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与瓦剌的历史恩怨:鞑靼与瓦剌的历史恩怨
前几篇谈到北元小朝廷在明朝的军事打击下瓦解。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的捕鱼儿海一役,击破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西逃之后,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用弓弦缢杀。此后蒙古帝国进入了东西两部的分裂期。东部蒙古又称蒙古本部,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今天的蒙古高原南北两侧的草原之上,也就是我们习称的漠南、漠北。这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后,蒙古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明人习惯将这里的蒙古政权称为鞑靼。
鞑靼、瓦剌与明朝位置示意图
西部蒙古主要由瓦剌部组成。瓦剌是明代人对该民族的蒙文称呼的音译,在史籍中又有“斡亦剌”等不同译写,今天多写作“卫拉特”,时至今日,还有卫拉特蒙古这样的说法。瓦剌人的生活区域在今天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上游,这里与漠南、漠北的草原不同,属于广袤的森林地带。瓦剌人的祖先常年在森林中生活,基本依靠狩猎为生,并不属于游牧民族。
瓦剌人之所以会融入蒙古诸部,是因为成吉思汗在统一漠北诸部之后,即派出长子术赤率右翼军前往西北的森林地带,去征服“林木中百姓”,所谓“林木中百姓”,是《元朝秘史》和波斯史家拉施特《史集》中出现的说法,就是指狩猎民族而言,瓦剌正是其中一部,属于比较早投降术赤的一个部落。除了“林木中百姓”以外,《元朝秘史》中还提到了作为游牧民族的“毡帐百姓”,以及作为农耕民族的“门板百姓”。
按照拉施特《史集》的说法,“林木中百姓”原本瞧不起“毡帐百姓”。如果有“林木中百姓”家的少女被嫁到“毡帐百姓”家里去的话,这位少女都会在夜里痛哭一场感到没有面子。但是后来随着代表“毡帐百姓”的蒙古诸部强盛起来,“林木中百姓”反而成了被征服者,逐渐被吸纳到“蒙古”这个旗号之下,成为日后蒙古族的一部分。
然而,当作为狩猎民族的骄傲与作为被征服者的屈辱交织在一起之后,尽管他们也在心理上认同自己属于“蒙古”的一部分,“林木中百姓”却依然与生活在东边的蒙古本部之间存在不小的隔阂。再加上他们与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之间都保持有亲属关系,而瓦剌尤其与阿里不哥家族有密切的婚姻关系。
脱古思帖木儿
由此可见瓦剌支持阿里不哥系后裔也速迭儿杀死脱古思帖木儿,自立为大汗,并非出于偶然。在脱古思帖木儿死后东西蒙古呈现出尖锐的对立格局。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在脱古思帖木儿之后,至永乐初年的鬼力赤汗之间,共十余年的时间之内,蒙古大汗一口气更换了6位。而且这6位大汗之中,既有阿里不哥系的后人,又有原忽必烈系的子孙,也有怀疑出自窝阔台系的后裔。这种混乱的状况显然不会出自正常的汗位继承,只能是内部混战,彼此取而代之的结果。
朱棣把这些情况摸得很清楚,所以在靖难之役发生后不久,他在建文二年(1400)二月十八日就派出使者分别出使“鞑靼可汗”坤帖木儿和“瓦剌王”猛哥帖木儿两处,当靖难之役平定之后他又下诏给和林、瓦刺等处诸部酋长。从这些用语中可以看到,蒙古诸部已经划分为东西蒙古两大阵营,东蒙古仍以和林为中心,与瓦剌对峙。这是在脱古思帖木儿败走捕鱼儿海之前,蒙古帝国从未出现过的态势。
下一篇继续谈蒙古的内斗以及与明朝的来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