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

现年62岁的原天生桥一级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力发电厂综合部部长宋淑宽,仍清晰地记得1983年12月29日那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00619部队(后改称武警水电一总队)的1万多名战士,从河北唐山辗转2500余公里,抵达黔西南州天生桥水电站建设工地,开始了战天斗地、艰苦卓绝的天生桥水电站的建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自治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治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

自治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内容摘要:天生桥一级、二级水电站的成功建设,凝聚了包括宋淑宽在内的众多建设者不畏艰险的辛苦付出与奉献,他们抛洒青春年华、贡献智慧力量,为“西电东送”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年62岁的原天生桥一级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力发电厂综合部部长宋淑宽,仍清晰地记得1983年12月29日那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00619部队(后改称武警水电一总队)的1万多名战士,从河北唐山辗转2500余公里,抵达黔西南州天生桥水电站建设工地,开始了战天斗地、艰苦卓绝的天生桥水电站的建设……”

198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的报告》,同意在红水河流域兴建以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为龙头的10座梯级水电站。其中,流经天生桥河段建设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就是宋淑宽所说的天生桥水电站,分别地处黔西南州兴义、安龙、册亨三县市与广西隆林县交界处。

从平原地带一下子来到崇山峻岭的西南山区,还没来得及适应环境,宋淑宽就与战友们开始了“三通一平”等工作。宋淑宽介绍,陆续前来参加天生桥水电站建设的水电工程局、葛洲坝工程局的技术人员及当地工人,最高峰时每天有近5万人同时施工,开山、修路、筑坝、打隧道、安装机械设备等,劳动场面十分火热壮观。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先期建成的天生桥二级电站于1992年正式发电。

“那时真的很苦,物资匮乏、住的是简易草棚子及木头搭建的帐篷,但为了电站早日建成发电,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支撑,所有参与建设的人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的精神,硬是在崇山峻岭的恶劣环境中建成了天生桥水电站这一浩大工程。”事隔多年忆往昔,宋淑宽依然感慨万千。

1991年6月,国家“八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和“西电东送”南线工程骨干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兆瓦的天生桥一级电站开工建设,该电站大坝拦蓄所形成的水库总库容达102.57亿立方米,形成了如今的旅游胜地万峰湖。该电站于1998年12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0年12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宋淑宽也调到天一电厂工作,在综合部部长岗位工作直至退休。

天生桥一级、二级水电站的成功建设,凝聚了包括宋淑宽在内的众多建设者不畏艰险的辛苦付出与奉献,他们抛洒青春年华、贡献智慧力量,为“西电东送”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天生桥一级、二级水电站的相继建成发电,为黔西南州早期的工业基础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极大地助推了工业经济跨越赶超。

据统计数据显示,黔西南州工业增加值由1982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8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4.4%。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在黔西南州境内的中电普安电厂、贞丰自备电厂、元豪自备电厂等电源点相继建成发电,全州电力装机容量从853万千瓦增加到1500万千瓦,发电量从295.8亿度增加到340.7亿度;地方电网发电装机容量达187.5万千瓦,电网支撑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有力。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创造性提出了“大电强网 大产业”发展战略,以电作为全州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抢抓兴义地方电力获国家首批地方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契机,成立金州电力集团,有力有序整合地方火电厂、小水电站、新能源发电站,经过几年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州电力装机容量达1500.3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75.86%,220千伏地方电网已覆盖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晴隆、义龙等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形成了“煤电网产”深度融合发展的良性局面,为黔西南州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奠定了能源基础。

“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依托“大电强网”优势,较好地助推了钢铁、电解铝、铁合金、黄金、新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义龙聚鑫工贸年产量60万吨钢铁已完成节能升级改造投产,2021年实现产值30亿元;在兴义市清水河、兴仁、安龙、郑鲁万等工业园区布局了铁合金产业,全州建成铁合金重点企业16家,产能约80万吨,可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在贞丰、兴仁、安龙、普安和册亨布局黄金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全州现有17家重点黄金企业,年可实现产值约40亿元。

入驻义龙新区的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4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60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8家,日产熟料约30200吨,水泥年产能约1200万吨,可实现产值40亿元;全州建成石材企业38家,年加工能力达2500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25亿元。

兴仁市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基地,2020年累计生产铝液25万吨,带动工业用电消耗35亿度,创造产值34.3亿元,盈利3.1亿元,缴税4000万元,直接解决就业660余人,间接带动物流运输、三产服务等就业1000余人。以兴仁登高电解铝项目为基础,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引进铝产业骅骏、龙凯、锦兴等重点制造企业入驻,项目建成后拉动关联产业每年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在贵州电网公司与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我州探索出了一条“两网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电力体制改革新路子。2019年1月,南方电网与地方电网联合向兴仁登高供电的“两网融合”战略开始实施。“两网联网”、互联互通,为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有力的电力安全保障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黔西南州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增速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23.9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85.62亿元,增长7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666.5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21亿元,增长53.17%;工业用电量从2015年75亿度增加到2021年105.1亿度,增长40.1%;规上工业企业从2015年370户增加到2021年433户,增加63户。“十三五”时期,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60亿元。2021年完成工业投资473.18亿元。

“十三五”时期,是黔西南州工业转型升级、产业振兴发展、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全州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黔西南州将重点发展现代能源、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型建材、大数据电子信息、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通过深入落实“两大一高”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布局,全力构建“两核两带两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将黔西南州努力建设成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示范区、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及资源深加工基地,推动工业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

黔西南州发展规划显示,到“十四五”末,全州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6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800户,工业累计投资在2600亿元以上;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在56%以上,工业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22%;开发区(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在73.4%以上;建成1个四百亿级园区,2个三百亿级园区,2个百亿级园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黔西南州“大电强网 大产业”和“煤电网产”的深度融合,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历届班子的高度重视,有力推进了“工业强州”战略的实施,为全州工业经济实现了大突破和大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

目前,黔西南州正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政策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记者 蔡定平

二审 彭原清

三审 魏浩然

(责任编辑 姚廷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