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编年史(二十四史唯一存世稿本)
2018-08-20 06:5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俞吉吉 摄影 魏志阳
官修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最主要的载体,其中的《明史》更是除前四史之外最精善之作。何以为精,它的面世与明清两代宁波的一名史学大家有关。这一期,就让我们走进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馆藏的12册《明史稿》的古今传奇。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修史工程在京城的明史馆内拉开帷幕,四十年后,一部包含了三百余卷跨越二百余年的《明史》面世。这一天,距离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明史馆的设立已有九十余载,作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它是官修史书中历时最长的,也是除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外最精善的史学巨制。
在人才济济的修史大军中,除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龄等人,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便是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它修编的手稿也成为了这部千古巨制的鼻祖。他是宁波人,但他的故事鲜为人知。
斯人已逝,这份珍贵的手稿在历史的时空中几经辗转,终归故里,成为宁波天一阁藏书的杰出代表,也是目前二十四史唯一存世的稿本。
万斯同何人,他的手稿里记载了什么,手稿又是如何在其身死后重回故里的呢?
近日,记者走进天一阁探访了这份数百年前的先人手稿,也听研究馆员周慧惠讲述了这位宁波史学家与这部巨制的故事。
如果要说正史,就不得不提各朝各代官修得到的一套书,共计24部,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二十四史》,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名气比较大的前四史,即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外,还有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等20部史书。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所以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这二十四部史书正是运用了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的体例写就。《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
而在除前四史的20部史书中,有一部史书又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等特点而广为史家称道。这部书便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明史》。
《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作为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如今,这部书的手稿,也是二十四史中唯一存世的手稿,正深藏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的善本库房内。这部宁波天一阁馆藏的《明史稿》共计12册,有万斯同手稿,也有万氏在抄本上的朱墨笔删改,以及名家之钤章、题跋。
这部书并不完整,翻开稿本来,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空白页,就内容而言,所书基本为列传,同时,字里行间也多涂涂改改。一本手稿何以如此珍贵?
周慧惠说,首先是它的唯一性,这部手稿在二十四史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其次,是名人手稿的独特价值,手稿不同于成书之处在于,“在手稿中你可以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过程”。它不仅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及清代学术史、史学史的重要资料。
当然,它也是一部重要的乡邦文献,它的作者,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是宁波人,它的修史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
梁启超说:“《明史》虽亦属官局分修,然实际上全靠万季野。”
万季野,便是万斯同。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鄞县人。他师承黄宗羲,于史学独有心得,以穷究明代三百年历史为己任,被史学界誉为“明清两代,究为第一人”。康熙十八年(1679),他进京预修《明史》,以布衣身份担任《明史》的总纂。黄宗羲对这位学生寄予厚望,希望他以修史来考订文献,总结有明一代功过得失,临别时赠诗云:“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万斯同是明遗民,气节凛凛,绝不仕清,故他拒绝清廷的一切官职,不署衔,不受俸,隐忍史局二十余年。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明史》修成,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客死京邸,被当时人尊为“布衣史官万先生”。
万斯同一生功力,尽萃《明史》。他在史局中发凡起例,整理排纂,完成初稿四百十六卷。在其之后,王鸿绪的《横云山人明史稿》以及张廷玉的《明史》都以此为本,所以,天一阁藏的这部《明史稿》其实是《明史》之昆仑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明史》一书的鼻祖。
历史上,《明史》的编修也是几经波折方得始终。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直至明史成。
这份手稿的珍贵已可见一斑,它展现了《明史》修纂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一代史学家卓绝的史才与史识。翻阅着泛黄的册页,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万斯同亲笔取舍材料,锻炼字句,全稿涂抹勾乙,朱墨灿然。手稿的始页上,你也能看到后人留下的他的画像。《明史稿》外,他还著有《石园诗文集》、《历代史表》、《纪元汇考》等。
万斯同死后,其手稿若存若亡,世人不知其踪,直到1932年。
那一年,辛亥革命遗族、河南人周维屏因生活艰难,将祖藏万斯同《明史稿》携至南京行政院,申请政府购藏,以示抚恤。沙孟海先生当时正在南京,经他审定,认为是万氏原稿,但因索价甚高,政府无力购买。在沙孟海与柳诒征的帮助下,此稿归了甬上别宥斋,楚弓楚得,属有天幸。1934年,别宥斋主人朱鼎煦在南京以900银元购得万氏《明史稿》稿本,得此书后,将之与黄宗羲所辑的《明文案》一起奉为“双璧”,遍邀文人学者观摩题跋,并镌“万黄斋”印章钤其上以示宝贵。
在这部手稿留存至今的故事里,朱鼎煦这位浙东著名藏书家功不可没。朱鼎煦,字赞父,又字鄼卿(亦作赞卿、宰卿),号别宥、香句,浙江萧山朱家坛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14年起,在宁波从事律师职业,有较高知名度。他同时也是一位版本目录学家和字画、文物鉴赏收藏家。建国后,他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宁波市政协委员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也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他把大半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古籍文献和文物事业,并在辞世之前,毅然决定把视为比生命还宝贵的图书文献,全部捐献给天一阁,俾使永久保存。
他去世后,其家属遵照其遗愿,于1979年8月17日将别宥斋藏书十万余卷,字画900余件,器物800余件捐赠给了天一阁。其中有大量国宝级藏品,这部万氏《明史稿》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这部手稿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