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lg杯围棋决赛讲解(残健融合交换视)

第十三届lg杯围棋决赛讲解(残健融合交换视)(1)

摄影:蒋文洁(下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残健融合,促进交流;交换“视”界,“棋”乐无穷。

日前,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海峡青年节开幕。作为本届海峡青年节的系列活动之一,6月12日上午,两岸青少年“交换视界”蒙目象棋公益邀请赛在福州举办,北京、天津、台北、高雄四地4名明、盲棋手分别蒙上双眼,通过口述连线福州主赛场大屏幕,福州现场32名真人棋子则撑起书写了“车”“马”“炮”的油纸伞,在晋安湖畔215平方米的超大棋盘上,下起了中国象棋。

第十三届lg杯围棋决赛讲解(残健融合交换视)(2)

融合交流,“棋”乐无穷

“马三进四,炮八平五,车一平二……”

眼中无棋,心中有谱。超大的棋盘上,站着的32名真人棋子中包含10名台湾青年。撑着“象”字油纸伞的李京机,他正在听从指令配合大屏幕上两位蒙上双眼的棋手在棋盘上移动,而这两位蒙上双眼的棋手均是视力障碍者,分别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刘津邵和台湾东吴大学的金希。本次真人象棋表演赛的另一组棋手是“明眼人”,他们是天津南开大学的范越和台湾高雄的七段棋士郭胜文。

第十三届lg杯围棋决赛讲解(残健融合交换视)(3)

“交换视界”蒙目象棋公益系列赛从2017年开始举办,5年来已成为两岸青年文化交融的公益品牌。据了解,为了顺利举办第十届海峡青年节两岸青少年“交换视界”蒙目象棋公益邀请赛,福州小善公益和台北市象棋协会自4月初就提前开始招募两岸青少年棋手进行预热选拔,其中包括对残疾人棋手的选拔。

因蒙目象棋兼具残健融合的公益元素,且比赛形式新颖活泼,虽受到疫情影响,仍吸引来两岸三百余名青少年报名踊跃,大陆棋手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75所院校,台湾地区共计33所院校棋手参加,包括台湾大学、淡江大学、逢甲大学等23所高校及新北高中、仁爱小学等10所中小学。其中不乏许多新面孔,包括台湾桃园、台中、高雄及新疆阿勒泰、云南耿马等地的残健青少年棋手,至今已进行了多轮比赛,参赛棋手达到四百多人次。

用象棋点亮盲人视野

除了用真人充当旗子下蒙目象棋这种新颖的比赛形式,实际上,象棋作为残疾人喜闻乐见、便于开展的项目,小小的棋盘本身就是很多盲人朋友的光。

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此前主办全省盲人象棋比赛。比赛过程中,视障人士均要佩戴眼罩,由于双方都看不到,所以每走一步,棋手都要报出自己的招数,以此确定下法。规则方面,盲人象棋和普通象棋无异,但“看”棋靠摸,走步靠记,较于普通象棋,盲人象棋是智力、棋力、记忆力的三重考验。

另外,盲人象棋的棋盘暗藏玄机。盲人使用的棋盘上有许多格子,棋手只要摸着小格子,就知道棋子该落在哪里。每个棋子上,都用凸起的圆点做了记号,比如,帅是6个点,士是5个点,相是4个点,棋手通过摸棋子就能分辨。双方棋子的边缘也有不同,一方边缘平滑,一方有纹路,这样就不会错认对方的棋子了。

象棋无疑进一步丰富了残疾人体育活动内容,调动广大了残疾人朋友参与运动、融合社会,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本次比赛更是如此。

传承象棋文化、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增进残健融合的新颖比赛形式引来众多助力,台湾地区青年企业家李正能送来台湾美食为“棋子”补充能量。大陆象棋大师谢靖、张强、党斐、王斌、柳大华和5位即将参加2022年19届杭州亚运会的台湾地区棋手刘国华、葛振衣、赵奕帆、李思谊、彭柔安共同为第十届海青节加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