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地主的故事 民间故事翻斗记
从前,买卖粮食不是用秤称,是用斗量。传说在清朝同治皇帝当朝以前,那斗是用木头做的,四方形,上口大,下底儿小、老人们说就在同治年间,这斗翻过来了,上口小,下底儿大,装的粮食还一样多。为什么要翻过来呢?有一个故事。
同治年间,关东山靠黄海边有个码头,叫大孤山。大孤山有个德盛记粮栈,是大孤山方圆几十里独一家粮栈。庄稼人拼死巴命干了一年,秋后卖粮都得到这儿卖。
奇怪的是卖粮以前在家量的是一石,到德盛记粮栈一过斗,就剩下九斗。买粮的在德盛记粮栈买一斗粮,回家一量就剩下九升。谁都觉得这里有鬼,可又看不出鬼在什么地场。
离大孤山不远有个唐家屯,住了个落第的穷秀才,名叫唐智,排行第四,待人处事讲情讲理,又好打抱不平,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愿意帮忙,人们都称他唐四先生,在大孤山这一带很有点儿名望。他听卖粮的和买粮的都说德盛记粮栈买粮卖粮有鬼,就想看看这鬼到底在哪儿。
这天,他和卖粮的庄稼人一块儿来到德盛记粮栈。
唐智先琢磨那斗,再仔细看量斗人手里使的刮板,一下子明白了!原来,那刮板一面鼓一面凹,买粮的时候,用做面刮,再加上连甩带“扑搂”,斗口又大,这么一折腾,一斗粮就少了一升。卖粮的时候,用凹面刮,一斗粮也少了一升。
唐智看得仔细,火从心头起,抢了刮板,找掌柜的讲理。那掌柜就牙笑了笑说:“德盛记粮栈不是皇封的,也是官封的,就用这个刮板。”
唐智见掌柜的不讲理,就说:“官府是讲理的地场,我到官府告你。”
那掌柜又龇牙笑了笑说:“你愿意上哪儿告就上哪儿告。”
唐智憝着一肚子气回家,要到县衙门告状。老百姓听说唐四先生要出头跟德盛记粮栈打官司,都来出主意,还凑了些银两给唐智做盘缠。唐智把呈子写得头头是道,件件在理,到县衙门递上了。
唐智懂得一些孔孟之道。在他看来,县官儿是一方老百姓的父母官,是最讲理的人,这个官司非打赢不可。哪知道,呈子递上一个多月,县官儿也不审这个案子。
有人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县太爷不审这个案子,是咱们没花到钱哪!”
唐智不听这一套。可是,老百姓为了打赢这场官司,背着唐智,东凑西挪,连小孩儿过年压岁的大钱也划拉来了,给县太爷送去了二百两银子。
县官儿总算升堂审这个案子了。唐智上了大堂刚跪下,县官儿就连拍了几下惊堂木说:“唐智,你本是一个刁民,劫走杀人犯吕宝儿的罪还没治,你又诬告公平交易的德盛记粮栈,真是胆大包天。今儿个,我就办你劫走吕宝儿的罪。”
原来,这个县官儿是德盛记粮栈的一个财东,告德盛记粮栈就是告这个县官儿。县官儿见了唐智的呈子以后,就琢磨整治唐智的法子,一时想不出主意,就把案子拖下来。后来,还是粮栈掌柜提到吕宝儿的事,他的心开了花儿,就抓住这个把柄,要整死唐智。县官儿心里有了底,银子也收了,这才升堂,可他不审德盛记粮栈的斗案,却把十几年前吕宝儿杀人的事儿抖落出来了。
提起吕宝儿杀人案,那是十几年前的事儿。有一天,唐智到大孤山办事儿,碰见一个小要饭花子,给他深深施了一礼说:“小人饥饿难忍,先生手头方便的话,赏赐几个大钱,买个烧饼充饥。”
唐智觉得这人说话不像要饭花子,仔细一看,这人十七八岁,虽说长得又黄又瘦,穿戴得十分破烂,可是看那脸和手,洗得干干净净,人也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很是俊气。
唐智可怜他,就在饭馆儿买了一碗面条给他吃。小要饭花子吃完饭,跪下给唐智磕了几个头说:“受人点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小的眼下不知是生是死,只求先生把台号告诉小的。小的就是死了,来世也要变牛做马相报。”
唐智听了这话,觉得这人必有心事,扶他起来,领到一个僻静地方唠扯起来。这人姓吕,名叫宝儿,住在大弧山以西七十里地的青堆子,小时候念过四书五经。三年前,父亲去世,他和母亲靠着二亩地过日子。
当地的孔财主看上了那二亩地,做了一张假卖契,说是昌宝儿的父亲活着的时候,就把这二亩地卖给了他,硬生生地把地抢了去,逼得母亲上了吊。剩下吕宝儿一个人,几次想寻死,又想大仇没报,只好要饭活着,等有了机会,再报那杀母夺地之仇。
唐智听了问:“你怎么不去告状?”
吕宝儿说:“我一无亲,二无友,手里没有半文线,怎能打这场官司!”
唐智听到这儿,打抱不平的劲儿上来了,一把拉住吕宝儿的胳膊说:“兄弟,这官司我替你打。”
吕宝儿摇着头说:“先生一片好心,小的领了,可是这打官司,得一大把银子呀!”
唐智说:“官府是最讲理的地场,有冤就得到官府打官司。银子嘛,也就是你我的盘缠钱,好说。”
唐智把吕宝儿领进一家衣帽庄,给吕宝儿浑身上下换了粗布衣裳,手头儿没有钱,就对掌柜的说:“先给挂个账。”因为唐智人缘好,掌柜的爽快地答应了。
唐智把吕宝儿领回家,两人拜了把子,又四处借钱,要替吕宝儿打官司。
吕宝儿在唐智家撂下筢子拿扫帚,勤快,麻利,把唐智家收拾得齐齐整整。十天过去了,唐智没借够钱。吕宝儿见唐智这样讲义气,可是家里并不富裕,要打官司上哪儿弄钱?他不想麻烦唐智,就想了个主意,跟唐智说,要到大孤山街上玩玩。唐智给了他几个大钱,饿了好买点儿吃的,还嘱咐他早点儿回来。
吕宝儿没到大孤山,一直奔了老家青堆子。在一家铁匠铺里,用唐智给的钱买了一把杀猪刀,藏在身上。到了傍黑,来到孔财主家大门口,趁着大门还没关,溜进院子,又溜进屋里,等到二更,把孔财主杀死,又一把火把孔财主的青堂瓦舍烧得片瓦不存。
吕宝儿是个正直人,连夜到县衙门自首。碰巧,朝廷派来个钦差,县官儿为了接待钦差,叫衙役先把吕宝儿押进死囚牢,等钦差走了再审这个案子。
唐智不见吕宝儿回家,急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听说青堆子的孔财主叫人杀了,唐智就料到是昌宝儿干的。又听说杀人犯自首了,就用借来替吕宝儿打官司的银子做盘缠,连夜赶到县衙。
一打听,杀人犯果然是吕宝儿。他通给衙役二两碎银子,在死囚牢里见到吕宝儿。唐智埋怨吕宝儿:“不是哥哥说你的不是,官府是讲理的地方,怎么不等我几天呢?”
吕宝儿把杀人报仇的事儿对唐智讲了。正在这时候,县官儿陪着软差来查监,碰见了唐智,把唐智好个盘问,唐智理直气壮地说吕宝儿冤枉。县官儿撵走了唐智,从那以后,唐智没听到县官儿审吕宝儿案子的事,吕宝儿也是死不见尸,生不见人,连个信儿也没有。
今儿个县官儿提起吕宝儿,唐智连忙问:“吕宝儿现在哪里?”
县官儿说:“十年前你把他从狱里劫走,怎么还问我?”
唐智还想问个究竟,县官儿当场判决:唐智劫牢反狱,等到八月十五正午时开刀问斩。
到这时候,唐智才明白县官儿跟德盛记粮栈掌柜串联起来害他!他连喊了几声“冤枉!”可又有什么用!
唐智有个五弟叫唐信,是个做小买卖的,听说四哥判了死罪,来探监。唐信边擦眼泪边问:“四哥,一点儿办法没有了吗?”
唐智说:“眼见得县官儿和粮栈掌柜合伙害我,才把劫走吕宝儿的罪名加在我身上。如今,要弄清这个案子,除非找到吕宝儿。”
找吕宝儿?这比登天还难。谁知天不绝人,街里卖早点的王老三告诉唐信,十年前的一天早晨,他刚摆好早点摊儿,看见钦差带走了吕宝儿,县官儿还在后面送呢!钦差是朝廷派来的,到皇京就能打听到那个钦差,见了钦差,就能知道吕宝儿。唐信没告诉唐智,把小买卖折腾了上百两银子,去了皇京。
唐信凭着手头那上百两银子,到皇京里专门和衙门上的人交朋友,到底打听到十年前到过县里的那个钦差。
这个钦差知道同治皇帝的妈——西太后喜欢俊小伙子,他见吕宝儿那个俊模样,就对县官儿说,他要这个杀人犯。官大一品压死人,县官儿哪敢不给。钦差把吕宝儿带进皇宫,送给西太后的贴身太监安德海,当了小太监,专门跟着安德海。
因为他眼勤手快,会看眼色行事,不止安德海喜欢,西太后见了这样的俊小伙子,更是喜欢。那个饮差也因为给西太后献了吕宝儿,经安德海一说,官升一品。
唐信打听到这个信儿,恨不得马上就见到这位吕公公,可是,人们说吕公公很少出宫,见他挺难。这时候,已经是八月初五,离杀唐智的日子不到十天,急得唐信嗓子冒烟儿,一天到晚在皇宫门前转。
这天,约摸已时光景,打皇宫里出来个太监,五十多岁,还领着几个小太监。唐信就像见到救星一样,上前作了一个揖说:“请问公公认不认识吕公公?”
太监说:“吕公公是安公公的红人,天天不离开内宫。”
唐信跪下说:“求公公给吕公公捎个信儿,就说他的朋友唐智在八月十五就要开刀问斩了。”
太监一听,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就告诉几个小太监:“你们到首饰店把娘娘的首饰取来,我得赶快回宫去见吕公公。”
他把唐信安置在一个茶馆里等着,就急忙回了宫。
没过半个时辰,吕宝儿来了,和唐信见了面,一听唐智判了死刑,立马追风去见安德海,安德海又领着吕宝儿把这事儿对西太后一讲,西太后立时传旨叫那个软差进宫,西太后说:“本来想叫吕宝儿亲自到那里去,可他是太监。大清祖上的规矩,太监不能出皇城。你请的神就得去安神,这事儿非你去办不可。记住,非在八月十五午时以前赶到,要是唐智出了事儿,拿你是问。”
饮差跪着说:“太后,还得有圣旨才行。”西太后当即亲笔写了圣旨,交给饮差。
钦差一算计,今儿个是八月十一,离八月十五只有四天,日子太紧,急忙告诉太太一声,备足盘缠,从后槽牵出一匹快马,备上鞍子,连个随从也没带,快马加鞭飞奔而去。
从皇京到县城,一千五百里地,一天得跑五百来里地,才能在八月十五午时以前赶到。这位大官儿从小没受过的罪这回也受了,起五更爬半夜,屁股颠得肿成了小馒头。赶到时,正是八月十五天快响的时候。到县衙门一问,县官儿已经去了法场。他打马来到法场,只见唐智被绑在断头台上,来看杀人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钦差刚要进法场,就听有人贼:“午时三刻到了。”就在这时,那些看杀人的人喊了起来:“救唐智啊!”一齐往法场里涌。
钦差知道这是要劫法场,县官儿官逼民反了!他骑在马上连声喊:“救唐智的圣旨到。”
要劫法场的人听说来了救唐智的圣旨,都站下,也不喊了。县官儿一见来的人正是带走吕宝儿的钦差,立时吓出一身冷汗,跪下说:“钦差大人饶命。”
钦差说:“你接旨,听太后是怎么说的。”钦差打开圣旨,上面说唐智无罪,县官儿办事不妥,削官为民,封唐智为该县的县官儿。
原先的县官儿回家抱孩子了。新县官儿唐智一上任,就领着老百姓来到大孤山,把德盛记粮栈那个上大、下底儿小的斗底儿撬下来,又用一块木板儿把斗口钉上,这样,就把斗翻过来了,成了口小底儿大的斗,就是再用刮板刮,也刮不了过去那么多了。这事儿很快传出去,各地方也用这样的斗了。
唐智翻了斗,趁着钦差大人还在养伤,把县官儿的大印交给钦差,七品官服也脱给钦差,他说:“唐智不是当官儿的材料,也不能当味良心的官儿,我回家为民了。”
钦差回去交旨,又另派了县官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