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有什么山(一块石头也可以)
隆昌青石雕刻技艺由来已久,其形成于南宋年间,兴于明代,鼎盛于明末清初。
此技艺属传统美术,技法繁多,2018年,“隆昌青石传统雕刻技艺”列入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月29日,四川电视台龙门阵摆四川栏目播出了隆昌青石雕刻技艺专题片《青石缘》,讲述了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吕麟湘和师傅卢若愚的青石之缘。
源起
青石雕刻的历史在隆昌由来已久,是一代代隆昌人的传承与记忆。
在隆昌,丰富的青石资源使得许多当地人世代以石匠为生,也让这座地处巴蜀古驿道中段的小城,有着“青石之城”的美誉。
依托青石,一座座石牌坊林立巴蜀古驿道上,诉说着绵长的历史底蕴。
“石匠二哥些,把大锤举高点嘛……开石头啰!”
上世纪50到70年代, 人们开采青石,多用于修建水利工程。隆昌青石是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色青质纯,质地细密,硬度高,抗酸碱,防风化。开采青石辛苦,人们就会喊号子一起鼓劲。
吕麟湘与青石打了几十年交道,师从卢若愚师傅,是“隆昌青石传统雕刻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
雕刻
青石雕刻技法繁多,有细腻的圆雕、浅浮雕、线雕、阴刻,也有粗犷豪放的高浮雕,还有技艺精湛的镂空雕。
其中,浮雕和圆雕(立体雕)最常见。圆雕是立体雕塑,也会用到浮雕技法。
“圆雕是六维空间,除去底座,还有上、左、右、前、后五面,每个地方的连接尺寸、比例都很重要。”
在石头上画完草图之后,吕麟湘的雕刻工作开始了。
先把多余的石头敲掉,留住要雕刻的部分。等到基本轮廓展现出来后,再画孩童的精细五官。雕刻人物重在神态,头部五官是关键。
雕刻中,粉尘纷纷扬扬洒下来。
制作这样一个小型的雕刻作品,需要三天时间,大部分花在精雕细琢上,要综合运用圆雕、线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进行细节处理。
回溯
吕麟湘出生于隆昌石燕桥镇,卢若愚是隆昌当地有名的青石雕刻工匠。吕麟湘来拜师时,卢若愚看了看他,“我见他个子小,可能没多少力气。”看了两眼不再管,自顾自雕刻起石狮来。
“我看他没有基本功,没得好想教他的,但他很执着,这才教了。”
青石雕刻,需要有气力,能吃苦,青石雕刻过程中粉尘极大,很容易得矽肺,许多人都放弃了。
吕麟湘坚持了下来。
平日里闲时,他俩会去隆昌城中观摩石牌坊群。
看着牌坊上栩栩如生的浮雕人物,吕麟湘不住感慨:“你看以前做出来的好下功夫,现在我们工具更先进,做出来还是没人家的看着舒服。”
雕人物和狮子,是卢若愚的强项,他甚至能将一整块石头雕成环环相扣的石链子。
21年前,卢师傅用山坡滚落下来的一块青石雕刻成了一尊青石弥勒佛像。
“你看这个眼睛,打个洞进去,光线就是黑的,不反光。再留根桩桩来做高光,就是眼球反光的样子。”
“眼睛是笑的,嘴巴也是笑的,就知道他内心是啥样子,脸部的肌肉结构很重要。”卢师傅说。
困境
淋上水,青石神韵尽显。”干这个活路,就是要花时间打磨。”
多年前,吕麟湘带着一帮工匠,奔走在隆昌市政建设的工地上,用青石雕刻技艺打造这座城市。然而近年来,随着雕刻机的广泛应用,吕麟湘一度陷入困境。
“我们有时候在想,恐怕要去找一点副业补贴家用了,就干这个手艺,到时候生活都没办法(过)了。”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渐渐不再关心曾经的传统技艺,传统,似乎被认为是过时的,守旧的,这些传统日渐式微。
非遗的困境就在于此,若是失于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少人知晓,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慢慢流逝,那么,民间文化也就缺失一块印记了、
吕麟湘也想过买一套雕刻设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不光是投入太大,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相信这门手艺不会丢失,也相信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在坚守。
坚守
隆昌人以青石为载体,运用渐变、重复、对比、韵律、平衡、组合、分割等艺术手段,融合繁多的技法,创迼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青石雕刻文化。
“机器再好,那也没有灵气,我们的手工雕刻,还是要坚持下去。”
竖石仿木,以点、线、叉、框等特殊符号作标记;手随心走,赋于石头新的“生命”,形成了灵活多变、别具一格的传统雕刻技法。
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隆昌青石传统雕刻技艺”,还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