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影迷怀念张国荣 BBC张国荣超前时代十五年的

张国荣影迷怀念张国荣 BBC张国荣超前时代十五年的(1)

15年前的4月1日,香港传出一个消息;起初,港人都以为那只是愚人节玩笑。

但随着电视新闻报导证实,人们才意识到这是真的:一代巨星张国荣自文华东方酒店24楼纵身跃下,当场死亡。

1980年代以来,张国荣一直是两岸三地家传户晓的歌手与演员,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有大批歌迷影迷;他的死讯,在华语世界造成轰动,同时也引发争议。

张国荣留下了无数经典演出与电影作品。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的演绎越来越着意挑战保守社会的道德框架,开拓了性别多元的空间;然而这些跨越性别界限的艺术追求,于张国荣仍然在生的年代,在相对保守的香港社会,一度成为大众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不少香港传媒与评论者将其自杀归咎于他的性取向;但香港社会既有批判张性取向的声音,也有对他不离不弃的支持者。葬礼当日,逾万歌迷围在灵堂之外,冒雨送别偶像。

2000年,因在电影中的演出打动了对方,张国荣成为第一位邀得法国时装大师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合作的亚洲歌手,为其量身设计《热·情》世界巡回演唱会中的服饰。驳上及腰长发,身穿透视装与及膝短裙,张国荣再一次向观众展示出超越性别规范的独特气质。

然而,在那个年代的香港,这样的尝试并未获得主流大众的认可。对于张在《热·情》演唱会中的演出,香港传媒以“贞子(日本电影中的长发女鬼)化身”、“扮女人”等污名来嘲弄,更有电影剧以“人妖”、“变态”来影射张国荣。

“演唱会的第三日,Jean Paul Gaultier寄电邮给我,直指香港人不知所谓,以后的国际设计师不会再和香港人合作搞骚(秀),”张国荣曾向香港《明报周刊》披露:“日本传媒亦认为那个演唱会十分精彩……日本的传媒及搞手更问我,为何香港传媒会陷害自己的艺人?”

时至2001年,张国荣为新歌《梦到内河》执导拍摄MV,力邀日本著名芭蕾舞蹈员西岛千博参演,但却因当中数秒两男无上装相拥的片段,被香港主流电视台无线电视禁播。

洛枫在其著作中指出,张国荣在舞台与电影中展现性别多元样貌的1996-1997年,正正是香港传媒界“狗仔队”文化冒起之时。

“这正是香港传媒全面沦陷的年代,(张)这些具争议的形象,恰巧落入无孔不入的猎奇镜头、口诛笔伐的凭据……尽管其艺术造艺赢得部份有识见者的赞许,但在日常报道中仍不能避免,成为低俗文化的祭品。”

巨星殒落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中环文华东方酒店24楼跃下,终年46岁。他的死在华语世界造成轰动。

张留下的遗书中,并无明确透露寻死原因;但不少香港传媒与评论者将其自杀归咎于他的性取向,有杂志甚至形容自杀是同性恋者的“宿命”。即使在死后,针对其性取向的攻击仍然不绝。

张国荣影迷怀念张国荣 BBC张国荣超前时代十五年的(2)

张国荣逝世后,每年均有歌迷影迷进行悼念。这是2004年“哥哥”逝世一周年时文化东方酒店举办的悼念活动

张国荣影迷怀念张国荣 BBC张国荣超前时代十五年的(3)

张国荣逝世十周年时,仍然有众多粉丝到文化东方酒店悼念偶像。

但这无碍歌迷、影迷及大众悼念一代巨星的殒落:葬礼当日,逾万歌迷围在灵堂之外,冒着四月南方的细雨,送别香港演艺史上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偶像。

在家属刊出的讣文中,与张共度20年的同性伴侣唐鹤德名列第一,在葬礼上亦获安排坐在首位,并由他按下火葬钮送张国荣最后一程。

虽然香港没有任何容许同性结婚或进行民事结合的法律制度,但张国荣与唐鹤德对关系的坦荡态度,令他们成为香港社会广为认受的一对。

在翌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唐鹤德受邀踏上金像奖的舞台,代张国荣领受特设的“演艺光辉永恒大奖”。

时至今日,文华东方酒店,仍不时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哥迷”,凭吊偶像告别人世之地;每年张国荣忌日,酒店门前均会堆满纪念张国荣的花束,蔚成一片花海。

“同志偶像”

除此以外,文华东方还是“香港性小众之旅导赏团”的首站。

“每当走到文华东方,来自香港的参与者,自自然然就会想起哥哥。”主办导赏团的香港同志平权活动人士戚本乙(Benita)说。

于张国荣“出柜”的1990年代度过少年时代的戚本乙,仍记得张国荣的性向宣示在社会造成的巨大回响——即使张国荣从未振臂高呼“我是同志”,只是公开承认,自己爱着一名男性。

“他激发了社会的讨论,这是最重要的,”戚本乙说,“哥哥令大众接受,无论大家喜不喜欢同性恋这回事,都可以喜欢张国荣。”

2001年九月,张国荣与唐鹤德在街头牵手的照片,被娱乐杂志煞有介事登上封面,事后更引起记者一番追问,张国荣只回应“没什么大不了”。

这帧画面成为了香港同志文化的另类象征。多年以后,张国荣的一个香港同行在访问中说,每看到这幅照片,他总觉得既释放、又羡慕。

就在张国荣公开向唐鹤德示爱的15年后,香港歌手黄耀明于2012年,在同一方红馆舞台上,直白地表示:“我是一个同性恋者,我是一个‘基佬’。”

时隔15年,香港社会的反应已经很不一样,黄耀明的“出柜”也迎来了传媒的掌声,只有少数网络言语对其作出攻击。

“艺术没有性别”

近年,香港出柜的艺人、歌手越来越多,当中较知名的黄耀明、何韵诗等人,更热切投身为同志争取平权的社会运动;但与同志权益相关的法例,如保障同志免受歧视的“性倾向歧视条例”,连咨询也未能展开。

张国荣影迷怀念张国荣 BBC张国荣超前时代十五年的(4)

唐鹤德在2004年张国荣像于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仪式上。

“直到近几年,媒体才开始讨论gender-queer(性别酷儿)、性别流动的概念,”戚本乙说,“但哥哥廿年前已在实践这件事。”

2017年,香港西九文化区M 博物馆,举办了《暧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展览;甫步入展厅,参观者最先看到的展品,是一双珠片红色高跟鞋。

张国荣曾经这样说过:“艺人做到最高境界,是可以男、女两个性别同在一人身上:艺术本身是没有性别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