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过董卓(古代十大吃货都有谁)

古代历史上的吃货到底是谁呢?

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过董卓(古代十大吃货都有谁)(1)

1 伊尹

这位伊尹就是厨子带大的孩子,那对吃简直是与生俱来的感受,要是让我在厨房里长大,我肯定也会成为一个资深吃货。他不光是个吃货,还靠着美食得到了商汤的赏识,辅助汤建立了商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吃货,靠着年代久远,成就伟大不能不上榜。

2 孔子

有人说孔夫子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如果说这些大家没感觉,那我要是说,相传他就是豆腐的发明者,你恐怕就有感觉了吧。相传这位王爷炼丹失败,出门遛弯,碰见神仙告诉他长生不老药的秘诀,就是磨碎豆子做食物,于是就有了豆腐。还有一个成语也是因他而来,传说他吃了仙丹之后飞升成了神仙,连家里的鸡和狗吃了仙丹都飞到天上。这就是“一人得道,汉武帝给杀了。

4 曹操

要说曹操是个美食家,恐怕大家还有些怀疑。可是如果你要知道曹操还专门写过一本《四时食制》,就是指导人们在四季如何饮食的,就绝对不怀疑他的专业程度了。更何况曹操因为说了句“鸡肋”就杀了杨修,能用食物当做值夜口令的,不是吃货是什么?!

5 杜甫

要说苏大学士不是吃货,简直是天理难容,光是用他名字命名的食物就一大堆,尤其是东坡肉,简直是人间美味。东坡先生也不在意被人说自己好吃,还公开宣称自己是老饕,为此还写了一篇《老饕赋》,实在是诚实的可爱。

7 李时珍

你认为李时珍的最爱贡献是《本草纲目》,吃货可不这么看,在吃货们看来,李时珍将食补这一领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药理学家不好好的研究医药,开始鼓捣吃喝和养生,那成就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现在很多养生食补方子都是从他那留下来的。

8 金圣叹

现在人们记住他,是因为他批注的《水浒》太深入人心,《西厢记》能够流传也是因为他的推崇和推动。就这么一个才子,在顺治末年被杀的时候还不忘记给狱吏传授美食心得。他说用醋和煮鸡蛋一起吃,是人间美味,我试过,果然很好吃。

曹操号称奸雄,最擅长装模做样骗取别人的信任,设计除掉他厌恶的人,比如“梦中杀人”之事和借扰乱军心杀掉杨修等,所以曹操决不是一个拍案而起,拔剑而出的莽夫,而且他也清楚即使杀死了董卓他也必死无疑,作为一代奸雄,自然不会愿意成为别人的争权夺利的棋子,更不愿成为这场斗争的炮灰,相反他应该是想借行刺董卓之机炒做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闻名的红人,而且站在了正义的一方,捞足政治资本,为自己的以后回乡起兵树立一面正义的大旗。王司徒的寿宴之上人多嘴杂,大家在一起也就敢发发牢骚,最多“批斗”一下董卓,说董老板太不够意思了。曹操却站出来说我们不如把董老板“做了”吧。在座的人谁不震惊,都认为这小子脑袋是不是坏掉了,要杀董卓还敢这么高调。曹操在王司徒的寿宴上扬言要去刺杀董卓,并借了王司徒的七星宝刀。试想如果曹操真的要去刺杀董卓,那可是掉脑袋的事,他敢在寿宴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出来吗?谁敢保证参加寿宴的人中没有董卓的线人?既然是行刺,只要是锋利的匕首或短刀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王司徒的七星宝刀。所以我认为曹操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行刺董卓,而实际是真真去献刀,然后逃离京城,回到家乡扬言自己刺杀董卓不成,又要起兵讨伐董卓,必然会有天下英雄慕名来投,同时发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也会得到各路诸侯的响应,又有他的“发小”袁绍背后支持,一定能够成功。。只有一点是曹操没有想到的,曹操刚刚献了宝刀,逃出京城,刺杀董卓的“计划”就被董卓的线人告了密,反而弄假成真董卓认为曹操真有行刺之嫌,一怒之下,发出通缉令,重金悬赏捉拿曹操,使得曹操险些丢掉性命。以董卓飞扬跋扈的脾气当然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况且他也知道天下想杀他的人很多,已有伍孚行刺在前,自然深信不疑。

曹操为何要反董卓而去?曹操原来跟随何进,在何老板手下并不太受重视,反而在消灭阉党之时,曹操提出“只擒贼首放过其他”,还被何进嘲笑“太监的孙子(曹操的父亲过继给大太监曹腾作了养子)不忍对太监下手”。而何进死后,董老板进京掌权后,觉得曹操是个人才,对他器重有加,曹操可以自由出入董卓府中,已经成了董卓的亲信。但是嗅觉敏锐的曹操已经发现强大的董卓势力已经汲汲可危。。在曹操的精心策划和一步步实施下,董卓最终内部瓦解了,曹操也一步步得到了天下集团的控股权。曹操七星宝刀刺董卓本身就是自己精心策划的炒做噱头,曹氏集团的成功运作,也给我们后人很多借鉴。

【原文】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过董卓(古代十大吃货都有谁)(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⑵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⑷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⑸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⑹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⑺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⑻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⑼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⑽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⑾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⑿万姓:百姓。以:因此。

⒀生民:百姓。遗:剩下。

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过董卓(古代十大吃货都有谁)(3)

【作品鉴赏】

《蒿里行》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过董卓(古代十大吃货都有谁)(4)

《蒿里行》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蒿里行》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名家点评】

(明)钟惺:“关东有义士”四句,古甚,似《书》、《诰》、《誓》。“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群力牵制,不能成功,尽此五字,即此老赤壁之败,亦未免坐此,□□又云: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辈落其目中掌中久矣。(《古诗归》)

(清)陈祚明:“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采菽堂古诗选》)

(清)张玉榖:此叹二袁辈讨董卓,以不和滋变,乱益甚也。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欲抑先扬,作一开势。“军合”六句,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铠甲”四句,正写诸路兵乱之惨。末二,结到感伤,重在生民涂炭。又云: 二章皆赋当时之事,而借此旧题,盖亦有故。《薤露》、《蒿里》本送葬哀挽之辞,用以伤乱后丧亡,固无不可。且上章执君杀主,意重在上之人。下章万姓死亡,意重在下之人,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两相配合,勿徒以创格目之。(《古诗赏析》)

(清)宋长白:余按此诗全在“淮南弟称号”一下八句,即桓温谓王敦“可儿,可儿”之意。老瞒不自觉其捉鼻也。(《柳亭诗话》卷十二)

(清)方东树:“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

作者介绍

曹操

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过董卓(古代十大吃货都有谁)(5)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历史上曹操有没有刺杀过董卓(古代十大吃货都有谁)(6)

中文名

曹操

别 名

字孟德、号吉利、小字阿瞒

国 籍

中国(东汉)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

《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谥 号

武皇帝

庙 号

太祖

陵 墓

高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