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永远最老的街(泉州人心中永远的温柔记忆)
走过一条街,打开一座城。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是196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泉州视察时留下的诗句,“南北一长街”指的就是中山路,这条路,贯穿着整座泉州古城的经脉,承载着太多泉州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沿着中山路走一趟,泉山门、中山公园、威远楼、府文庙、天后宫等历史遗存一个个映入眼帘,这些可以触碰的历史,见证着泉州从盛唐至今的文脉,从未中断。
中山路的白色钟楼已成泉州古城独特一景。
中山北路威远楼前民国初期的石风狮像,漫看岁月变迁。
花桥慈济宫,一百多年的义诊见证着泉州人的善举。
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满大街跑的是永久、凤凰自行车,这是泮宫前的穿着喇叭裤,骑二八自行车的市民。
中山路两边,是一条条充满历史底蕴的千年小巷,文人墨客、达官巨贾的后人们,仍然秉承着家风家训,积善成德,在此生息繁衍。
作为泉州重要的象征和标志,用“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来形容中山路,可以说毫不为过。
中山南路刘胜裕总行洋楼,留下了当年泉商辉煌的印记。
在泉州古城的黄金地段,中山路和一代代泉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大节日的游行踩街、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变化中的生活方式,都纷纷打下了中山路的烙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路举行的元宵节踩街活动,钟楼挂上了彩灯,泉州人在此欢庆佳节。
上世纪运动健儿们的游街队伍经过钟楼,这样的场面已成历史的风景。(黄百宁/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山街上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景。
大上海理发厅,这里曾引领着泉州时尚的潮流,也是老华侨记忆里的乡愁。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山南路上的华侨服务社,里面高档的装修给许多市民留下过深刻印象。
校园时代,爱运动的学生们要到“标准体育用品”店置办一套专业的行头;踏入社会,时髦的小青年们会在“大上海理发厅”烫出最流行的菜花头;恋爱了,情侣们会相约“远芳饭店”,再到“侨光电影院”欣赏最新的电影;结婚时,要到“泮宫百货”一站式采购嫁妆;过年了,一家老小再去“罗克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年纪大了,“福人颐”美味的煎包,总是吸引着脚步……
位于泉州市区中山路的满堂酒家,下面还保留国营满堂饭店的招牌。那个年代上馆子,可不像如今普通家庭的“日常节目”,往往是条件好的家庭有了大事,才会在这里设宴。
“远芳饭店”已变成“远芳小笼包”,曾经的味道传承下来。
中山南路的南国、建成百货双子楼,曾是远近闻名的购物中心。
为庆祝公私合营的百货公司成立,南国建成双子楼挂上硕大的喜字。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泉州最热闹的商圈,已不限于中山路,但每当看到一件有着年代感的老物件、尝到一份久违的地道小吃、邂逅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泉州人总会不知不觉想到,这条至今保存着心中温柔回忆的中山路。
鸟瞰美丽的中山南路。
走过一条街,打开一座城。泉州中山路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曾经的繁华和落寞,未来的发展与走向,都时刻牵动着泉州人的心弦,因为那里有着太多令人眷念的往事、太多挥之不去的乡愁、太多重现辉煌的期待。
泉州网与泉州文旅集团联合出品的系列融媒体报道《泉州中山路》,近期将推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敬请期待。
我们同时开设“我与中山路”栏目,请市民讲述与中山路的故事,三言两语,或是一张旧照,只要有故事,有感触,都欢迎扫码入群,一起挖掘,一块分享。
文字: 王了
视频: 苏维斯
摄影: 王柏峰
海报:吴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