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

在满清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奕䜣家族一个恭亲王封号。早在康熙十年(1671),清世祖顺治第五子常宁就被康熙帝封为恭亲王。不过该王位并非世袭罔替,至常宁三子海善嗣位时,已经被降级为贝勒。恭亲王封号在清朝前期只出现过这么一代。随后便是清朝后期大家所熟知的恭忠亲王奕䜣了。奕䜣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三朝为王,至同治朝又加封议政王。在晚清历史上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我们后世了解奕䜣,大体也是从他生前的几大作为开始的。其一是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携后妃大臣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独留奕䜣留守京城,奕䜣果然能力出众,他与英、法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也为自己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其二是“辛酉政变”中,奕䜣与慈禧合作,疾风吹劲草般地铲除了咸丰帝的几个顾命大臣,因而取得了慈禧的好感。其三则是为挽救大清命运,亲领总理衙门,兴办洋务运动,捧起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晚清名臣。

如今很多人假设,如果当年道光皇帝能明白点,让六子奕䜣继承大统,而非四子奕詝,那么大清的国运是否还能再苟延几十年?历史当然无法假设,也很难推断。事实上,究其一生来看,奕䜣也是个悲剧人物。该人虽然才干出色,也深得父亲道光帝宠爱,但是大清朝一直是一个重视孝道的王朝,在帝位争夺战中,年长一岁的奕詝比奕䜣多了一个心眼,就是竭力称孝,这点讨巧的功夫果然哄骗了头脑不怎么清醒的道光,奕詝继位是为咸丰帝,在道光的遗嘱中,奕䜣也一并被立为亲王,算是一种补偿。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奕䜣的恭亲王爵还不是世袭罔替。至同治十一年(1872),恭王才得封铁帽子王,也是慈禧感念其辛酉政变中的功劳。不过奕子䜣终究未斗过慈禧太后,其晚年一直处于慈禧的压制之中,郁郁寡欢,此为第二悲剧。

就恭忠亲王奕䜣生前的地位来看,其死后陵墓规格绝对不会低。冯其利先生在《清代王爷坟》中记述“东边与履郡王的四爷坟地搭界,南边至大道,西边是大沟,北边为翠华山,占地十几顷。坟地风水取得较远,东青龙,山上有龙泉寺,西白虎(峪),背靠翠华山,南有影壁——大汤山。坟地最南边有三间四柱石牌坊一座。北行有石券桥一座,下有文河,原计划将龙泉寺的泉水引下来,未果,实际是旱河,雨季时东边由太平峪来水。过石桥为碑楼一座,内立光绪谕祭碑一方。碑楼后边有东西茶饭房,再前行有石狮子一对,挨着宫门三间,旁边有红墙开有东西角门。东西墙与两边水沟相距十四丈六尺。进宫门有享殿五间,享殿后月台上有宝顶一座,除正坟葬有奕䜣和嫡福晋瓜尔佳氏外,其余两座为大、二侧福晋墓。后罗圈墙到山脚九十丈四尺。山后盖造花厅一所。”

由此可见,恭忠亲王墓落成后的规模是相当宏大的。除此以外,围绕恭忠亲王墓西侧,还建有阳宅四进,和其他福晋、三子载濬、四子载潢,以及几个女儿的坟墓。遗憾的是,清亡以后,这些坟墓逐渐遭到破坏。至1932年,西南方向大辛峰村的侯显文公然率众盗掘恭亲王墓,此后该墓又几番遭到盗劫。至解放初期,恭忠亲王墓已经破败不堪,但遗存的建筑还是很多的。再到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将恭王坟遗存石件全部拉走,用作建材。王墓石牌坊由于过重,最终没能运走。至今,十三陵水库大堤上安置的一对石狮子,也被认为是恭亲王墓的遗物。

至2月20号下午笔者访寻恭王奕䜣墓时,同前辈们的寻访结果一样。目前只能找到耸立在田地里的一架四柱三间三楼汉白玉石牌坊。在石牌坊以后,则又是一块被圈起来的田地,除了地上还可见散乱的石块外,已经毫无痕迹,并且这些石块也不大可能是恭王墓的遗存。原本修水库取走石材遗留的地宫大土坑,也早已被回填种植庄稼。再看眼下的石牌坊,设计简洁但十分精美、坚固,且近处观察,13.3米高,16.46米宽的体量远比照片中的宏大庄严,确实是十分珍贵的一架陵墓石牌坊。(摘自笔者文章《三访清代王爷坟01·恭忠亲王奕䜣墓遗存调查》)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1)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2)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3)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4)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5)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6)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7)

恭亲王病逝慈禧痛哭(支撑晚清危局却遭慈禧压制)(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