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电子运动速度与光速可以比拟:以最快速度观测电子运动
来源:科技日报、环球科学、科研圈、高分子科技、 CellPress细胞科学、 iNature等
- 首个量子可扩展算法面世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10月1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开发出第一个真正可扩展的算法,在量子计算机上揭示了强关联电子系统的重要特性,有望催生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高效的新算法以及更好的消错技术,成功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模拟,实验规模是此前的4倍,由10倍多的量子门组成。研究人员表示,本实验中的费米—哈伯德实例代表了使用量子计算机解决现实材料系统的关键一步,他们成功开发出了第一个真正可扩展的算法,可以运行费米—哈伯德模型。这表明,他们将能够扩展算法,以利用更强大的量子计算机。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335-4
- 美国血管生物学者邹明辉15篇论文被撤回
10月11日,《美国生理学杂志:内分泌学与新陈代谢》(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发布撤稿声明称,应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科研诚信办公室要求,美国生理学会对一篇已发表文章进行撤稿。该文章中的图片1和图片2存在图片重复使用问题,并且严重影响了该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撤稿论文题为“Suppressionofthe mTORC1/STAT3/Notch1 pathway by activated AMPK prevents hepaticinsulin resistance induced by excess amino acids”。
另外,公开信息显示,邹明辉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署名的多篇论文已被撤回,截至目前已达15篇,撤稿原因主要包括图片重复使用、伪造图片和数据。
https://journals.physiology.org/doi/full/10.1152/ajpendo.00202.2013_ret
- 迄今最重的硬骨鱼被发现,体重近3吨
来源:Journalof Fish Biology
10月11日,发表于《鱼类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Fish Biology)的一项研究,详细揭示了一条巨型的南方翻车鱼的详细信息。
这条南方翻车鱼约3.6米宽,长约3.5米,重达接近3吨(2744千克),刷新了迄今最重的硬骨鱼纪录。此前的纪录保持者是1996年一条在日本被捕获的南方翻车鱼,其体重为2300千克。2021年12月,这条巨型南方翻车鱼的尸体,首次在北大西洋葡萄牙群岛中的Faial岛海岸线周围被发现。随后,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打捞,并进行了适当的研究。目前南方翻车鱼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现,但其具体数量并不确定。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fb.15244
- “阿秒钟”以迄今最快速度观测电子运动
来源:Nature
10月12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捕捉到了电子在几百阿秒(1阿秒=10-18秒)内的运动,这是迄今为止最快的速度。
为了观察自由电子在固体中的超快运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阿秒“秒表”。这个“阿秒钟”的“钟摆”是两个光脉冲,一个是与电子的状态相匹配的能量脉冲,另一个是导致状态改变的脉冲。他们基本上可以拍摄这两个脉冲如何改变电子的量子态,然后将其表达为时间的函数。双脉冲序列允许研究人员进行时间测量,其精确度比加速电子的太赫兹光周期的百分之一还要高。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90-2
- 电催化剂的有效结构促进尿素氧化反应
来源:Chem Catalysis
10月13日,发表于《化学催化》(Chem Catalysis)的一项研究,以铬掺杂氢氧化镍为模型催化剂,讨论了镍基氢氧化物用于促进小分子电氧化反应的催化过程。
研究人员以铬掺杂氢氧化镍为模型催化剂,发现了Cr的引入可以调节微纳形貌以及电子结构,优异的超亲水-超疏气特性加快了界面气泡脱附。通过计算,他们证明了所合成的催化剂具有优异的UOR性能,尿素分子会优先吸附在活性位点上,抑制了有效结构的不利重构。此外,传质增强有效抑制大电流密度下的性能衰退。在含尿素废水电氧化测试中,同样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
https://www.cell.com/chem-catalysis/fulltext/S2667-1093(22)00515-2
- 兼具高弹性与刚性的新型材料被研发
来源:Science
10月13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灵活切换刚性与弹性的材料。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叫做顺-环辛烯的单体原料,想要通过对它进行立体控制的开环易位聚合反应来合成目标高分子材料。经过实验,他们发现了一种热潜伏型的双N-杂环卡宾钌配合物,它可以使光照下的单体聚合为反式的半结晶聚合物,这种物质更具刚性;无光照区域中的单体就会在室温下聚合为顺式的聚辛烯酰胺,这种物质则更具柔软与弹性。也就是说,仅通过光照并引入这种催化剂,就可以使这种合成材料由具有不同机械性质的部分组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6975
- 新纳米材料增强对肿瘤微环境的控制
来源:Biomaterials
10月14日,发表于《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纳米电机增强对肿瘤微环境的控制,用于恶性肿瘤的协同治疗。
研究制备了一个Ce6@AT-PEG-MSN-Pt(CAPMP)纳米电机,它可以在肿瘤组织中自发移动,同时对各种肿瘤微环境进行增强操作。在治疗过程中,CAPMP上的酰基硫脲基团会捕获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铜,导致肿瘤严重缺铜。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局部温度的升高和1O2浓度的提高对肿瘤组织有明显的损伤作用,有利于原发肿瘤的消除,而缺铜和缺氧逆转进一步阻碍肿瘤细胞的迁移抑制转移,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策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2004938
- 一种关键分子能帮助人脑抵抗神经损伤
来源:Cell
10月17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关键的激酶能够引导小胶质细胞清除大脑中的有害物质,防止有害物质积累。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去除小鼠脑中的脾酪氨酸激酶(SYK)会导致β-淀粉样斑块堆积,而小鼠会出现类似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而激活SYK能帮助清除斑块。同时,在患多发性硬化症的小鼠中,SYK的缺失会导致受损的神经保护膜——髓鞘碎片无法及时被清除,加重相关症状。研究显示,由于SYK在清除这些神经毒性物质中的关键作用,以其作为靶点的免疫疗法或在治疗神经疾病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9.030
- 制备强黏附和回弹性的智能导热复合材料
来源:Advanced Science
10月17日,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设计具有复杂功能热导、传感和机械传导集成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研究团队使用乙烯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交联增强剂,聚2-[[(丁胺基)羰基]氧基]乙酯(PBA)作为软段,通过优化PBA与PDMS的含量设计聚合物基体。然后,基于力-热耦合设计思想,采用模板法制备得到石墨烯阵列,利用物理浸渍填充法分多次将聚合物填充到沟壑状褶皱石墨烯阵列(VAFG)的空隙内,获得兼具强黏附、回弹性的聚(PBA-ran-PDMS)/VAFG智能导热复合材料。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1331
- 深度学习可识别显微照片中的细菌
来源:Nature Methods
10月17日,发表于《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的一项研究,开发出一种深度学习软件Omnipose,其能帮助解决在显微镜图像中识别各种微小细菌的挑战。
为了探究它是否也可成为其他依赖显微镜的生物甚至非生命科学领域的多功能工具,研究人员在超小型蛔虫——秀丽隐杆线虫的显微照片上试用了该程序,秀丽隐杆线虫是遗传、神经科学、发育和微生物行为研究中的重要生物。结果表明,无论它的各种伸展、收缩和其他运动如何,Omnipose都可挑选出秀丽隐杆线虫。这种能力在延时跟踪秀丽隐杆线虫运动期间的神经研究中可能是有用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2-01639-4
- 基因组中古老病毒残余在正常组织中很活跃
来源:PLOS Biology
10月18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健康的人体组织通常也会表达逆转录病毒的序列。
研究人员利用RNA测序探究了来自1000余人的54种健康组织,观察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的一个亚组HML-2病毒的转录水平。他们发现,HML-2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转录,小脑、垂体、睾丸和甲状腺中转录水平尤高,且在演化树上越古老的HML-2病毒,基因表达水平也越高。研究人员认为,HML-2活跃表达并不局限于病变组织,在未来可能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筛查。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1826
- 制备化学交联MXene/超取向碳纳米管复合薄膜
来源:ACS Nano
10月19日,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的一项研究,制备了一种高强度、超柔、轻质、可穿戴的化学交联过渡金属碳化物 (Ti3C2 MXene)/超取向碳纳米管 (C-MXene/SA-CNT) 复合薄膜。
研究人员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高强度、超薄、柔韧的超取向碳纳米管(SA-CNT)薄膜,通过在MXene分散液中浸渍处理并结合化学交联处理,制得双连续C-MXene/SA-CNT复合薄膜。MXene和SA-CNT薄膜形成的氢键作用和后续的化学交联处理形成的共价键作用,以及SA-CNT固有的优异性能,使得C-MXene/SA-CNT具有超柔韧性和较高的力学强度。MXene和SA-CNT之间形成的双连续的微观结构,有效降低了非均匀界面的接触电阻。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8678
- NASA公布天体景象“创生之柱”新图像
来源:NASA官网
10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圆柱形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天体景象“创生之柱”的详细图像。
本次韦伯望远镜使用了近红外相机拍摄,透过了区域中的尘埃,让画面变得更为清晰。画面中最为显眼的是形成中的恒星。图中,红色的球体通常有衍射刺,位于尘埃柱的外侧。当气体和尘埃柱中形成足够质量的凝聚物时,便会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坍缩,慢慢升温,最终形成新的恒星。NASA估计,这些“年轻”的恒星只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而在图上看到的红色条纹,是新恒星形成时的喷射物。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2/nasa-s-webb-takes-star-filled-portrait-of-pillars-of-creatio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