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的含义是什么(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我国的古籍经典《中庸》,前面我们结合中庸的思想,分享了东西思想中真理观的不同。今天,我们聊聊什么是君子之道,它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君子之道”,可能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一种道德品质,君子的反面就是小人,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有点狭隘了,君子之道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君子之道的含义是什么(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1)

前面我们介绍了,是否能一直践行中庸之道,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关键,这并不是从道德品质上来判断的,不是道德高尚的就是君子,也不是偷鸡摸狗的就是小人,这样就太简单了,从表象上来看,君子是能够长期践行中庸之道的人,而小人却不是,但更重要的的是,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第11章里面,孔子说:“君子依乎中庸,遁(dùn)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意思是说,君子按照中庸的原则为人处世,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那也要坚持而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里和第一章里面提到的“君子慎独”其实是类似的意思。

君子能够在别人没有看到的时候,依然保持自己的行事逻辑和处世方式,这不仅仅是因为君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这是君子本能的行为方式,君子认为他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某种目的,或者受到某种压力才这么做的。按照自己的本心和本性做事,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行为从一而终。

君子之道的含义是什么(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2)

在《中庸》第12篇里面,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既广博又精深,普通人也可以理解,圣人也不能彻底精通。这就是君子之道宏大的地方,它极具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去践行,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精通。

在《中庸》第13篇中说:“道不远人。人可以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里孔子意思是说,君子之道其实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也都可以施行,如果有人觉得这种智慧可以脱离人,甚至是高于人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孔子还引用《诗经》说,君子之道,就像鸢[yuān]鸟在天空飞翔,鱼儿在深水遨游一样。

按照自然本性行事,其实说起来容易,但要一直保持住却非常难。所以,孔子说,道不远人,它并不高深。但另外一方面,又没有人能完全精通道。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认知的局限,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物的干扰。庄子在《庄子·秋水篇》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说,没办法跟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了空间的局限;没办法对生活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雪,因为它受到了时间的局限;也不能对认识浅薄的人谈论道,因为它认知和眼界受到了教化的束缚。

君子之道的含义是什么(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3)

所以,我知道怎么做,我想怎么做,和我应该怎么做之间,其实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仅是认知差距,而在于视角的不同。我知道怎么做,我想怎么做是主观的视角,而应该怎么做是客观的视角,第三方视角。君子之道的本质是,做你本来应该这么做的事情。按照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这就是“致良知”,按照本心和良知去做事;按照康德的实践哲学,这就是你在理性上也必须这么做。良知和理性感觉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统一的。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王阳明的心学和康德的实践哲学。

我们通常觉得“应该”好像是一种主观的意志,或者说基于自己主观情感的一种行为。比如看到小孩掉入水井中,每个人都应该去救小孩;看到老人摔倒了,都应该去扶起来。在孟子看来,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每个人都具有的怜悯之心,显然在孟子看来,这种行为是基于本能情感的。但是谁规定了这种“应该”呢?是“天理”,“良知”还是“理性”?

君子之道的含义是什么(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4)

这里的“应该”其实蕴含了某种理性的必然性,也蕴含了某种本的自然本性。“应该”表示理所应当,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也都必须这么做,这其实和“良知”并不冲突。在王阳明的心学里面,我们的行为需要基于“良知”,良知就纯粹是一种人的天然本能的道德情感吗?其实并不完全是,它也包含了某种程度的“理性”,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良知就是天理。天理,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上天规定的原则,既然是“天理”,它当然就具有普遍性,程朱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获得天理。而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天理。

其实,天理在外是天理,在内就是良知,但不管怎么样,它都应该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在东方哲学里面,我们并没有所谓“理性”的说法,但实际上,天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最高的、理性的原则。所以,王阳明的“致良知”,不是纯粹按照个人的情感和喜好去做事,而实际上,是应该按照普遍的原则,“天理”去做事,只是这种普遍的原则,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王阳明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君子之道的含义是什么(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5)

王阳明的“良知即天理”,跟康德实践哲学里面的“道德律令”是非常类似的,康德道德原则称之为“绝对律令”,也就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原则,这种原则具有普遍性。康德认为,在实践的领域,道德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像在纯粹理性的领域,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一样。在实践领域的道德原则,就像在理性领域的真理一样。

那这种道德原则是怎么来的呢?康德区分了两种因果,一种是自然因果,是自然物理世界中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必然性,这是物理学主导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因为一切都是被决定了的。而另外一种因果是“自因”,也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它不需要外在的原因,在纯粹的道德领域,康德发现了一条人人都遵守的道德律令,那就是:你“应该”让你的主观准则成为“客观法则”。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良知即天理,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的良知符合天理,按照良知做事,就是按照天理做事。

在康德的实践哲学里面,有三条最高的道德律令或者道德原则。其中第一就是:你行动时,总要让你的行为同时具有普遍立法的意义。这一条其实就是:你“应该”让你的主观准则成为客观法则,或者说让你的良知成为“天理”。这其实也是“君子之道”的本质,也就是你自己的做法,不仅仅是基于你自己主观意愿和喜好,而应该符合普遍性的天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符合理性的。

君子之道的含义是什么(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6)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道德的基础并不是基于个人情感,而是基于普遍的理性。康德的道德原则也非常严格,比如不能撒谎这是一条道德原则,不仅仅是出于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而是因为这条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就像在理性领域的真理一样。相反,如果一条道德原则,不像一条真理一样具有普遍性,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那么这条道德原则就没有实践的意义。就像在理性的领域,如果一条真理,不适用于任何一种情况,出现了一个反例,那么它就不能称之为真理了。

在道德领域也是一样的,任何一条道德律令,都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适用,这是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性的一面,但实际上在中国哲学中,王阳明的“良知即天理”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每个人内心都有道德原则,都有良知,而且这种良知是符合天理的,它也应该是我们的行为准则,让我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就是“知道怎么做”和“应该怎么做”之间的差别。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