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第二个盛世(大唐立国二百年)
当唐王朝得知回鹘汗国王庭被黠戛斯攻破、多路回鹘贵族南迁投奔大唐的时候,估计心情和千年后中国人得知前苏联解体时的心情类似。
多年恩怨纠葛,面临大敌报团取暖,既有并肩作战的兄弟感情,又有兵戎相见的刻骨仇恨,此时如何应对,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实实在在的考验。
当时的唐王朝,皇帝是晚唐最优秀的皇帝之一唐武宗,宰相更是晚唐最伟大的政治家——李德裕,李德裕,没有之一。
(李德裕)
【回鹘汗国南迁】
此时回鹘汗国已经立国百多年,但在无休止的内乱当中元气大伤,又在与吐蕃争夺西域霸主地位过程中伤痕累累。所以,当他们的世仇黠戛斯在北方崛起的时候,回鹘再次走上了当年东突厥、后突厥的老路,进入灭亡倒计时。
但这次的回鹘汗国多了一个选择,毕竟多年来一直是唐王朝共同对抗吐蕃的盟友,于是回鹘一部在第十四任乌介可汗的率领下南迁,进入唐王朝势力范围,准备从大唐借兵借粮复国。
(另一路回鹘残余西迁,千年演变成为我国维吾尔族、裕固族。)
南迁的回鹘势力并非一股,而是几只先后到来,这些势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最早来的一股势力是嗢【wà】没斯,本身也是回鹘王族最顶级的几个人之一,对自立为可汗的乌介并不感冒,是前任可汗死后没捞到汗位才南投大唐的。
之后稍晚数月的第二路首领是那颉啜,与嗢没斯类似,也有继承回鹘汗位资格,他们与嗢没斯势力合流,那颉啜、嗢没斯双雄并立。
加上第二年来的乌介可汗一部,回鹘南迁势力有三个首领。
(新疆歌舞)
【唐王朝的抉择】
这些事情发生在唐武宗开成五年(840年),当时唐武宗已经继位,但年号仍然用的是唐文宗的开成年号,要到第二年才会改为会昌元年。
以当时落后的通讯交通条件,唐王朝直到这时才知道草原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而且变化仍然在发生,于是,唐王朝的焦点全部聚集到了草原和边境上。
得知回鹘势力南投之后,唐王朝的朝堂上有很大争议,一派主战,一派主和。
主战的包括一些朝中大臣以及天德军节度使田牟,而一贯是强硬主战派的宰相李德裕竟然变身主和派,要慎重行事。
田牟负责的天德军,原本负责的区域生活着大量的党项、吐谷浑、沙陀部族,回鹘南迁,自然就挤占了这些部族的生活空间,且原来回鹘势大的时候,这些小族是回鹘欺凌的对象。田牟连续上表要求出兵驱逐回鹘与嗢没斯开战,实际上是为党项等族争利,南迁的回鹘贵族虽然是逃难而来的,但无论是人口、牲畜和携带的钱财细软,都让一贯贫穷的党项等族垂涎三尺。
(草原——黄河)
李德裕看出了这一点,在北方大局未定、黠戛斯敌友未分之时,与回鹘开战可能会影响唐王朝北方防御大局。
嗢没斯还有个显著的优点,就是南迁之后表现的非常顺从,并未有丝毫袭扰大唐军民的行动,打他师出无名。
当时唐武宗对此也有所怀疑,担心嗢没斯是否真心投靠,李德裕回答很有智慧:连朝中大臣是否忠诚都不敢保证,何况这个千里之外的夷狄?只是根据当前形势判断,认为投唐对他们更有利。
唐武宗采纳了李德裕的意见,虽然暂时没有接受这些回鹘贵族投降,但允许嗢没斯等人避难,并提供粮食赏赐以安其心。
当时天德军兵力仅有千人,即使真的出兵,也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影响大局。
【回鹘汗国内乱】
乌介可汗在被推举为汗后在草原上抵抗黠戛斯数月,兵败后南迁,对于分裂势力那颉啜、嗢没斯更是怀恨在心,双方发生武装冲突。
乌介可汗是唐王朝承认的正牌回鹘可汗,且唐王朝和亲回鹘的太和公主在乌介手中,现在乌介可汗已经亲自南来,自然要以乌介可汗为主。于是,从会昌元年(841年)开始,唐王朝开始停止给那颉啜、嗢没斯势力供给,借此对他们施加压力,以促进三方合流。
还是那个道理,黠戛斯敌友不明,一旦南侵,单凭乌介可汗一方不足以成为大唐的漠南屏藩,必须统合其余力量。
且多年来,回鹘汗国毕竟是与大唐并肩战斗的盟国,从道义角度上来看,维护回鹘正统也是正义行为。后世有个典型例子,联金灭辽、联蒙灭金的宋王朝就是毫无智慧可言,战术上可行,战略上愚蠢透顶。
在此情况下,那颉啜、嗢没斯短暂的联盟破裂,其中一部分投奔乌介可汗,而那颉啜、嗢没斯分道扬镳,嗢没斯一直是坚定的投唐派,那颉啜既不想投唐,又不想投乌介,就成了几方都要打击的对象。
回鹘三方内战持续了一段时间,到会昌二年(842年),局势开始明朗。
实力最强的乌介是肯定要支持的,这是未来唐王朝与黠戛斯势力的缓冲区;嗢没斯已经表现出对大唐足够的忠诚,是可以吸纳的;至于那颉啜,在内战期间中屡次入寇大唐边境,刚好可以成为用来杀掉以吓唬另外两只猴子的鸡。
尤其是乌介这只猴子,已经快要灭国了,还在对大唐狂傲自大,“每陈章表,多诈谀之词;接我使臣,如全盛之日。无伤禽哀鸣之意,有因兽犹斗之心。”保留一个服从且虚弱的回鹘汗国正统,更加符合唐王朝利益,所以,必须要重重敲打。
嗢没斯想要投唐,那么就要献投名状。
在天德军节度使田牟的帮助下,嗢没斯设伏诱杀了那颉啜的得力臂助赤心宰相等人,那颉啜东逃,恰好落入唐军埋伏。天德唐军近期实力也得到极大加强,那颉啜战败继续东逃,被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再次击败。那颉啜战败后想投奔乌介可汗,却被乌介杀掉。
回鹘南迁三大势力去了一个。
嗢没斯立了大功,又是真心投唐,还带了部下将士三千六百人,那么赐姓李、大将军、郡王之类的头衔就一个也不少。这人在回鹘汗国灭亡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招降了不少各路散兵游勇,后来手下士兵被分散安置成为唐军骑兵主力,自己也在长安退休,还得到一处大宅子。
到此,回鹘南迁三大势力只剩下乌介可汗一个。
【乌介可汗的唯一筹码】
乌介当时也是强撑,北边黠戛斯不一定什么时候打过来,南边大唐又不肯全力支持,补给都要依靠大唐,似乎手中唯一的筹码就是太和公主了。乌介杀掉那颉啜,实际上也是向大唐示好的一种方式,但还远远不够。
还是那句话,大唐需要一个虚弱且服从的回鹘汗国,而不是仍然怀念全盛时期荣光的非我族类。
乌介的筹码越来越少,唐王朝也开始逐渐收紧其项上的绞索。乌介多次提出各种要求,其中包括把嗢没斯这个“叛将”送还。但李德裕可不是牛僧孺,不会犯当年牛僧孺强令交还吐蕃维州降将的错误。所以,唐王朝只是把历年积欠买马的绢帛还了一部分,其他要求并未满足。
【黠戛斯来了】
会昌二年(842年)十月,黠戛斯的使者冒着千难万险来到大唐,终于补上了唐王朝的最后一点不确定性。
黠戛斯本为汉代李陵后人,其核心族人也是黑发黑睛的汉人血统,与大唐有天然的联系。在攻破回鹘汗国王帐时,黠戛斯得到了太和公主,并派遣使者送还回唐。可惜途中被乌介可汗截杀,太和公主才被乌介可汗控制。
史书中并无黠戛斯国书的内容,我个人分析,无非是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讲交情,从本族来源到对送还太和公主,让实际上仍然是东亚霸主的大唐对黠戛斯这个新生势力手下留情;第二应该就是承诺,既然继承了回鹘汗国,那么也继承了有关义务,双方保持友好,继续联盟对抗吐蕃;第三是画界限,让大唐承认黠戛斯对蒙古高原的统治,并且不能继续支持回鹘汗国残余。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黠戛斯怕大唐北征,虽然实际上唐王朝也无力北征;大唐怕黠戛斯南侵,虽然黠戛斯与回鹘二十年争斗也是元气大伤,全力南侵也是不可能。也许正是双方实力的平衡,才有之后唐王朝和黠戛斯的多年和平,而回鹘残余乌介可汗就成为双方和平的祭品。
不死人哪里会有和平?
很快,唐王朝最后一次联络乌介可汗,警告乌介要么赶快走,要么马上降唐,并且充分阐述了降唐是乌介可汗的最佳选择。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李德裕对回鹘残余是够意思了,甚至是冒着与黠戛斯冲突的风险。虽然太和公主仍然在乌介可汗控制范围内,但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太和公主的分量真的不够。
【回鹘汗国的灭亡】
会昌三年(843年)春天,走投无路的乌介可汗率军南侵大唐。
早有准备的唐王朝守军坚守城池,李德裕手下猛将石雄精兵突袭回鹘大营,不但大破回鹘,还在乱军中夺回了太和公主,乌介可汗最后一点筹码也失去了。
随后,唐武宗正式对回鹘宣战,下诏讨伐回鹘。各路唐军齐进,乌介可汗东逃西奔,穷途末路中被部下杀死,之后虽然又传了一代可汗,但也没有丝毫复国可能,几年后彻底灭亡。
立国二百多年的唐王朝,仍然取得了灭大国的功绩,并稳定了北方边境,李德裕是首功。
对回鹘汗国的最后处置,是李德裕个人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当抚则抚,当打则打,有理有据,把回鹘汗国的遗产基本上吃了个一干二净。
“闻其言、观其行”,似乎是不负责任的权宜之计,但仔细思来,却是在纷乱复杂局面下的最佳选择,其言其行符合国家利益就接纳,否则就痛下狠手,至少让他自生自灭。
现在新冠疫情对世界局势的冲击,似乎也到了中国“闻其言、观其行”的时候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