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豆浆老机器(会磨豆浆能说话)

从投币口投入3块钱硬币,1名身着粉红色上衣、系着纱巾、面容娇好长发披肩的美女会先道一声“欢迎光临”,然后将右手铜壶里的豆浆,倒进事先准备好的纸杯里递给顾客。这个会讲普通话的美女被称作“豆浆西施”——她不是真人,而是75岁的泸州老人邹属民研发的第二代机器人。

磨豆浆老机器(会磨豆浆能说话)(1)

四年前,71岁的泸州老人邹属民研发出第一代石磨机器人,引发了央视“我爱发明”的关注,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四年间,老人先后研发了能磨豆花、剁辣椒、捣糍粑、迎宾客等多种用途的人形机器人。过去两年,销售全国近100台,营收超过300万元。如今,邹属民研制出最新版“豆浆西施”机器人已成“网红”,再次引发关注。

一生与机械结缘,老来研究机器人

现年75岁的邹属民原是宜宾南溪县人,因老伴是泸州人,邹属民后来迁到泸州居住,也把他的厂房建在了龙马潭区迎宾大道二段。邹属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精神头十足,他不但自己开车,还天天骑电瓶车。厂子里的材料采买,访客接待,全是他亲历亲为。

据邹属民介绍,1963年他考上了成都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6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宜宾电声器材厂。此后因为宜宾酿酒工业需要,邹属民被借调到了五粮液酒厂工作,先后从事过自动洗瓶机、自动灌装机、自动贴标机等,此后还下海前往海南经商。

“我一生与机械结缘,家人都去了成都,我为了要搞发明创造,就一直留在泸州打理工厂。”邹属民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己搞发明,既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晚年乐趣,而是为了实现年轻时许下的诺言。邹属明回忆,刚读大学时,他与另两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结拜为三兄弟,发誓为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立志为国家搞发明创造实现自动化,因此三人决定更改名字,以“从属于民”立志,分别改为袁从民、邹属民和周于民。

磨豆浆老机器(会磨豆浆能说话)(2)

邹属民和他第一代机器人的专利证书

邹属民称,过去几十年里,他为了搞机械自动化研究,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12点或第二天凌晨1点才会睡觉,一辈子从来没有睡过中午觉。四年前,邹属民发现街头的豆浆机,打出来的豆浆不是传统的石磨豆浆不说,还没有过滤,把豆渣和豆浆一起卖给消费者;而有些做机制豆浆的作坊,虽然按传统制作工艺对豆渣进行过滤,但有些不法商贩,又往豆浆里添加米汤甚至冷水。

“我是搞机械自动化的,我就想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结合豆浆的传统制作工艺,研究出可以磨制豆浆的机器人。”2014年10月,邹属民开始研发出第一台机器人。画图上千张,用时两个月,第一代石磨机器人很快面市。他把机器人放进位于龙马潭区的餐厅,办了一个“机器人”餐厅,引来众人围观不说,还引来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关注。邹属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克服困难实验百次,机器人开口说话

在龙马潭,邹属民有两个小型的加工车间,工人共有十多名。其中一个车间加工第一代机器人,另一个车间加工他刚研制出的第二代机器人。新车间里,石磨机器人和豆浆机器人并排陈列,两个机器人外形酷似真人,推磨的是“男人”,卖豆浆的“西施”是系着纱巾的“女人”。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机器男人长着一张娃娃脸,其实更像个少年;“豆浆西施”稍显成熟,不过也是少女模样。

邹属民上前启动电源,在投币口里投入三块钱硬币,“推磨哥”和“豆浆西施”就开始工作了。只见石磨机器人右手缓缓推着石磨,左手端水杯,不断往石磨里添加配好比例的水和豆。磨出的豆浆源源不断流入蒸汽发生器。热乎乎的豆浆烧开后,“豆浆西施”开口招呼客人:“欢迎光临,请品尝机器人现磨豆浆”,还取下盛豆浆的纸杯,为客人斟上满杯的豆浆。

磨豆浆老机器(会磨豆浆能说话)(3)

从磨豆子到喝上热气腾腾的豆浆,只用了10多分钟。据邹属民介绍,这对“夫妻”机器人,占地面积只有0.5平方米左右,是第一代机器人的1/10左右。“第一代机器人一个推磨,一个添豆子,占地近6平方米。”第二代机器人不仅大大节约了空间,而且只需投币就可以独自售卖饮料、酒、茶等物品。

跟第一代机器人的区别,还在于他们能够开口“说话”。“机器人说话时声音和口形一致,还有眼部动作。”邹属民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研发中最难的就是让机器人开口“说话”。为了让机器人说话时语速和口形一致,他试验了近百次,才调试出满意的效果。

磨豆浆老机器(会磨豆浆能说话)(4)

为了尽量做到仿真,光是“欢迎光临,请品尝机器人现磨豆浆”这句话,邹属民就寻找了近十名大学生录制才完成。录音拿回来,邹属就需要在机械构图上,实现口形、语速和声音匹配。这件事,他请的十多个工人帮不上任何忙,只有他自己设计图纸,反复调试验证。

“说话”的同时,机器人还会“抬眼皮”,转动头。这次邹属民为机器人装上了“硅胶”皮肤,看上去更逼真。为了让木讷的机器人表情更生动,邹属民还找来纹身师傅,给机器人“纹绣”了妆容,让“豆浆西施”夫妻俩更加唯妙唯肖。

石磨机器人远销全国,几天来订单不断

四年间,邹属民名气越来越大,有不少客商慕名而来。为了保障有充足的货源,邹属民要求工人必须保证至少有五套库存。同时根据各个客商的需求,邹属民又研发了迎宾机器人、剁辣椒机器人、捣糍粑机器人等多个品种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工,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又能保持一些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客商以及消费者都很喜爱。”

磨豆浆老机器(会磨豆浆能说话)(5)

前来工厂参观的绵阳客商王刚经营着一家传统手工豆腐作坊,是绵阳市传统手工豆腐的主要供应商。他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制作豆腐,家里雇了3个人磨豆,每个人每月工资大约3000元,但人工磨豆太辛苦,工人也嫌工资低。看到邹属民的石磨机器人,王刚决定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不仅能每天24小时工作,还不会累,成本也更低”。

邹属民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第一代机器人研究成形批量生产,基本从2015年12月份才开始,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以“豆浆西施”为主打的各类机器人远销新疆、北京、福建等近二十个省,销售近百台,营收超过三百万元。“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消磨时光,而是想实现自己年轻时许下的诺言。”

对于自己工厂里的制作班组,邹属民采用总发包的方式,将机器人的生产制作交给承包工人。“我负责材料、图纸,他们依照图纸制作生产,30天至45天就必须出一批产品。”据厂里的工人介绍,邹属民对机器人加工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此前来承包过的两三个班组,都没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所以正式对外销售,才基本推迟了一年。“有次我要去山东参展,他们也没加工出来。”邹属民说。

磨豆浆老机器(会磨豆浆能说话)(6)

邹属民的机器人不但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而且他还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产品,尽量方便客户和消费者。“我们采用山东大青石石磨,磨子太重以至于一个人搬不动。而豆浆又是富含蛋白质的饮品,石磨使用后必须清洗,否则就会腐败变质影响健康。”为了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邹属民在第二代机器人中加入了顶磨和冲洗装置。使用完后,有千金顶直接将石磨顶起来,然后打开自来的冲水系统,就能轻松搞定。

前不久,北京和新疆来的客户,称自己的餐厅在楼上,而机器人太重需要八个人才抬得上去。邹属民连夜加班绘制图纸,给机器人加装了四个轮子,只要一个人就能把机器人推到任何地方。

儿女心痛“老创客”,邹属民被强制休假

邹属民说,自他工作以来,从来就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青年时期在宜宾工作时,为了搞一个机械自动化的课题攻关,他曾经连续熬夜40个晚上没回家,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精神来了继续工作。“几十年来,我跑过全国所有的机场,也去过很多国家,海南岛刚开始开发时,我就离职下海了。”邹属民告诉记者,实现机械自动化,减少人们的体力消耗,是他这个“老创客”的唯一目标。

“厂里现在有15套机器人,但这两天来看的人太多,根本不够卖。”邹属民告诉记者,两天来他先后接待了近十批客商,其中至少有三批要拿省级代理权。“这让我很为难,因为这次推出的第二代机器人,很可能是我研制的最后一款机器人了。”

原来,邹属民的儿子在成都从事房地产开发,女儿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家境优越的儿女担心老人长期操劳,身体受不了。“我尽是白天买材料、接待客户、验收产品,晚上熬夜绘制图纸。”邹属民说,老伴早已前往成都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实在放不下他一手研发出的机器人,而且定单也没断过,“我接了人家的单子,就要为人家负责。”

“儿女们评价我和老伴,说一个耍得太好了,一个累得太惨了。”邹属民最近跟儿女们产生了些意见分歧,孩子们要求他处理了泸州的工厂,去成都跟家人团聚。“儿子下了最后通谍,要么把厂子卖了,要么送给别人,反正就是不能做了。”邹属民说,孩子们是心痛自己,想让他过上轻松日子。

20日下午,邹属民将从泸州赶往成都,虽然他内心十分不愿意,但他已经被孩子们“强制休假”了。邹属民说,儿女们给他订了去俄罗斯旅游的旅行团,还买好了机票。“如果不去,浪费钱不说,也会寒了孩子们的心。”邹属民告诉记者,他将于29号从俄罗斯回国,到时侯还是要回到泸州。邹属民研制的第二代机器人,专利申请正在进行中,即使被强制退休,他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罗敏 宜宾新闻热线 13550702929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