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5个字(庚子杂说)
《韩非子》里面有一个故事“滥竽充数”,大致的情节是: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次都要听三百人的大合奏,有个南郭先生就来表示说自己也是高手,要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就让他享受和其他乐师一样优厚的待遇。但是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即了位,齐湣王也喜欢听人吹竽,但是喜欢独奏,结果南郭先生只好逃掉了。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被当做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寓言而被普遍接受,并且被用来对学习不认真,甚至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种劝诫。
这个寓意自然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自然不必说,但是时代不同了,同样的故事却能给人一些新的理解。
例如这个故事里面的一个细节,就是不同的两代国君,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不一样,一个喜欢大场面的合奏,一个却喜欢一个人一个人的独奏,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哪一个更加正确一些呢?或者说哪一个更加有价值一些?
虽然不能轻易下判断,但还是能把一些细节再仔细的剖析一番。
第一个细节,三百人的规模。当然在今天我们国家十四亿的人口体量之下,三百人实在是个小意思,我们曾引以为傲的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动不动就是几千人的大节目,甚至每年的春晚,三百人排个舞蹈可能都不显得热闹。
但如果退回到那个时代,这三百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据现代学者普遍共识的一些研究结论,战国时期,中国(不包括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人口也就是2000万左右,其中齐国人还算多一些,大概500万人。
而五百万人的规模,甚至只有现在国家的一二线城市人口的一半,而再往下细看,除去大量的农业人口,真正生活在齐国国都之中的也不过二三十万人,三十万人里面就有三百个乐师,这是什么比例。对应推导一下,大约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里有个两万多人的吹竽的大乐队,还时不时的进行演出。再假设点细节,这些人如果要演出,光用大巴车进行接送,一趟单程也需要500辆大巴车,排起来也得5公里长。
再稍微往外拓展一点,被称作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孔子,为什么虽然他的理念在当时的诸国并不被普遍接受,个人的政治生命也不算辉煌,但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重的一笔。你从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规模就能推导出来了。
两千万的总人口中,有三千个人是孔子的弟子,如果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十四亿人口中,他的弟子有二十万人。二十万拥有共同价值认同的人放在一起,是什么概念?这几乎是十个集团军的规模。再加上当时春秋战国时代,对于民间社会的管制和教育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冷兵器时代获取武器的途径也很多,可以说孔子虽然个人身份不高,算不上什么大贵族,但他却是独立于各国君主之外的一个拥有相当实力的政治势力,所以在历史上被大书特书也不足为怪了。
回到滥竽充数的故事中,三百人的规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这种规模的乐团,可是远超出现代人的认知的。
第二个细节,两任国君的选拔标准。
通过对三百人的乐队规模的估算和分析,不难会产生几个问题。
首先是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否会有如此多的人拥有学习乐器的机会和条件?要知道竽这种乐器可不是口哨和笛子这么简单的结构,而是有着三十六根簧管的复杂乐器,且不说能不能有那么多人学得会,单纯制造和购买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实现的事情。
其次春秋战国是各国频繁征战,杀伐兼并的时代,音乐虽然作为礼的一部分,也是君子六艺之一,但不可否认它的现实意义与同样六艺之中的军事技术射箭、御马差的多了。为什么国君会如此重视这个特殊的艺术门类?
最后就是这个故事中南郭先生是自己去找到宣王毛遂自荐的,按照任何人的常规行为逻辑,简单的测试也是必然的程序吧,也并不复杂,你只用给我当场演奏一小段即可,又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要知道当时的国君可不像后来的君主和现代的领导人,没事还总要和厨子、维修工交流下的,历史书中屡见不鲜。但是宣王却没有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宣王真的太蠢了,太容易被欺骗了吗?难道齐湣王才是聪明人?肯定不是,以为别人是傻瓜的人,往往自己才是最傻的那个。
那么仔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首先需要确定的是齐宣王肯定是一个有着正常思维和判断能力的人,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那么他对于南郭先生的不加考核就进行收编和给予相应待遇的行为一定就是有另外的目的的。
这个目的,可能就是政治上的考量。
我们也知道过去生产力很低的时代,普通的老百姓和更底层的奴隶,是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学习掌握这么一门乐器的。那么这些有三百人规模的乐队的主体,就很明显就是士以上阶层的人,同时还肯定不是有大量封地的卿和大夫等高级贵族,高级贵族虽然受过音乐教育,正像渑池之会上,赵王鼓瑟秦王击缶即可说明高级贵族都还是有音乐教育的,但是高级贵族肯定不会也没有必要去到乐队去赚取俸禄。
贵族是越生越多的,但是封地有限,加上接触政治核心,容易被权力斗争殃及池鱼,很多会家道破落。孔子也是破落贵族出身,即可见破落贵族这个群体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趋势。
这些破落贵族拥有知识,拥有血统,具有破坏统治的能力,再如果给他们一定的契机,就会给君主的统治带来负面的影响,战国后期的游士盛行,即是明证,游士不在乎自己的祖国,只在乎自己的成就和地位,多少人在他国的大展宏图之后,是自己祖国的社稷倾塌、人民死难。
但是齐宣王通过组织规模庞大的“国家乐团”,把这些破落贵族都收容起来,给予一定的物质供应,保障他们的生活,这样的话,一来可以减少社会上的潜在不安定因素,二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这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甚至是军事力量,可以借此平衡和制衡国内的大贵族。
不信翻开历史,就能看到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姓田,他们可是从原来的姜太公后人的手上篡夺政权得到的齐国江山,自然会对下面的大贵族始终保持警惕。尤其是齐国一直就有的“国”、“高”两大贵族,但是大贵族的血统不能剥夺,力量的均衡却可以实现。并且从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可以看到,人数规模一到,说不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为君主所用了。
如果能够接受这样的解释的话,关于组织如此之大规模乐团的一切疑问就能够解释了。
第一,规模越大肯定越好,因为根本目的就不在听音乐,而是收容不稳定因素,那么不安全的分子收容的越多,岂不是对于国家对于自己越安全?
第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复杂的音乐作为媒介。因为对于君主来说,这些潜在的隐患分子,天天训练军事技能,和天天吹拉弹唱相比,哪个更加有利,不言而喻吧。
第三,为什么齐宣王不对南郭先生进行考察,就很高兴的把他收入麾下,并且给予同等待遇。就是他本来也不为听音乐,反而你是主动找上门来,说明齐宣王的政治谋划产生了明显成效,为什么不高兴,不接受呢?
政治才是君主永恒要考虑的命题,而且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坐在位置上的人。
第三个细节,齐宣王和齐湣王的谥号。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古代有这么个传统,就是谥号。在一个人死后,特别是有身份的人死后,会有官方给予他一个谥号,对他的一生功过进行一定的评定。早期的君主也大多只有一个字,这里面的“宣”和“湣”都是谥,也就是对这两个君主的成就进行的评定。而这些词其实是有着确切的含义和明显的褒贬倾向的。
“宣”可是一个美谥,也就是好词,“湣”同“闵”则属于中谥,一般般的词,颇有“同情”之意。从二人的生平也大致可以看出来,齐宣王还是要比他的儿子齐湣王在各方面更加有成就一些。
齐湣王没有凭借祖父辈创下的雄厚基业,虽然前期也取得了一些战争的胜利,但后期的他,由于刚愎自用、骄横跋扈、穷兵黩武、拒听谏言、任用奸相、不讲策略,致使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内外树敌、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在五国联军的讨伐中,齐湣王最终国破身亡。
其实如果代入到这个故事中,其实也能看到一些影子,齐湣王没有理会父亲的政治策略的用意,只看到这些人在消耗大量的财富,所以就借题发挥,借着听独奏、考核的名义,把父亲好不容易收容起来的人都有给逼了回去。即使不是逼迫,这些人怎么也算个贵族,也是要面子的,你既然已经释放了不欢迎的信号,人自己就会走的,南郭先生也是这样。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就是戳中了这种尊严的痛点。
但是可以想见,在后面的战争中,或者宫廷内部的斗争之中,这些落魄的贵族,肯定会毫不犹豫就站在齐湣王的对立面,一个人把自己的敌人搞得多多的,那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
这个故事如果放在现代的背景下,又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有些人精于算小账,结果在大账上却吃大亏。
例如现在美国故意和中国搞摩擦,在全世界范围内忙着搞“退群”,天天就看着那些账头上的所谓贸易逆差说事,其实只要美国还能够主导国际秩序,那些所谓的逆差,其实都是全世界被剪走的羊毛,被收缴的铸币税和保护费而已。
但是美国只要一自动放弃国际秩序主导者、“世界警察”的角色,他可不会回到安享太平的富家翁的日子里,而是会把过去那些好不容易收拢起来的鹰犬,都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到那时身死国灭也不是不可能的。
再往小处说一个近期的新闻。最近武汉市花费9亿元的巨额资金,把全市所有居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酸检验,最终除了极少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外,没有一例确诊的感染者。
如果算账时是“花了几个亿,结果一例感染者都没查出来”这么理解,那么这无疑是巨亏的一件事。
但如果站在高处,算算大账就能明白,全国上下已经承担了数以万亿的经济损失,也花费了数以千亿计的抗疫资金,但是否取得最终的目标,其实大家心里都有忐忑,甚至这也是很多美国“甩锅”理论或者“阴谋论”能够传播的土壤。
即使武汉以外的地方大家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但只要武汉的情况一天不明了,谁也不能就认定我们取得了真正的胜利。但全面核查的情况一出,一切都明了了,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就是一个阶段的句号。
这个举措和结论。向内让国人放心,曾经疫情最为严重的地方都已经是如此大好局面,那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还不赶紧出来做事,继续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对外可以狠狠给那些自我标榜的国家、政客打打脸,告诉他们做不到的,我们就是能做到。
虽然想叫醒那些故意装睡的外国政客,确实不太可能,但从而还是能让国人真的有一个好机会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认可一番,真正树立起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这样看来,那几亿的检测费用,不就“四舍五入就像不要钱”似的吗?
算大账还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要坚持。有的事情看起来就像是齐宣王的大乐队,没有用处还虚耗资源,但是体会到它存在的时代合理性,并且敢于为此做出一定的付出和安排,或许收益就会让人产生意外之喜感。就像“鸡鸣狗盗”之徒,反而从秦国救得孟尝君的性命,这些吹拉弹唱也不精通的南郭先生,也未必不是齐湣王后期可以依靠的人。只可惜他视野太浅,没能坚持下父亲的政治谋划。
风物长宜放眼量,少算小账,更加敞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