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出现的第一本官书(宋代的文书传递已不依靠驿站而是发展出了完备的快递网络)

驿传作为我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用的交通组织,始于春秋战国,称遽、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邮、传等。经过长期发展宋代驿传的设置规模空前,管理制度也十分完备。

宋代的驿道四通八达,郊野都鄙之间,每隔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水路为主的州县有水驿,利用驿道需要持驿券。驿券由枢密院发给,称“走马头子”或“递马头子”。

宋朝出现的第一本官书(宋代的文书传递已不依靠驿站而是发展出了完备的快递网络)(1)

宋代时期的馆驿已经不承担通信邮递的功能了,仅仅履行一种政府招待所的职责。文书传递主要依靠递铺。递铺每十八里或二十里、二十五里设置一铺。递铺有步递、马递、急脚递(又称急递铺)和金字牌急脚递,南宋时期还设有有斥堠铺和摆铺。各种递铺传送文书种类和日行途程不同。步递用于一般文书的传递,是接力步行传递。这种传递同时承担着繁重的官物运输的任务,速度是较慢的。马递用于传送紧急文书,一般不传送官物,速度较快。但因负担这种传送任务的马匹大部分都是军队挑选剩下的老弱病马,所以也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承担最紧急文书的传递。因此,在紧急情况下,从北宋开始,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急脚递”的新的传送文书的形式。皇祐元年(1049年)规定,马递一天一夜行四百里,急脚递一天一夜行五百里。

宋朝出现的第一本官书(宋代的文书传递已不依靠驿站而是发展出了完备的快递网络)(2)

速度最快的金字牌急脚递始设于宋神宗时,金字牌长尺余,木制,用朱漆刻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凡赦书及军机要务则用之”。日行五百里,昼夜不停,走递过程中随身带着数个鸣铃,递铺值守的人听到铃声就要立即预备人马出铺,在道边即刻交接出发。朝廷要求:“非紧急边事,毋得擅发急递。”元丰年间,西夏剑指陕西绥德,又动用80万人围攻甘肃兰州。神宗用金字牌急脚递指挥陕西鄜延路作战,一时间驿夫“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斥堠铺和摆铺也是急脚递的一种,前者始建于建炎三年(1129年),“专一传递日逐探报斥堠文字”,每十里置一铺,每铺限三刻承传。后者亦高宗时所置,本为“通接沿边探报军期急切及平安文字赴行在”而设,因其要求经由州军并取便路互相联结置铺,故名摆铺。初以三十里、二十里置一铺,后改为九或十里一铺,日行三百五十里。除御前之朱漆金牌外,枢密院给发军期急速文字,另有雌黄青字牌。沿边州军并诸军统制司申奏军期急切文字,则有黑漆白粉牌,雌黄青字牌和黑漆白粉牌的文件传递皆日行三百五十里。

入递的文书又称递角。除“御前不入铺”文书直接由内侍省发递外,其余文书的收发均需经过进奏院。交付急脚马递铺的文书均需负责的官员当时实封、不得写事目,只排字号并题写遣发官司和期限日时,用印以蜡固护,装入筒内。筒有皮筒、竹筒和纸筒三种。登记文书入铺时刻和件数的簿历分大历和小历,大历是存于各铺的底簿,小历由铺兵随身携带,交接时由下铺批注回铺时刻。除官府文书外,雍熙二年(985)还规定允许私书附递,从而使私书附递成为有宋一代的定制和宋代驿传制度的显著特点。

递铺虽以传递官府文书为主,但也可以接待使客,运送官物,乃至提供马匹车船等交通工具。由于递铺组织的完善和普遍,驿馆相对衰落,其职能遂为递铺所取代,或与递铺交织不可分。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