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有哪些古镇古街巷(就不怕有人问你溧阳的名胜古迹了)
5
九月
星期二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清嘉庆年间,溧阳知县陈鸿寿主持编纂《溧阳县志》,记述了当时的自然、社会、历史及现状,下图为嘉庆县志溧阳县《全图》,描绘有山脉、河流、城市和集镇。
溧阳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墨宝诗篇,一起看看来古溧阳的名胜古迹都有哪些吧!
文 昌 阁
文昌阁坐落在溧阳老县城东南角的城墙上,共三层,历经明朝、清朝、民国。公元1618年明代的教谕金维基兴建,天启四年知县董允生重修。清康熙三年,知县徐一经重修。五十三年,知县武二酉又加以修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城墙裂坼,文昌阁倾斜,知县张经邦倡议带领绅士捐款改修,光绪戊子年(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修,最终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投 金 濑
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杀死大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次子伍员(子胥)逃往吴国,经过濑水,遇见在水边浣纱的史贞女,向她讨食,史贞女把浆纱的半桶面糊给他吃了。伍子胥临走时再三叮嘱史贞女不要讲出他到过这里,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处向。史贞女为了使伍子胥放心并保全自己的贞节,立即抱起一块大石头,投水身亡。她的尸体浮至上游三里的木杓兜村(今溧阳南渡镇庆丰),由村民捞起安葬。后来伍子胥率领吴国兵马打败楚国,报了大仇,凯旋回师经过溧阳濑水,要报答史贞女百金,但寻不到她的处所,于是把金子投入水中才离去。
"投金濑"在溧阳大溪西边,与庆丰隔河相对,春秋时河面较宽,后因污泥阻塞变狭,新中国成立后已拓宽拉直。历代来不乏捞得金瓜子者。当地农民在河中罱河泥也曾发现金瓜子,现有半粒收藏于溧阳文物保管委员会,系溧阳南渡中河边乡民拾得。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李白游溧阳,应县令郑晏等的请求,撰写《溧阳濑水贞女碑铭 并序》,由李白的族叔、著名书法家、当涂县令李阳冰书写。
太 白 楼
安史作乱,天宝十五年(756)初,长安被攻陷。李白只身从河南漂泊到溧阳,与大书法家张旭相聚于溧阳酒楼畅饮纵谈,醉后李白乘兴高歌吟了一首《宴别张旭与溧阳酒楼》诗(即《猛虎行》),张旭亦嗜醉随即挥毫草书笔录。“诗仙”与“草圣”二位大师“珠联璧合”地在溧阳酒楼成就“诗篇墨宝”之二绝佳作,熠熠生辉,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溧阳人为了纪念此事,便把溧阳酒楼更名为“太白酒楼”。
千百年中,酒楼时有兴废。唐天复三年(903),溧阳县县治从旧县(今旧县村)迁至濑水之畔的溧城镇,当年的那座酒楼逐渐衰败而至消失。康熙八年(1669),知县徐一经在溧城镇将水关(红旗桥北)上的“清晖堂”改建为太白酒楼,并将李白的《猛虎行》刻石置于楼的南北两壁。乾隆六年(1741),新任知县又增建一层。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又重建于双桥旁(码头街西端),抗日战争期间又毁。1986年,溧阳县人民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在濑水之畔的高静公园中东南隅土岗上,重建仿明代殿宇式的太白楼。
北 湖 亭
北湖亭在旧县,诗人李白曾经登上此亭。李白在此写下《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天青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目色送飞鸿,贸然不可攀。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闻有贞女义,振穷溧水湾。马世俊也在北湖亭写过《北湖亭怀正则兄》:朝游北湖亭,波长不可渡。何人一亩官,栖迟乐晨暮。浩淼接烟岚,迷离辨云树。帆影入遥天,卢声杂群鹜。近夜听鸣榔,渔歌散还聚。尝怀缃帖书,潇洒送风雨。大隐半城市,闲吟见幽素。知君湖上心,回我天涯步。
三 塔 荡
三塔荡,亦称三塔湖,是古中江流迳的重要湖荡水泊,历史上也是有名的风景胜地。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三塔湖,每逢水涨,荡里白茫茫一片,船在荡中航行往往迷失航道。清朝乾隆初年,在汤振原的倡导下,在航道上树起十根高高的石柱作为行船的标志。后因水中石柱损毁,到了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监生汤岳又用自己的钱在航道边复建十根石柱。从此以后,虽遇大水,舟船可照常航行。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溧阳县续志》记载:“三塔湖,宋张孝祥经此赋诗题柱。菰蒲一碧,烟波荡空,洵(实在)胜境也。”
长 荡 湖
长荡湖跨溧阳、金坛两市,在今溧阳市区东北部20公里处。郦道元《水经注》称此湖为“五古湖”之一,是古太湖分化湖。古时候,长荡湖水面较大,南至溧阳南河,北至金坛建昌,南北50多公里,所以晋代时就有“长塘”之名。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围垦,如今面积仅剩85平方公里。“冬至踏雪大涪山”被明代溧阳名士马一龙提名,与“端午竞渡盘龙埝”、“重阳登高玉女潭”等一道,成为溧阳的四时八节之一。
燕 岭 梵 音
燕山岭在现今天目湖镇区域内有一座山叫吴冶岭,由吴冶岭向城又分出两条支脉,史料显示,其中的一支往西北五里,在县治西南十五里处,叫石门山(就是今天的大石山),另一支是从吴冶岭往东北十里,在县治西南八里处,山南有驸马界。叫燕山,也就是今天的燕山岭、燕山公园。古代画家吴环曾经写过一首赞美溧阳《过燕山》的诗篇:山下望山远,谁知山几重。出云群石色,过雨半林容。溪渡思寻杖,岩栖悟听钟。荒荒櫵径白,高士寄孤踪。
平 陵 古 邑
平陵古城在今溧阳市区西12公里处,即今南渡镇古城村。唐代溧阳县尉孟郊曾在平陵古城游览吟诗并营建射鸭堂。据《溧阳县志》载:城周围二米长,城高一丈四尺,城壕阔六、七尺,城内居民只有五、六家。孟郊《送淡公》诗共12首,大多是描写的射鸭堂,现录其中一首:短蓑不怕雨,白鹭相争飞。短楫画菰蒲,斗作豪横归。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
石 屋 古 冶
石屋山,又名石牙山,海拔60米,位于社渚镇西南部、天目山脉的最西端,是一座历史名山。石屋山曾三面环水直通胥河,是吴楚交界之地,是重要的军事要道。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追寻古人的足迹,写下不朽的诗篇。《溧阳县志》载:“县治七十里处名石屋山”。《建康志》载:“在山西面有铸剑坑,吴王曾派欧冶子在这里铸剑”。相传姜子牙曾来此垂钓,山上还有他的遗迹。伍子胥也曾三过此山,最后在社渚开挖胥河,助成大业。石屋山白云禅寺,矗立山峰,梵音悦耳。
茭 山 石 林
茭山俗名小山,又名巧石浜。海拔不过百米。古时茭山株翠竹簇,景观繁华,后渐荒芜。何谓巧石浜?浜即停船的水湾。古时,这里的泊船处,距离山脚几十步远。在它的山脚下有石林,从石林向下看有一水潭,叫“龙湫”,相传每逢干旱时,群众到这里来求雨,大都有灵验。 那时很多文人墨客游览茭山,并留下诗篇。明代别桥马一龙游茭山石林写了《茭山题壁》、《游茭山》,任端书《巧石浜》,陈掖臣《小山》等。茭山北麓约30米处,便是南河。据传河畔为古时的巧石浜和停船处。
平 陵 书 院
平陵书院创建于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地址在原溧阳县城东北隅,为溧阳市实验小学的前身,历史上的院内有“苍云”石巍然屹立。相傅宋丞相赵葵定居溧阳后乐晚香堂于城南,宋理宗赐他“三石”,“苍云”其一,石上篆刻“苍云”二字,传为宋高宗所书。至明孝宗弘治年间知县符观移置于行馆(平陵书院前身)。光绪28年(1902年),清政府废科举行新学,“平陵书院”改名为“溧阳县高等小学堂”。
溧阳的每一处山水风景
每一处古井桥梁
每一处文物遗迹
都是历史岁月的积淀
溧阳还有很多的名胜故事
等待去考证去发现
溧阳
◆ ◆ ◆ ◆ ◆
溧阳市旅游局出品
来源 | 中国溧阳
编 辑 | 刘 佳
微信工作室 | 小掌柜之家
联系人 | 18906146555
czly0049
◆ ◆ ◆ ◆ ◆
醉美溧阳
溧阳古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