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孙俪最近状况(排片却少得可怜)
最近的邓超,一直活跃在风口浪尖上。
从春晚上那个激情蹦跶的明星,到《5哈》里诙谐搞怪的综艺人,邓超实打实地为观众带来了欢乐。
邓超的国民度水涨船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日渐清晰的刻板印象。
似乎从《跑男》开始,邓超逐渐被观众定义成了综艺咖,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他是一个演员,还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2018年,邓超主动退出《跑男》,同时,张艺谋执导,邓超、孙俪主演的电影《影》上映,他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演技精湛。
那个时候,我们以为终于等来了演员邓超的回归。
可是,没过多久,由邓超执导的《银河补习班》上映,此时观众才发现,邓超真正的野心,是当导演。
事实上,早在之前,邓超就和俞白眉合作执导过《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票房不错,但伴随而来的是一次比一次厉害的舆论反噬,和低口碑。
过度消耗的结果,让人想起了“狼来了”的故事,观众也从最开始的备受期待到条件反射的嘲弄和拒绝。
于是,《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一方面,是一而再再而三改档,错失了最佳上映时机,一方面,是观众热情高涨的口诛笔伐。
多重作用的结果,最直观地呈现在票房上,上映10天,票房9058万,其中5000万,还是2.17之前的点映成绩。
而拿到腰包里的分账票房,只有8447万,进到自己口袋的就更少了。
票房虽不理想,但好歹打破了12个记录,也算是挽回了一丝体面。
网络上,也不乏唱衰的声音,而摇旗呐喊的大部分人,针对的并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邓超这个人。
看得多了,不想过多评价,你有吐槽的权利,他有辩驳的自由。
这次,我只想单纯谈谈电影。
坦白讲,看完《中国乒乓》,我对邓超是佩服的,别的不说,最起码他找了块硬骨头。
体育类型的电影不少,篮球有《女篮5号》,足球有《女足九号》,滑冰有《冰上姐妹》。
讨论度大一点的,是讲排球的《沙鸥》,和陈可辛指导的《夺冠》。
可哪怕是请来巩俐坐镇 ,选在了十一黄金档上映,也没能突破10亿大关,票房止于8.36亿。
邓超选了同样不被看好的体育题材,想要高票房,先天就有掣肘。
偏偏,他还艺高人胆大,选了大众最熟悉不过的乒乓球。
“国球”的名号不是白担的,乒乓球作为中国国民度最高的运动,老百姓对它的感情也是实打实的。
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疑给电影增加了风险,拍好了是应该,拍不好那就是群起而攻之了。
还好,邓超扛住了。
电影选择了中国乒乓最低谷的那几年,带着观众共同回忆起了那段充满屈辱与不甘的岁月。
1988年,乒乓球首次进入奥运会,国乒队兵败汉城,自此,迎来了长达7年的“至暗时刻”。
一是欧洲横板弧圈球打法成为主流,中国乒乓球传统的直板快攻劣势尽显。
二是欧洲各国的“围追堵截”。
政策上,中国乒乓习惯的传统动作被认定为犯规,物资上,乒乓球专用胶水独独不卖给中国。
在这样内外交困的时刻,在意大利执教的蔡振华回到了中国。
尽管当时他生活优渥,被意大利人称为“乒乓球教父”,一年的工资,抵得上他在中国干十年。
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回国住拥挤的筒子楼,从助教开始做起。
适逢国乒队重新选主教练,别人打出的都是“十年夺回斯韦思林杯”的安全牌。
唯独他,振臂高呼,两年夺回斯韦思林杯,重新站在世界之巅。
自此,他有了一个外号——戴大炮。
暗指他说大话,吹牛不打草稿。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狂人,带着一批“残兵败将”,重振了国乒的荣光。
马文革,乒乓队主力,一身的伤,尤其是是右肩肌肉严重撕裂,疼起来的时候,只能靠打封闭才能上场。
可即便如此,他仍旧一路硬扛,既鼓舞了士气,也为队里的兄弟们托底,是稳稳的定海神针。
王涛,28岁面临退役,原本计划去国外找父母团聚,偏偏被蔡指导叫了回来。
先是在队里死命练习,后又被外派到欧洲的俱乐部学习,别人都以为他吃香喝辣赚大钱,只有他知道,自己背井离乡,忍受着刻骨的孤独和外国人的歧视,只为把欧洲先进的打法带回国内。
丁松也没好到哪里去,左眼1000度,右眼1200度,活脱脱一个睁眼瞎,为了练球,长时间戴着隐形眼镜。
别人外出打比赛,只有他,在乒乓球台埋头苦练,一练就是四年。
那时候的孔令辉和刘国梁,还是个刚满16岁的生瓜蛋子,没有打国际赛事的经验,但胜在各有所长,一股脑被戴指导拎进了国家队。
当时,蔡振华集齐了这一帮奇兵,所有人都不看好,但无一不被他们的勤奋、拼搏所打动。
雷打不动,每天六点半准时起床,没有节假日,更没有休息日,留给他们的只有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上,蔡振华带领“五虎将”再次把斯韦思林杯拿到了手上!
从此,国乒开始书写自己长盛不衰的历史。
这些年,我们看惯了中国乒乓在世界范围内称王,却很少有人知道原来国乒也曾遭遇滑铁卢。
28年后,这段故事被翻找出来,重新搬上大荧幕,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乒乓精神最好的传承。
曾经的16岁乒乓小将,如今已经成为了乒乓界的泰山北斗。
刘国梁谈起当年的世乒赛,也是满满的青春回忆。
这部电影,以乒乓球运动作为载体,主要通过3次乒乓球比赛的呈现,让大家重温国球历史,传承国球精神。
影片中,有笑有泪。
有青春飞扬的热血,有运动员顽强不屈的拼搏。
有胜利者手握奖杯的喜悦,也有离散者中途退场的黯然。
吴京说,这是“中国最好看的体育电影。”
在看片会现场,他分享自己当初拍《战狼》的经历,而邓超拍《中国乒乓》,也遇到相似的困境。
无疑,又是踮着脚,去攀另一座高峰。
还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截止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从7.0涨到了7.1,其中超过50%的人给出了四星、五星的好评。
有人夸镜头变化多。
有人夸节奏好,表演好。
也有人说,这是邓超的扬眉吐气之作。
当然,也不乏负面的批评。
但比起网友的评价,更加权威的应该是那一代亲历者的声音。
王涛说,演员找到了自己在场上的眼神、表情。
马文革夸演员的动作不错。
蔡振华教练本人,更是把自己当初的笔记本送给剧组,以表肯定。
这一切的一切,都向我们传递同一个信息,这部电影至少在及格线以上。
可遗憾的是,这样一部备受好评的体育电影,排片却少得可怜。
同样是上映10天,《蚁人》有5万6千多场排片,《中国乒乓》只有1万2千多场,甚至不如上映了36天的《深海》和《熊出没》。
不仅排片量少,排片的时段也很刁钻,要么是起个大早,要么是熬个大夜。
更有甚者,还没来得及看片,就着急盖棺定论给差评。
耗时五年,拍出的诚意之作,影视同行和原型人物纷纷给与好评,可迎来的却是低迷的排片,和没有理由的诋毁。
这一次,邓超实在是太难了。
难在突破固有的印象,难在突如其来的改名配音被逼得一再撤档,难在有限的排片,让这部电影很难被更多观众看到。
不少网友感叹,这一次,邓超请来孙俪主演,夫妻档再次合作,原以为话题度满满,没想到却铩羽而归,一败涂地。
票房的惨淡的确让人心寒,但从1月底到今天,邓超依旧在努力。
他奔波在各个城市,往返在各大高校间,路演宣传。
他想要让这部电影,被更多人知道,哪怕迟一点,也没关系。
或许,就像他说的一样,“热爱,比输赢更重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