者心性滋养所形成的独有气质,是笔墨于自然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气象和审美品味,心性与气息是任何人都无法模拟的。因些,判断双胞作品时除了解决笔墨、构图、设色问题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解决画家心性与气息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作品真伪的问题就可以判定了。
《林和靖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
《疏树遥岑图》上海博物馆藏
在历代传藏的重要作品中,出现了多幅双胞胎作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上海博物馆各藏一件《宋人人物》图,两件作品从构图到笔法设色完全一样,不分伯仲,但从材质上划分出年代的前后,上海博物馆藏品为明代仇英仿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宋人作品。董其昌有《林和靖诗意图》藏故宫博物院,《疏树遥岑图》藏上海博物馆,二轴双胞,我分别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目鉴两件作品。构图笔墨一致,故宫轴笔墨气息弱。安徽博物馆藏弘仁《晓江风便图》,美国收藏家犹太人Crawford顾洛阜藏《晓江风便图》,二图双胞,安徽藏卷为真迹,顾氏藏本为伪作。清代乾隆皇帝时常命画师将自己御像融入画中,作以同样的构图、笔墨、细节、尺寸,一模一样的创作数幅,形成了双胞或多胞作品,其中《是一是二》图轴,就属于这类的作品。当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先生于五十年代为辽宁省博物馆摹北宋黄荃《写生珍禽图》两卷双胞作品,我于辽宁省博物馆库房内看到。以上是我在工作中所见及研究过程的方法。
弘仁《晓江风便图》安徽博物馆藏
《晓江风便图》顾洛阜藏
历代名家作品代笔问题
在千余年的美术史中,历代名家均有请人代笔的现象出现,史料记载吴道子由翟琰、张藏等人代笔布色,这种代笔方式是因为吴道子所接受绘制的壁画面积较大,翟琰、张藏作为吴道子助手帮助吴道子绘制是合理的。绢、纸材质的书画代笔作品,也是屡见不鲜,北宋徽宗赵佶虽然能书善画,但是传世作品中不泛有宫廷画师捉刀之笔。明代董其昌亦有代笔多人,其中有陈继儒、赵文度、杨文骢、沈士充、(释)阿雪、吴振、叶有年等。清人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中记载:“曾见陈眉公书扎云,子居老兄,关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明确的记录了董其昌有代笔作品。目前发现乾隆皇帝为宝亲王时,传世作品中的题跋,超过九成为梁诗正代笔,陈邦彦、张照、钱陈群、刘统勋、嵇璜、裘曰修、陈孝泳、董诰等人也均为乾隆皇帝代笔,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冬,《石渠宝笈》续编成书之际,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在《快雪时晴》册中题写道,“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镜,今岁诗字多,艰于细书,命董诰代写,亦佳话也!御识”。
《快雪时晴》乾隆题
《快雪时晴》董诰三次代写御制诗
此时董诰年54岁,被弘历钦点为“代写”人。随后三年间,他在《快雪时晴》册中先后三次代写御制诗,其中包括癸丑(1793年)冬月、甲寅(1794年)腊月、乙卯(1795年)孟冬月各一首,署款依次为:“御制雪六韵,乾隆癸丑冬至月,臣董诰敬书”,“御制雪一律,乾隆甲寅腊月,臣董诰敬书”,“御制雪一律,乾隆乙卯孟冬月,臣董诰敬书”。董邦达、董诰父子、蒋廷锡、钱维城等人亦有代笔之作。嘉庆十九年(1814年)《上海县志》卷十五艺术·人物记载,“王睿章…子冈,字南石,绘山水极高古,尝游京师,为尚书董文恪邦达客,画苑供奉半出其手,其得意处近视倪迂。旧志云:善写禽鱼花木,为时所称,盖其余事耳”。董诰门客周凯也在其《富阳画山水者记》一文中记载了“文恭(董诰)山水多作于翰林时,晚年参赞枢密,经进图画,或自勾轮廓或布置景物,属门下宾客成之,再加点改,与黄尚书钺供奉书画,睿皇帝知事繁,大幅尝奉旨不必亲作,小册,便面,时奉命为之,觊所亲睹也”。这些文学记录了当时词臣书画代笔作品的基本情况,周凯为董诰门客三年,故文字可信。慈禧书画作品多为缪嘉蕙代笔,缪嘉蕙昆明人,随夫宦蜀,夫忘子幼,以书画为活。缪氏工翎毛、花卉、抚琴,后经四川督抚乃驿送京师为慈禧书画代笔,赏三品服色,与慈禧署诸左右,朝夕不离,人称缪姑太。赵之谦请王庭训代笔,吴昌硕也有王一亭代笔之作广为流传,李鸿章、翁同龢亦有代笔作品流传世间。张大千亦有何海霞代笔,傅儒工细之作品多为他人代笔。
代笔作品也为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但是只要运用方法正确,还是能辨别出真伪的。
误笔与错字问题
误笔与错字,在古代名迹中是常见的,《张迁碑》中“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而又有云‘爰既且于君’,则‘暨’之误”。王念孙《汉隶拾遗》:“爰既且于君,义可通,明是爰暨于君之误”。《魏元丕碑》:“爰暨于君之矣”。是说原文“既且”当为“暨”字了,书者误将“暨”写成“既”了。
《张迁碑》
陆柬之《文赋》
褚遂良《倪宽赞》
唐代陆柬之《文赋》中:“物昭哲而牙进”,“牙”字应该为“互”字,《昭明文选》此句作“互”字,“于是沉辞拂悦”,“拂”《昭明文选》作“怫”字用。褚遂良《倪宽赞》中“奋”下“田”写成“臼”,“旧”下“日”写成了“田”。《阴符经》中“执”字多写了一点,“私”字“厶”写成“么”。“瞽”字左上写成了“幸”,“故”字右边写成“久”字,“杀”字多写一个“x”。
苏轼《赤壁赋》中“赢”字应是“盈”,写成了“赢”。帖中“求”字无点,“壑”字右边应是“又”字,确写成了“欠”字,“登”字“癶”字多写个点,“凌万顷之茫然”的“凌”字写成了“陵”字,《寒食帖》中的“涂”字应该写“途”,苏轼《新岁展庆帖》“试令依样造看”中的“样”写的像“朴”字,米芾《闰月帖》“孰”字,“丸”多了一点,黄庭坚《砥柱铭》中“礼”字繁体字,是“示”字旁,“示”字旁应该是右方只有一点,黄庭坚写成了两点。柳公权《玄秘塔碑》中有四个“秘”字,其中一个“秘”字是正确的,有一个“礻”旁的“祕”,还有两个字写成了“衤”旁的“袐”。包括《淳化阁帖》中“轨”也多了一点。这些作品中个别笔误所形成的字,并不影响对作品真伪的定论。
苏轼 《赤壁赋》 壑、登、陵、赢字
米芾《闰月帖》
个人风格与早晚期面貌之演进
每个人作品都会出现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风格面貌,王羲之作品亦然,如辽宁省博物馆藏王氏一门书翰中的《姨母帖》以及日本皇室收藏的《丧乱帖》来比较研究,二帖用笔明显不同,《姨母帖》是王羲之后人王方庆敬献给武则天的王氏一门书翰真迹,武氏命人勾摹流传至今,我于辽宁省博物馆见此卷数次,详细观察研究,所摹细微处应与真迹原貌无二,因此,该法帖被誉为海内最可靠的王书面貌,《丧乱帖》亦被专家认为下真迹一等之摹本。
王羲之《姨母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羲之《丧乱帖》
然两帖对照亦有别处,从用笔到字的结构看,还是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个别字的结体行笔气息相似,两帖中的“顿”左侧“屯”字边旁,用笔极为一致。王献之《鸭丸头帖》与《二十九日帖》我分别在辽宁省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观察多时,两帖用笔结字不同,但《二十九日帖》中的“匆匆”二字的行笔、速度、笔势与《鸭丸头帖》有相似之处,气息上也近相同。
王献之《鸭丸头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献之《二十九日帖》上海博物馆藏
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多宝塔》亦不同,前者行草书,笔意苍郁,气息含悲。后者楷法,秀美刚劲,清爽宜人,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简结明快,两件作品比较起来各具强烈的独特特点。虽然作品风格不同,相差较大。但不能因为风格上的差异而否定出自一人之手。怀素《苦芛帖》与《小草千字文》,两者从用笔、书写速度、结字形态上完全不同,《苦笋帖》书法秀健,结构舒展,《小草千字文》静谧、平和,用笔结字轻松自然。
黄庭坚《诸上座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华严疏卷》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黄庭坚早期作品《华严疏卷》,这卷作品与他晚年的作品比较风格差异甚大,但是两卷对照,从个别字的笔法、结体上看,二者之间还是能找到相关的联系,我将上海博物馆藏《华严疏卷》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诸上座卷》作比较,其中“时间”的“时”字,两帖相同,从中不难看出黄庭坚书法受颜真卿影响极大。
赵孟頫《杜甫秋兴八首》上海博物馆藏
《杜甫秋兴八首》赵孟頫自跋
赵孟頫《禊帧源流考小楷卷并自跋》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赵孟頫《禊帧源流考小楷卷并自跋》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赵孟頫《杜甫秋兴八首》、欧阳修的《秋声赋》《禊帖源流考小楷卷并自跋》作品,三卷以辽宁省博物馆卷最为代表赵书风貌,上海博物馆卷初观以为伪作,与赵孟頫标准作品相差甚远,如果卷尾无赵孟頫自跋:“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观之未必为吾书也”句。这卷作品很难认定为赵孟頫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卷与上海博物馆卷类似,卷尾亦有赵孟頫自跋说是二十年前写的,学萧子云,与后来学李北海完全不同。
沈周 《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藏
沈周《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盆菊幽赏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周不同时期书法对比
沈周早年画作《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藏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中期作品《庐山高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晚年作品《盆菊幽赏图》藏辽宁省博物馆,三件不同时期的作品,创作时间距离50余年,沈周早年《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得黄公望遗法,中年《庐山高图》得王淑明法,参造化于己意,完成了这幅宏篇巨制,晚年完全是自己的面貌。陈淳早年学文徵明,后为之一变,亦无乃师样式,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面貌。齐白石早年学徐渭、金农、吴昌硕,晚年为之一变,形成了独特的齐家特色,完成了自家的面貌。张大千早年与晚年作品的款字完全不一样,绘画作品也有很大的变化。
无论作品怎样的变化,字里行间都会流露出让我们可以寻找到的蛛丝马迹,从这些内外因素中运用目鉴、比较、分析、考证、心性学研究入手,就会取得成果。
已亥仲春张继刚于沐芦草堂
文章摘自《过眼烟云》
张继刚
1966年生,字慎之、号知行,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师从杨仁恺先生三十年。集目鉴、比较、分析、考订、心性学等综合学科,建立“书画鉴定与心性学”学理。古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学者,当代文人画家之代表,倡导“文人画之士人精神”。涉猎文、史、哲、诗、词等,创建“云庐艺社”学术机构。出版著作发表论文,作品被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并应邀个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庐艺社社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