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和阅读中的识字有何不同(不只是认得几个字)

摘 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语文老师不仅要带着孩子认字,还要关注汉字背后的那一方天地让儿童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构造规律,触摸和感悟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提升自主识字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审美情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识字教学和阅读中的识字有何不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识字教学和阅读中的识字有何不同(不只是认得几个字)

识字教学和阅读中的识字有何不同

摘 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语文老师不仅要带着孩子认字,还要关注汉字背后的那一方天地。让儿童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构造规律,触摸和感悟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提升自主识字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审美情趣。

关键词:识字教学 识字能力 喜欢汉字 汉字育人

一、识字教学为什么不只是认得几个字

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的识字起点不再是零,课文中列出的生字,有些可能只是概念上的生字,而未必是事实生字。此时,识字教学如果仅仅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止步于机械地就字识字,不加分析地把每一个生字出示出来,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去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然后一字不落机械地教学生记忆字形、书写。如此,对大部分孩子而言,没有学习的变化或增值,课堂学习将成为一场没有意义的劳作。

孩子学前识字量的变化,迫使识字教学要关注孩子的学情。除了有针对性地教孩子认字,扎实保底,还必须拓宽视野,从“认几个字”的观念中走出来,重新认识识字教学的任务与功能。

我们是教语文的,更是用语文育人的。字中有乾坤,字中有古今,字中有大道,字中有人生,文化之根在文字。如果识字教学只是就字论字式地机械教学,仅仅停留在识字量的提升,是不是对汉字的白白耗损和辜负?于漪老师回忆她的老师教“茕茕孑立”的“茕”:茕挂着一个“光荣”的“荣”头,下面一个“鲁迅”的“迅”的上部分,最后一笔不是“凡是”的“凡”的一撇。再穷脊梁骨要硬,要直,记住了最后一笔是一竖,不是一撇。老师讲的是字形、字音,传授的却是做人之道。

无论是从尊重客观事实,敬畏汉字文化应有的态度看,还是从致力于孩子长远发展该有的担当看,完成各学段规定的识字量,是识字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但识字教学的过程,绝不仅仅是认字,更不应止步于孩子们已经认得字了。

二、在认得几个字的同时,还可以走向哪里

(一)朝“远方”伸一步,关注识字能力

教材能体现教学的基本走向。统编小学语文识字教材是遵循着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编排的,不仅关注孩子当下识字,更致力于把视线投向远方,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这一系列教材都是在向孩子们渗透汉字的构字规律,并传递一个信息:汉字的构造有理可循,我们的识字要讲理。“语文园地”中的内容各有不同,但有相同的主题:带着孩子不断地发现识字方法,唤醒自主识字意识,并引导学生调动已积累的汉字构字规律,将学习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识字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只盯着当下的学习结果——学生有没有认识汉字,还要关注孩子们是如何认识的。教学中,最大化地带着孩子们经历自主识字过程,在过程中动脑、动心,向孩子投出“发现的目光”。

(二)向“本质”探一步,生发由衷的喜欢

了解事物的本质,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前提,也是以简驭繁、削枝强干的前提。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便能于万千事实中把握根本,由博返约;把握了本质,才能认识本质的多样表现、各种变化,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里的“一”,便是本质,是关于事物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汉字也有本质属性,掌握了汉字的本质属性,有时候可以无师自通。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中有“青、清、晴、睛、请”等生字。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这几个字并不难。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向前探一步,让孩子发现“青”的奥秘,生发由内而外的喜欢呢?请看一个课例片段:

师:当表示说话的“讠”和“青”交上朋友就组成了“请”,“请”是最美的语言。

生:老师,目和青在一起组成“睛”字,是不是也很美好呢?

师:有一个人的眼睛特别厉害,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师:这是厉害的眼睛。

师:现在小朋友们的眼睛盯着老师,老师送大家一个词语“目不转睛”,这是认真的眼睛。

师:眼睛像一扇窗子,小朋友透过它能看到美丽的世界;眼睛还像一对小酒杯,盛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张僧繇画龙点睛,龙直上九天。你们看,“日”和“青”在一起是不是也是一个美好的字呢?

生:“日”和“青”在一起是“晴”,表示美好的天气。

生:“清水”是干净的水……

生:老师,我发现和“青”在一起的字都很好。

师:大部分带有“青”的字都有美好之意,难道这和“青”有关?…… “青”,果真就是一个表示美好的字眼。

通过联系生活、口语交际、拓展积累等方法,让孩子们发现大部分带“青”的汉字表示事物中美好的东西,从而追溯到基本字“青”就是一个表示美好的字眼。经历这样一个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汉字的美妙就会深深镌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让孩子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可能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乐趣,有两种: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教孩子识字时,如果我们能用适合孩子的方式,经常带着孩子对汉字探本求源,发现一个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汉字中所蕴涵的汉字之美,他们对汉字的感情一定会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三)往“美德”靠一步,实现汉字育人

音形义一体的汉字是有灵性和温度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某种智慧与情趣,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积淀。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与品格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我们学习“黄”这个字,首先看它读什么。读huáng。“黄”表示一种颜色。我们再看看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技术层面的音形义来说,教学至此,足矣。然而,有文化自觉的老师,一定会带着孩子向美、向德靠近一步:孩子们,大战蚩尤,统一华夏的是——黄帝;我们的皮肤是——黄皮肤;滋养我们的母亲河是——黄河;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是——黄土地。正是这肥沃的黄土地,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养育了黄皮肤的华夏儿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语文老师要关注汉字背后的那一方天地。让儿童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培育他们发现的目光,认识汉字的构造规律,触摸和感悟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和审美因素,在学习汉字中学做人。

三、如何带着孩子一点点靠近汉字

(一)组串重整,将汉字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将汉字变成熟悉的陌生人”是尝试将陌生化文艺理论引用到教学中,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灵活运用陌生化艺术,把熟悉的内容陌生化。于是,原本熟悉的汉字变为了“熟悉的陌生人”,介于熟悉和陌生间的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生疏感交织在一起,激发儿童重新打量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熟悉的汉字里发现不曾看见的风景。

组串重整则是将零散的识字内容聚合成有意义的学习板块,在某种意义的关联下,让每一个生字相互关照,组成相得益彰的小单元,并指向汉字背后的“理”“源”,散发出浓郁的汉字文化魅力。

1.寻找生字与语境的关联,组串。

将识字内容与语境整合,使识字与语言学习、故事理解有机融合。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一个字或几个字,足可拉动文本的学习。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以“变”贯穿全文:从“弄脏的画”变得“更好看了”这一故事,传递出“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思想。课文中有15个生字,如果逐一独立进行识字,不但耗时费力,还可能吃力不讨好。对于识字量大的孩子来说,还停留在机械的逐一认字写字教学上,他将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对抗;对于那些没有认读基础的孩子来说,面对这么多生字,更是一种煎熬。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一课文主旨,将“奖、催、懒、脏、糟”组成一串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在对这组字的一番打量中各有收益。

师:这些生字中,有一个字,若得到它,一定会眉开眼笑。这是哪个字?

生:奖。

师:可是,每一次参加评比,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甚至泪水。

师:有一种声音,一听,你就会加快速度。

生:催。

师:家人平时是怎么催你的?

生:每天晚上妈妈都催我:“快点写作业,时间不早了。”

生:爸爸每天早上都催我:“快起床,再不走就迟到了。”

师:听得出,大家不太喜欢被催的声音。但催的背后却是家人的担心与爱护“催”,承载着满满的爱,好好读几遍。

师:还有几个生字,你一定不愿意和它交朋友。大家齐说——(出示:脏、懒 、糟)

师:一懒,就脏;一懒,生活就会一团糟。懒,说起来是怕动,可它的病根在心里。心里依赖他人,就是懒。所以,懒是——竖心旁。当然,在我们今天的故事中,“脏、懒、糟”也许会有一些改变,变得不那么讨厌。

在整体语境下进行统整和串联,学生的思维在汉字的音形义之间跃动,不断因有新奇的发现而兴奋。“得到它,一定会眉开眼笑。”于是,学生必须在众多汉字中重新寻找这个字。原来熟悉的“奖”字,因为接近的角度不一样了,充满了新鲜感。紧接着,老师又说“每一次参加评比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甚至泪水。”刚刚还激动的情绪一下平静了,平日的参评经历被唤醒,“奖”,此时看起来是那么陌生,又那么亲切。“催、懒、脏、糟”等字也是。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组合板块的汉字教学过程,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汉字育人的导向。“奖”是令人高兴的,但评奖的过程是需要付出的;“催”的背后是家人的关爱;不能和“脏、懒、糟”交朋友等,整个识字教学过程充溢着浓浓的育人意味。

2.发掘汉字之间的关联,组串。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端详“肯动脑筋”这个词。你们一定发现了三个字中都有“月”,可是,他们一样吗?

生:“月”在“肯”中撇变成竖,在“脑”中又瘦又长,在“筋”中又变得矮一些。

师:她发现“月”会变,有时候瘦,有时候又胖。为什么会这样变呢?这样,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把“肯”下面“月”的第一笔写成撇,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1:感觉这个“月”撑不住上面了。

生2:这个字好像要塌了。

生3:这个字不稳,要倒了。

师:原来字的位置变了,起的作用不一样,形状也要跟着改变。奖励你们读一首儿歌。“月在下,撇变竖,托举上;月在左,身变长,讲谦让;月左下,个变矮,与右齐。托举,谦让,配合,相处美德记心上。”

让孩子喜欢,有时就在那不经意的微微一变中。将有共同特质的生字重新组串后,熟悉的字,有了陌生的气息。陌生的字,又有那么一丝亲切。课堂上,熟悉的字中藏着一些小秘密: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波,使学生始终处于智力振奋的状态。好奇心激励着他们一次次自觉自愿地打量要学的字,饶有兴致地学习着。于是,儿童表现出或眉头紧锁,或眸子晶亮,或欢呼雀跃等丰富的在状态表情。在状态,是因为熟悉的陌生带来的怦然心动。由心而发的在状态表情装不出来,彼时,哪怕教室寂静无声,却不是死一样的沉寂,而是一份因专注投入而带来的“灵敏的寂静”,安静而热烈。

当然,“熟悉的生字陌生化”,不是剑走偏锋,不是一味猎奇猎新的为“陌生”而陌生,不是把识字教学搞得玄之又玄,不是把识字内容开掘得深之又深。它的关注点是通过陌生化,唤醒孩子“发现的目光”,在熟悉的汉字中发现它别样的美丽。

(二)系统设计,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抵达

我们在识字教学时,不仅要看得深一点,还要看得广一些,把“这一篇”放到整个识字教材体系里,进行系统思考和设计。同一类型的识字教材,出现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其意义有所不同,偏向的重心也一定不一样。

当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形声字,笔者把它定位为种子课,花大气力为学生种下“形声字一部分表声,一部分表意”这颗种子。第二次出现,则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笔者把它定位成拔节课。即:让前面播下的形声字种子在这里拔节,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依照形声字字理去探求汉字的秘密。第三次出现时,笔者将其定位为成熟课。即:让学生运用形声字的特点去独立识字,并大胆猜测,然后借用字典去验证。三个不同层次的定位,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于体验中逐渐臻于成熟。

(江苏省句容崇明小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